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若波羅蜜經》,有的人歡喜《華嚴經》,有的人歡喜《法華經》,當然有很多的高僧弘揚佛法,還有很多人有修行。
但是,從唐朝以後,唐宋元明清的時候,我們中國佛教逐漸地就形成思想統一,就是《楞嚴經》、《起信論》的思想。而我們歡喜這個有我論的時候,佛否認有我論的思想就不明顯了。經上也是說無我,但是,我們的祖師就是:“色沒有我,受想行識無我”,就解釋完了,究竟什麼是“我”?他不解釋!我們讀《金剛經》,從開始一直到最後,一直說無我;但是,我們的大德老也不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我?
我妙境慚愧啊,我現在又犯口過!我出了家以後,我很笨,我就老是不明白,我們的祖師解釋我、無我的時候,我老也看不懂,我也不明白。後來,看《大智度論》,學習《瑜伽師地論》、學習阿毗達磨論,“啊!是這麼回事!”才知道“我”是這麼回事,“無我”是這麼回事,佛是主張無我論。
當然,我們有些祖師,再明白一點說,就是歡喜“有我論”!實在來說,我們中國傳統的佛教,尤其是宋元明清以來,歡喜有我論,沒有“妄我”、有“真我”,就是這樣講。這樣講,我們中國佛教成了什麼情形?不修四念處觀!四念處觀,明白說要修無我觀、觀法無我。不修,怎麼修呢?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我們中國佛教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今天的佛教有點變化,就是各式各樣的佛法,大家都可以自由地發揚:你歡喜有我論,你也可以講;你歡喜無我論,也可以講;你歡喜唯識,大家就學習唯識;你歡喜中觀,就學習中觀;你歡喜《起信論》,學《起信論》;你歡喜南傳佛教,就是學習南傳佛教。
現在的佛教和以前的佛教有一點不同了,就是大家自由地學習:你歡喜有我論,那麼你就是學習有我論;你歡喜無我論,就學無我論。其實這話也沒有什麼秘密,我們如果學習《大智度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學習《瑜伽師地論》,這一部分佛法就是無我論,《阿含經》也是無我,都是無我論。你若學習《楞嚴經》和《起信論》,那就是有我論。這沒有什麼秘密,就是這樣子。
我是很笨的人,我現在這個心情,願意學習無我論。我的想法在那裏呢?“我”這個字,又名之爲“私”,日本話“わたくし”,日文那個漢字是“禦”字。“我”又名爲“私”,“無我”就是“無私”的意思,也可以這麼解釋。
但是,佛在經論上,不用“私”字,用這個“我”字,我認爲比那個“私”字更深了一點。若能“無我”,就能“無私”。因爲你觀察這個生命體無有我,我不可得,並沒有那個實體的我。在生滅變化、老病死裏邊,沒有那個不生滅變化、不老病死的我。另外,生滅變化、老病死的身體也不是我,沒有我。這樣子,我也空了,這些有生滅變化的色受想行識這些東西也都是空了,令你心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結果,心裏面能夠得解脫了。無我論可以到這個程度。
如果你主張有我論:這個我不可以空,是有的,在色受想行識裏面,只有生滅變化、老病死的東西可以空掉。這個我的體性不可以空,因爲它是真實有的,不可以空。
那麼,“我”的執著不能破;我的執著不能破,私心就不能破,就有私。你若有私心的時候,人與人就不能和。你不侵犯我的利益的時候,我可以和;你侵犯了我的時候,我就要對付你。人與人之間就有問題,問題不能解決。
若是無我,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色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不可得,最後,心裏無所執著,所以沒有我可保護、可愛著,可以犧牲自己、愛護他人,所以人與人之間能和。
佛法沒有種族的差別、沒有膚色的不同,和任何人都是和平共處。乃至我們佛教的態度,人和畜生都是和平的,就是一個蚊子來了,頂多你受不了,轟一轟就算了,不會打死它的。佛法能訓練我們人達到這麼個程度,小螞蟻都不敢碰,能訓練我們有這樣的慈悲心,這樣的佛教徒能不和平嗎?能和的。所以,我的意思,修無我觀很好!
很明白地,觀察我們的生命體是個臭皮囊,這裏邊沒有我可得,色受想行識也不可得。像《心經》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令心無所住,這也是無我論,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觀身不淨修不淨觀也好,觀受是苦修苦觀也好,修觀心無常也好、觀法無我也好,根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我空觀、修法空觀,可以這樣修。但這個不淨觀,你要按照《瑜伽師地論》裏面有一段文,也不是很多,要把它背下來,一方面背、一方面想,這樣修不淨觀。《大智度論》裏面也是有,有九想觀、五種不淨觀,也是這樣修,也是要背下來。不背下來不行,你修不來。修苦觀,這四念處都有現成的文句,都是要把它背下來。
像做醫生,你在學校學做醫生,你准備看一遍就可以做醫生嗎?不可能的!那都是經過多少年的修習,還要實習,然後考試及格才能挂牌的。現在要辦生死大事,想要走個捷徑、一下子就成功了,合道理不合道理?沒有個道理啊!我們久遠以來貪嗔癡的煩惱,熏習的力量非常強大,那麼容易就把它消滅了?不是容易啊!
從這個地方也看出來,說某一位居士發心出家了,出家以後,煩惱很大。你不要譏笑他,煩惱不容易斷,真的啊,要原諒這件事。雖然看他好像是沒成功,但是他在佛法裏面用功,還是栽培善根了,這個善根終究有一天會發生作用。所以,只要他肯修學聖道,終究有一天會成功。所以,不要笑他,應該恭敬他。
數、隨、止、觀,這麼多的觀,隨你自己的意,你願意修《金剛經》的無我觀、法空觀也好,你願意修四念處這幾個觀也是好,就是這麼修觀。觀,我們就是說完了。就是觀而後止、止而後觀,這樣觀。
我剛才說了,止能達到非非想定,很高的禅定,但是還是個生死凡夫。修觀,能斷煩惱、能見真理,能得聖道。“那我們不要修止,我們就只修觀!”可不可以?不可以。不修止,只是修觀,這觀沒有力量。
觀若有力量,你若一修觀,能斷煩惱。你觀察貪心是因緣有的、是畢竟空的,你這麼一思惟,就能把貪的煩惱、貪的種子都消滅了,這個力量大。如果沒有止,你還是這麼思惟,可是這個力量小,貪煩惱照舊是貪,不能斷。所以,非要修止不可。
修止,有兩個情形:一個止還沒有成功、一個止成功了,這兩個時期都可以修觀。
這個“還”字怎麼講呢?本來是修止,然後修觀。但是,你不可以一直地修觀,需要“還”,需要回來再修止。當然,觀一切法不可得,觀一切法空,這一念心呢,也在法之內,所以,觀心也不可得。《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樣觀。
所以,“還”,就是修觀修完了,回來再修止。修止修了一個時期,再回來修觀。觀又回到止,止又回到觀,一直這樣來回地修,這叫做“還”。
最後這個“淨”是什麼意思?就是你一天早晨起來,一盤腿一修觀的時候,得無生法忍了!這叫做淨。淨是清淨,就是斷煩惱了,貪嗔癡煩惱斷了,得聖道了。當然不是煩惱完全斷了,只是斷一少分。你繼續修,剩余的煩惱也漸漸斷了,由初果到二果、叁果、四果,由初歡喜地的無生法忍,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到佛,就成佛了。
數、隨、止是屬于止;觀、還、淨這裏面有止也有觀。到淨的時候,就是入聖道了。入聖道的時候,止就是定,觀就是慧。聖人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人就是聖人了,就成功了。
現在,我們再簡單地說一下“觀”,你願意修不淨觀、無常觀、無我觀、空觀都可以。修的時候,你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種,修一個時期,純熟了,你不妨再這樣修另外叁種。修完了,再回頭重修。因爲這個法門是通的,不是互相隔礙的。
不淨觀裏面有個白骨觀,白骨觀就是先觀察自己的腳趾頭膨脹、青瘀、散壞、膿爛、露出白骨了,然後逐漸地五個趾都是這樣,以至全身都是這樣子,最後就是個骷髅骨。兩個眼睛是兩個窟窿,還有牙骨,頸骨、肩骨、脅骨、肋骨、脊骨、乃至到腳趾的趾骨,就是觀察骨人。這是不淨觀裏邊的一部分,你這個不淨觀修成了,再轉修無我觀,一下子就是阿羅漢!
你說:“我不高興修不淨觀,我修無我觀!”也可以,你一開始修無我觀可以,但你修不淨觀對于修無我觀有幫助,它們互相都有關系的。修的時候,一定把經律論裏面不淨觀、無常觀、無我觀、空觀那個文背下來,然後照這個文去思惟,那樣才可以。
因爲修止,有禅定,也可以有神通。修觀,因爲有智慧,可以斷煩惱。最後,就成爲聖人。成爲聖人以後,發廣大的慈悲心,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我感覺好一點。凡夫的時候,不太理想。除非是到內凡(暖、頂、忍、世第一)到忍位的時候,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也好一點。在外凡位的時候弘揚佛法不太好。
這有什麼問題呢?外凡的時候,我們不能調伏煩惱,心裏有煩惱,貪心要活動的。貪煩惱要活動,嗔心也要活動,各式各樣的煩惱都要活動,你對于佛法不但弘揚得不理想,反倒是汙染了佛法,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是你能到內凡位,到了忍位的時候,你這四念處觀都修得很好了,煩惱不能動。你的不淨觀、無我觀、空觀,能把你的貪嗔癡調伏,就像有土匪,但土匪都被抓住了。你把自己的煩惱賊調伏了,你心清淨,弘揚佛法的時候,大家都容易和。如果你若是:“我現在就可以!”你煩惱一動的時候,大家就不容易和,結果,反倒很醜陋。
今天,蒙觀音禅寺的主人了一法師慈悲,我們在這裏學習禅,我們又能學習六妙門。希望由這一點的學習,使令我們能繼續進步、學習,然後我們能在佛法裏面有成就,我們不白信佛一回。“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沒有白歸依一次。
終究有一天得無生法忍了!哎呀!以前了一法師慈悲,我們在那裏坐禅了!我認爲,過去的佛菩薩都是這樣子,以前誰給他造茅蓬了、誰供齋了,觀世音菩薩都知道,你不向他有所求,他也時時地觀照你,有機會他就要救護你,都是這樣子。
我們非常感謝了一法師,也感謝這裏的護法、各位居士,希望我們共同地努力,能夠有很好的成就。我們再多謝了一法師!多謝各位護法居士!
《六妙門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