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妙門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道。就是他在定中看見這件事了,不需要用乾坎艮震、子醜寅卯來算,也不需要翻開曆史看一看。可是,有的時候也有錯誤,不能說完全都是對的。止有這麼大的作用。

   有這麼大的神通,有這麼高的定力,在佛法來看,還是個生死凡夫,可是比一般的凡夫是高了。我們有欲,就容易有很多問題。因爲若得了色界定、無色界定,沒有欲了那當然品德就高一點。

   但是,他的定力到了一定的時間還是要沒有,從無色界天、色界天又來到欲界,和我們一樣。不過,也能比我們好一點。他幾千萬年沒有欲,忽然間來到欲界,欲輕。這是說修止成功有這麼多的境界,是了不起!但是,還是無常的,還是要流轉生死。

   所以,我們佛教徒,修止以後,一定還要修“觀”。因爲觀,才能令我們成爲聖人。“觀”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能斷煩惱,一個是見真理。爲什麼修觀能夠成爲聖人?就是因爲它有這兩個作用,能斷惑、證真。

   得了禅定的人,若不能見真理,他也會胡說八道,但是我們俗欲凡夫不知道他說的是怎麼回事。所以,由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告訴我們,修止還不能夠成爲聖人,我們佛教徒還應該修觀。

   “觀”就是觀察思惟,就是你修一段止以後,你心裏就思惟觀察。但是,觀察和妄想不同。妄想,不是貪就是嗔,或者是不善不惡、東想西想的這種虛妄分別。但是,“觀”是要根據佛說的法語去思惟觀察,能根據真理就是智慧。

   譬如《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告訴我們要修無我觀。《金剛經》後面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就是“法空觀”,觀一切法空。這《金剛經》就是勸我們修我空觀、修法空觀。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得聖道!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禅!不是說另外有個什麼禅。那這個也就是四念處,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得聖道,願意得無生法忍,願意行菩薩道,願意爲一切衆生服務,願意弘揚佛法,你可以作如是觀:修我空觀、修法空觀。

   “觀”,按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你要學習一個時期。什麼叫做無我觀?這句話說來容易,你不是那麼容易懂。什麼叫做一切法空觀?也是要學習一個時期的。你明白了,然後你再修奢摩他止。

   “止”,印度話叫做奢摩他;“觀”,印度話叫毗缽舍那。毗缽舍那觀,剛才說過,你根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我空觀、修法空觀,就可以了。

   修止,如果你止得合適,止它叁十分鍾,然後你就修我空觀、法空觀。如果你止修得合適,一下子修一個鍾頭,一念不生、明靜而住,然後再修我空觀、法空觀也可以。

   如果你止得合適,一下子二十四個鍾頭,一念不生、明靜而住,也可以,然後再修我空觀、修法空觀,修了我空觀、法空觀以後,再修止。止而後觀、觀而後止,就是這麼修。

   有一天早晨起來,一盤腿一坐,一念相應、一下子得聖道了!你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當然這件事,你不是聽人講一下就可以修我空觀,一定要拿出時間精神多學習。

   我昨天也說過,《金剛經》本來是可以得聖道的,是得無生法忍的一個法門。但是,我們中國人思想自由,我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解釋,結果,《金剛經》注解多得很,這個人這麼講、那個人那麼講。

   初學佛法,誰講得對?不知道!所以,弄得思想混亂了。本來是得聖道的法門,結果混亂了,就使令我們有障礙,我們得聖道就困難。那怎麼辦呢?還是有辦法,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叁十卷《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我感覺若是你一方面讀《金剛經》,你再去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定會生歡喜心,你會願意受持讀誦。但是,裏面的道理,只是歡喜,你還是不容易悟入。那怎麼辦呢?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大智度論》,有一百卷。這一百卷裏面,叁十卷的《般若經》在裏面,那麼《大智度論》就是七十卷。你再讀這部書,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

   讀,你不要著急,不懂的地方放在那裏,就是繼續讀,讀一遍、再讀一遍。若有人能解釋,你也可以請問。就把這部書貫通了,你就會知道怎麼樣修無我觀、法空觀。懂了,你就可以修奢摩他止、修毗缽舍那觀,這樣就成功了,你就可以得聖道了。

   這樣的修法,按照《般若經》修我空觀、法空觀,是利根人,是大智慧人,是可以的。我們鈍根人,還是差一點,鈍根人就是不容易。鈍根人若拿出時間來學習,有可能還能掌握到,什麼叫做我空觀、什麼叫做法空觀,你還是能知道,但是不能修。鈍根人就是有這個問題,知道是知道,但是不能修,修不來。因爲一坐下來,就有問題,很多的雜念、妄想來了,去不掉,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大慈悲,知道這件事。

   我們初來到佛法裏面來的人,讀這部經,讀那部經,有的時候感覺到有點矛盾,就發表言論,怎麼怎麼地。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這個事情的。你若深入地學習佛法,你會知道這件事,裏面也是有問題,佛菩薩這個問題早已經解答了,也告訴你了。但是,你若初開始學習,你讀的經論少就不知道。這個不說,我們現在說鈍根人。

   什麼叫做鈍根人?煩惱很多!貪煩惱很多、嗔煩惱也很多。貪煩惱裏面就是有愛煩惱、欲煩惱。“我也想要修止觀,但是這個愛、這個欲一直地來困擾我,修不來!”就是不能修,就是有這個問題。

   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又給我們重新說一個方法,也叫做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給鈍根人開的藥方,說的一個法門。

   教我們“觀身不淨”,就能對治我們的欲心,對治我們的愛,對治我們的貪欲心。如果我們這方面煩惱很重,障礙我們用功修行,用不淨觀把它破掉了,心裏面沒有障礙了,這時候修止修觀就容易成功。

   “觀受是苦”,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什麼意思?受就是享受,有苦惱的享受、有快樂的享受、有不苦不樂的享受。佛菩薩的大智慧看得遠,告訴我們,苦惱的享受是苦受,樂受也是苦受,也是苦!哎呀!阿彌陀佛!

   我姑且說一句話,看你們同意不同意。父母希望有一個可愛的小孩,感覺快樂。果然是有個小孩,但是這個小孩令你苦惱,你看這個事怎麼辦?無可奈何啊!你還是得要照顧他、愛護他,但是還是不如意,你說苦不苦!我聽說新加坡李光耀的兒子媳婦,特別地明白優生學。結果,他們生出個小孩是個白癡,結果自殺死了。世間的事情真是!苦不苦啊!

   當然有的人果然是滿自己意,生一個白胖的兒女,也很乖,又肯讀書,又拿到很高的學位,在社會上努力很有成就,父母看了心裏很快樂,這個情形也是有。但是,若用佛法的理論來看,也是苦!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兩個方法,使令我們對于世間上的事情趕快放下,不要找苦頭。已經找來苦頭了,你沒有辦法;沒有的時候,你要想一想。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破除我們的見煩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破除愛煩惱。在我們凡夫這個時期,就是兩類煩惱:一個愛煩惱,一個見煩惱。愛煩惱,就是感情上的事情,我們都有感情。見,是智慧上的問題。

   這樣子,我們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破除愛煩惱,其實愛煩惱沒有破,只是降伏一下,愛煩惱的動力還在那裏隱藏著,雖然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破不掉,但是能控製它不動。你還要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才能把愛煩惱潛伏的力量消滅了,另外把我們智慧上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們就得到聖人的智慧,就成功了。但是,在小乘佛法裏面,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是破“我”,破我見。

   我簡單說一下,什麼是“我”?我們中國的哲學,我感覺沒有說得那麼明白。印度外道把什麼是“我”說出來、說得明白。就是在我們的生命體裏邊,有一個永久存在的一種體性的東西。

   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物質的身體,眼耳鼻舌身都是物質組成的。這個物質,我們也感覺到有變化,有時胖了、有時瘦了。外面的營養品其實也是物質,吃到身體裏面去,然後在身體裏面發揮作用,然後有些渣質又排泄了,就是這樣變化,都是無常的。所以,物質這一方面的身體是無常的、是變化的。

   思想上、精神性的這一部分的東西也是,不是苦受、就是樂受、不苦不樂受,再就是這個人有各式各樣的知識,這個人是醫生、這個人是建築師、這個人是律師,各式各樣的知識,因爲你學什麼就成就什麼知識,你的思想就這樣子,它一直在變化,也是不斷地在變化,也是無常的。

   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這麼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的(就是生理上的物質),一個是精神性的了別性,就是這兩種東西組合成這麼一個生命體。精神性的也好,生理性的物質也好,都是有生滅變化的。

   但是,印度的外道說,在這有生滅、有變化、有老病死的生命體裏面,有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永久存在的一種體性,在我們的生命體裏邊。這個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印度的哲學家會說出這樣的理論。

   這樣的理論說出來,我們接受不接受?我感覺,如果我們不深入地學習佛法,就會接受這個理論,這很好嘛。我這個身體老病死以後,我還存在,我這個體性還存在的。我再得一個身體,或者是得到人間的、或者天上的、或者是地獄、餓鬼、畜生。身體老是有變化,但是,我的體性不變化,我永久存在。

   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否認有我論。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沒有我!這個身體就是老病死這樣變化,裏邊沒有我。

   我們中國(藏文佛教不算)漢文佛教,在漢朝傳到中國來,在南北朝時代這個思想,有的人是歡喜《摩诃…

《六妙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