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妙门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般若波罗蜜经》,有的人欢喜《华严经》,有的人欢喜《法华经》,当然有很多的高僧弘扬佛法,还有很多人有修行。

   但是,从唐朝以后,唐宋元明清的时候,我们中国佛教逐渐地就形成思想统一,就是《楞严经》、《起信论》的思想。而我们欢喜这个有我论的时候,佛否认有我论的思想就不明显了。经上也是说无我,但是,我们的祖师就是:“色没有我,受想行识无我”,就解释完了,究竟什么是“我”?他不解释!我们读《金刚经》,从开始一直到最后,一直说无我;但是,我们的大德老也不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我?

   我妙境惭愧啊,我现在又犯口过!我出了家以后,我很笨,我就老是不明白,我们的祖师解释我、无我的时候,我老也看不懂,我也不明白。后来,看《大智度论》,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阿毗达磨论,“啊!是这么回事!”才知道“我”是这么回事,“无我”是这么回事,佛是主张无我论。

   当然,我们有些祖师,再明白一点说,就是欢喜“有我论”!实在来说,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尤其是宋元明清以来,欢喜有我论,没有“妄我”、有“真我”,就是这样讲。这样讲,我们中国佛教成了什么情形?不修四念处观!四念处观,明白说要修无我观、观法无我。不修,怎么修呢?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我们中国佛教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今天的佛教有点变化,就是各式各样的佛法,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发扬:你欢喜有我论,你也可以讲;你欢喜无我论,也可以讲;你欢喜唯识,大家就学习唯识;你欢喜中观,就学习中观;你欢喜《起信论》,学《起信论》;你欢喜南传佛教,就是学习南传佛教。

   现在的佛教和以前的佛教有一点不同了,就是大家自由地学习:你欢喜有我论,那么你就是学习有我论;你欢喜无我论,就学无我论。其实这话也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如果学习《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瑜伽师地论》,这一部分佛法就是无我论,《阿含经》也是无我,都是无我论。你若学习《楞严经》和《起信论》,那就是有我论。这没有什么秘密,就是这样子。

   我是很笨的人,我现在这个心情,愿意学习无我论。我的想法在那里呢?“我”这个字,又名之为“私”,日本话“わたくし”,日文那个汉字是“御”字。“我”又名为“私”,“无我”就是“无私”的意思,也可以这么解释。

   但是,佛在经论上,不用“私”字,用这个“我”字,我认为比那个“私”字更深了一点。若能“无我”,就能“无私”。因为你观察这个生命体无有我,我不可得,并没有那个实体的我。在生灭变化、老病死里边,没有那个不生灭变化、不老病死的我。另外,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身体也不是我,没有我。这样子,我也空了,这些有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这些东西也都是空了,令你心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结果,心里面能够得解脱了。无我论可以到这个程度。

   如果你主张有我论:这个我不可以空,是有的,在色受想行识里面,只有生灭变化、老病死的东西可以空掉。这个我的体性不可以空,因为它是真实有的,不可以空。

   那么,“我”的执著不能破;我的执著不能破,私心就不能破,就有私。你若有私心的时候,人与人就不能和。你不侵犯我的利益的时候,我可以和;你侵犯了我的时候,我就要对付你。人与人之间就有问题,问题不能解决。

   若是无我,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色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不可得,最后,心里无所执著,所以没有我可保护、可爱著,可以牺牲自己、爱护他人,所以人与人之间能和。

   佛法没有种族的差别、没有肤色的不同,和任何人都是和平共处。乃至我们佛教的态度,人和畜生都是和平的,就是一个蚊子来了,顶多你受不了,轰一轰就算了,不会打死它的。佛法能训练我们人达到这么个程度,小蚂蚁都不敢碰,能训练我们有这样的慈悲心,这样的佛教徒能不和平吗?能和的。所以,我的意思,修无我观很好!

   很明白地,观察我们的生命体是个臭皮囊,这里边没有我可得,色受想行识也不可得。像《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令心无所住,这也是无我论,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观身不净修不净观也好,观受是苦修苦观也好,修观心无常也好、观法无我也好,根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可以这样修。但这个不净观,你要按照《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一段文,也不是很多,要把它背下来,一方面背、一方面想,这样修不净观。《大智度论》里面也是有,有九想观、五种不净观,也是这样修,也是要背下来。不背下来不行,你修不来。修苦观,这四念处都有现成的文句,都是要把它背下来。

   像做医生,你在学校学做医生,你准备看一遍就可以做医生吗?不可能的!那都是经过多少年的修习,还要实习,然后考试及格才能挂牌的。现在要办生死大事,想要走个捷径、一下子就成功了,合道理不合道理?没有个道理啊!我们久远以来贪嗔痴的烦恼,熏习的力量非常强大,那么容易就把它消灭了?不是容易啊!

   从这个地方也看出来,说某一位居士发心出家了,出家以后,烦恼很大。你不要讥笑他,烦恼不容易断,真的啊,要原谅这件事。虽然看他好像是没成功,但是他在佛法里面用功,还是栽培善根了,这个善根终究有一天会发生作用。所以,只要他肯修学圣道,终究有一天会成功。所以,不要笑他,应该恭敬他。

   数、随、止、观,这么多的观,随你自己的意,你愿意修《金刚经》的无我观、法空观也好,你愿意修四念处这几个观也是好,就是这么修观。观,我们就是说完了。就是观而后止、止而后观,这样观。

   我刚才说了,止能达到非非想定,很高的禅定,但是还是个生死凡夫。修观,能断烦恼、能见真理,能得圣道。“那我们不要修止,我们就只修观!”可不可以?不可以。不修止,只是修观,这观没有力量。

   观若有力量,你若一修观,能断烦恼。你观察贪心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你这么一思惟,就能把贪的烦恼、贪的种子都消灭了,这个力量大。如果没有止,你还是这么思惟,可是这个力量小,贪烦恼照旧是贪,不能断。所以,非要修止不可。

   修止,有两个情形:一个止还没有成功、一个止成功了,这两个时期都可以修观。

   这个“还”字怎么讲呢?本来是修止,然后修观。但是,你不可以一直地修观,需要“还”,需要回来再修止。当然,观一切法不可得,观一切法空,这一念心呢,也在法之内,所以,观心也不可得。《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样观。

   所以,“还”,就是修观修完了,回来再修止。修止修了一个时期,再回来修观。观又回到止,止又回到观,一直这样来回地修,这叫做“还”。

   最后这个“净”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天早晨起来,一盘腿一修观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了!这叫做净。净是清净,就是断烦恼了,贪嗔痴烦恼断了,得圣道了。当然不是烦恼完全断了,只是断一少分。你继续修,剩余的烦恼也渐渐断了,由初果到二果、三果、四果,由初欢喜地的无生法忍,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到佛,就成佛了。

   数、随、止是属于止;观、还、净这里面有止也有观。到净的时候,就是入圣道了。入圣道的时候,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圣人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人就是圣人了,就成功了。

   现在,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观”,你愿意修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空观都可以。修的时候,你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种,修一个时期,纯熟了,你不妨再这样修另外三种。修完了,再回头重修。因为这个法门是通的,不是互相隔碍的。

   不净观里面有个白骨观,白骨观就是先观察自己的脚趾头膨胀、青瘀、散坏、脓烂、露出白骨了,然后逐渐地五个趾都是这样,以至全身都是这样子,最后就是个骷髅骨。两个眼睛是两个窟窿,还有牙骨,颈骨、肩骨、胁骨、肋骨、脊骨、乃至到脚趾的趾骨,就是观察骨人。这是不净观里边的一部分,你这个不净观修成了,再转修无我观,一下子就是阿罗汉!

   你说:“我不高兴修不净观,我修无我观!”也可以,你一开始修无我观可以,但你修不净观对于修无我观有帮助,它们互相都有关系的。修的时候,一定把经律论里面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空观那个文背下来,然后照这个文去思惟,那样才可以。

   因为修止,有禅定,也可以有神通。修观,因为有智慧,可以断烦恼。最后,就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以后,发广大的慈悲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我感觉好一点。凡夫的时候,不太理想。除非是到内凡(暖、顶、忍、世第一)到忍位的时候,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也好一点。在外凡位的时候弘扬佛法不太好。

   这有什么问题呢?外凡的时候,我们不能调伏烦恼,心里有烦恼,贪心要活动的。贪烦恼要活动,嗔心也要活动,各式各样的烦恼都要活动,你对于佛法不但弘扬得不理想,反倒是污染了佛法,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是你能到内凡位,到了忍位的时候,你这四念处观都修得很好了,烦恼不能动。你的不净观、无我观、空观,能把你的贪嗔痴调伏,就像有土匪,但土匪都被抓住了。你把自己的烦恼贼调伏了,你心清净,弘扬佛法的时候,大家都容易和。如果你若是:“我现在就可以!”你烦恼一动的时候,大家就不容易和,结果,反倒很丑陋。

   今天,蒙观音禅寺的主人了一法师慈悲,我们在这里学习禅,我们又能学习六妙门。希望由这一点的学习,使令我们能继续进步、学习,然后我们能在佛法里面有成就,我们不白信佛一回。“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没有白归依一次。

   终究有一天得无生法忍了!哎呀!以前了一法师慈悲,我们在那里坐禅了!我认为,过去的佛菩萨都是这样子,以前谁给他造茅蓬了、谁供斋了,观世音菩萨都知道,你不向他有所求,他也时时地观照你,有机会他就要救护你,都是这样子。

   我们非常感谢了一法师,也感谢这里的护法、各位居士,希望我们共同地努力,能够有很好的成就。我们再多谢了一法师!多谢各位护法居士!

  

  

《六妙门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