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師:學佛的目標何在?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講於福嚴佛學院。
我說一首詩,「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我先順一順文,「雲淡風輕近午天」,在午前的時候、在接近中午的時候,這個人或許是位讀書人,他從屋子裏面出來,到前面有山有水的地方走一走,這時候,天空的雲是淡淡的,不是烏雲,有若無的樣子,也有風,但是風很輕微,不是大風,「傍花隨柳過前川」,房子的前面有山有水,這裏面也有花有樹,可能有松樹,也有柳樹,各式各樣的樹,各式各樣的花,在這裏經過,「時人不識余心樂」,當時的人不知道我心裏面的快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他們可能認爲我不好好用功讀書,卻向小孩學習,跑出來遊玩。這首詩的表面意思是這樣。這首詩的作者是朱熹先生(應更正爲:程颢),他一定有他自己的思想。
我現在讀這首詩,我不管朱熹(應更正爲程颢)先生的想法,我按自己的意思來诠釋:我們出家人、我們佛教徒,就是常常坐禅修止觀的人,修止觀的時候,他到了「雲淡風輕近午天」的程度,「雲」譬喻什麽呢?譬喻身體,他現在坐禅的程度,感覺到身體有若無的樣子,就像雲似的,雲低一點在地面上就是霧,你從這裏走過去,它好像沒有障礙,坐禅的人到了這程度時,他不是感覺身體有一大塊五百磅,是好像沒有身體,又好像有身體,是這樣的感覺,如果常常打禅七,你自己常常靜坐,的確是有這種事情。「風」譬喻什麽呢?譬喻內心的妄想。因爲常常靜坐,你得到欲界定的時候,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瑜伽師地論說是九心住,最後的「等持」時,就是身體有若無的樣子。「風輕」,表示妄想沒有了,心裏面明靜而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亂,偶然有一點妄想,但是,一下子就沒有了,坐幾個鍾頭,時間也不感覺到很長。如果我們腿子痛,就坐在那裏時常的看腳,怎麽還不開靜呢,不是的,這個人靜坐幾個鍾頭都不感覺到長,他偶然有一點妄念,很快的就消滅了,達到這麽程度。究竟是什麽程度呢?「近午天」,就是接近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天」,就是第一義谛天,就是第一義谛,就是明心見性,或者是見道位。接近見道位之前,就是暖頂忍世第一,就是內凡位,我認爲應該是超過暖頂,到了忍位,有止有觀,到了這個程度。「雲淡風輕近午天」,當然還不是聖人。我現在這樣講,我不知道各位同學心裏如何想,你們羨慕不羨慕這個境界?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這句話就是,他從禅定裏面出來了,到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裏面看一看,花草樹木,這譬喻眼耳鼻舌身意開了。你若入禅定時,前五識不向外攀緣,只是第六識在止觀上面活動。現在他從禅定裏面出來了,眼耳鼻舌身意開了,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傍花隨柳過前川」就是接觸,接觸的時候,心裏面很快樂,心裏面快樂什麽?我以前沒有修止觀的時候,我的心浮動得很,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的時候,是什麽境界呢?貪的時候就貪,貪的因緣出現時,貪心就出現,瞠的因緣出現時,瞠心就出來了,貪瞠癡慢疑,我們在俱舍論裏面看就是五鈍使,但是,我現在的意思,是把愛煩惱與見煩惱都包括在內,隨時的浮動,心是這樣子。但是,今天「近午天」的時候是「傍花隨柳過前川」,我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的時候,貪的時候,我的心裏不貪,憤怒的時候,心裏不憤怒,疑惑的境界出現,我心裏不疑惑,別人贊歎我是如何了不起,我心裏面也不生高慢心,你輕視我,我心裏面也不感覺到什麽,所有的煩惱都不動了,你會感覺「啊!我沒有白辛苦,我這麽多年來的用功,減少睡眠,又要減少飲食,又要忍受腿痛,經過多少年的用功,到今天的時候,我心裏面沒有賊了!心裏面很快樂!」。
「時人不識余心樂」,當時,別的人認爲,你這個人裝模作樣的,裝著靜坐幹什麽,現在靜坐是坐不住了,出來跑一跑,終究有一天,你本來的面目現出來了,說了很多這些輕視他的話,不知道他內心裏面經過多少年的用功,心裏面很快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說這個人裝模作樣現在是裝不住了,就是放逸了,這樣子。
這首詩可以如此解釋,就是形容修行人,經過外凡,達到內凡,但是,還沒有入見道位的時候,這個境界。朱熹這個人,我看朱熹的語錄,他是讀過佛經,但是他又反佛,他有時候說話,他對佛教有些不恭敬的話。
我再講一首詩:「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這首詩,我感覺到,也可以形容我們出家人用功的境界,就這樣解釋。「一泓清可」,就是山裏面有水集聚在那裏,水從山上流下來,水向外流,這個水很清澈不汙濁。「沁詩脾」,就是做詩的人用器或用手將水引下來,來滋潤我的脾胃、滋潤我的身體,我感覺到很喜悅很喜樂,感覺到這個水很美很歡喜。「冷暖年來只自知」,山裏也是有春夏秋冬,天氣有的時候冷有的時候暖,水也就隨著冷暖,但是,水還是清淨的,雖然有的時候冷、有的時候熱,但是,水還是清淨的,但是,水自己知道,別人是不知道的。
「流出西湖載歌舞」,山裏面清淨的水流出來,流到什麽地方呢?流到杭州的西湖裏面,西湖那個地方的確是很美,我是去過,我只在湖邊走一走,沒有到那裏面去,因爲風景特別好,很多人坐船在湖水裏面遊覽,船上的人又歌又舞,有這麽境界出現,這個水就汙濁了,水就不清淨了。我是西湖邊走過,那個水是不清淨的,的確不是那麽清淨,這個事,我感覺,可能我們中國人的知識有問題,不知道維護它的清潔,使城市裏面那麽好的風景那麽好的水都汙濁了,這是個問題,但是這是題外話。
「回頭不似在山時」,這個水,若回頭看一看以前在山裏面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在山裏面的時候,這個水是清淨的,從山裏面流出來以後,到了西湖就汙濁了。我們以前也看過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這首詩就是這個意思。做詩的人的意思,有可能是形容讀書人的品德問題,譬如在學校讀書的人,可能是大學生,看見社會各式各樣的現象,貪官汙吏,大家要到街頭去示威,反對打倒貪官汙吏,但是,這些學生離開學校到社會做事的時候,他也是貪官汙吏,就是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是愛國愛人民,很清高,但是,你到社會做事的時候,也是一樣。水在山裏面是清,到城市裏面來就汙濁了。
這首詩,可以這樣講,但是,我不想這樣講,我想,我們還是會合到我們本份的事情,我們出家人修行的事情。出家修行的程度,如果在寺院裏面,在佛學院裏面,聽老師上課,然後自己溫習功課,或者在靜坐,很清淨,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就是這樣子,「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這表示我們在寺院裏面,到佛殿裏面看見有佛,在藏經樓裏面有書,在課堂上有老師講課,然後自己修止觀,這樣子,沒有汙染的因緣,所以我們心裏很清淨,我們也自己很努力在那裏用功。但是,你的功夫如果不夠,離開寺院的清淨境界以後,到社會的色香味觸的境界去,是如何呢?就變成「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了,心就不清淨了。有的時候,有的地方打禅七,我們隨著去打,去參加禅七,用止觀的方法調心,調、調、調,也感覺到清淨,雖然沒有得定,但是心裏面還是清淨,但是離開禅七以後,我們不用止觀調心,心是什麽情形呢?就不見得清淨了,這表示什麽?這首詩若形容我們出家人的修行,就是外凡的時候,在外凡的時候就是這樣。前面「雲淡風輕」的那首詩,是形容內凡的時候。
這就表示,我們出家人用功修行,由外凡而內凡,中間的差別。內凡的時候,其實我不用說,你們各位早已經明白,內凡的時候能調伏煩惱,不管你對不對,我自己的心要清淨,我的心不要貪瞠癡慢疑,所有的煩惱都要停下來,使令心清淨,他有止觀的力量就能把煩惱調伏。但是,在外凡的時候,沒有這個力量,外凡的時候,是在積集資糧,我要學習佛法,什麽叫做止,什麽叫做觀,學習這些方法,學習的時候,訓練自己的時間不多,雖然有一點,但是不行,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調伏煩惱,煩惱來了,明知不對,但是,煩惱還是要動,貪瞠癡慢疑各式各樣煩惱還是要動。但是,到了內凡的時候,不是這樣,知道不對,他的內心能與法相應,身心入法中,他就能把煩惱排解出去,身心清淨。若入聖位,就能除掉一部分的煩惱,是聖人了。這二首詩,可以按我們出家人的修學次第去理解。這兩首詩講完了。
現在,我要提出問題問你們,你們爲什麽要到佛學院來讀書學習佛法?這是一個問題,現在不用回答,你們可以默然,你們心裏面應該回答這個問題,我爲何要到佛學院來讀書?應該自己要知道。
我姑且分析這件事情,爲何要到佛學院來讀書?當然,這個事,大家都知道,很容易明白,我將來要弘揚佛法,這是一個回答,這個回答也很好。但是,若我的心情來觀察分析這個回答,應該再詳細的想一想,我來這裏學習佛法的目的是弘揚佛法,這句話是說得對,但是要再分析一下。分析什麽呢?就是我來學習佛法,我爲了弘揚佛法,但是,這裏面還有問題要注意,例如,我現在學習俱舍論,說到分別界品、分別事品、乃至定慧,這些事情,明白了生死的緣起,明白了涅槃的緣起,小乘佛法是這樣分別,也是很好,也應該要知道。如果我們再去學習中觀論、唯識叁十頌、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這就是大乘佛法解釋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才華高的人,是很容易,沒有什麽特別難,如果是我很笨的人,要學習很久,可能還弄不清楚,才華高的人,很快的就明白。你看丁福保編的大詞典裏面,有位顯蔭法師,你們有沒有注意,有他的一篇序文,這個人年齡不大,只有二十余歲,他到過…
《學佛的目標何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