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的是什么?各自问问自己,是不是差不多都是妄想纷飞?这里让我们称名念佛,当然也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依佛愿力念佛等其他很多方法,而称名念佛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就有一个法门可修持了,我们每天的徘徊和妄想纷飞,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佛者是一切智者,是具足者,是不可思议成就者。阿弥陀佛用了四十二劫看,看什么?看二百一十亿佛都在干什么,他们怎么度众生?怎么方便教化?什么方法最简单?然后用了五劫思维,最后找到了一个方法:假设我成佛,我就立个名,只要人称这个名,我就让他成佛!这话不是有点夸张了?不是,这就是闻解脱、闻成就的教言。
闻解脱,并不难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听到寺院打板,我们就知道要吃饭了;一听到晨钟暮鼓响,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了,这就是闻的力量。这个“立名”,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出来的善巧,阿弥陀佛成佛,就将其所有的功德善巧与不可思议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名字上了。所以,我们在称名念佛时,闻即得到法的抉择,闻而得到法性的回归,闻而得到真实利益的运用,这就是总持法门。
释迦佛给十方刹土云集来的菩萨说,诸菩萨,不光你们,十方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名号,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讲的就是这个名号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到底起什么作用。
什么叫一期念?就是立一个正念,把它守护下来,例如在般舟行法中,我们在一天一夜、七天七夜,以至三个月内,守护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就会达到一种状态,即念佛三昧力。正受三昧包括因三昧和果三昧两种状态,就象双胞胎一样,但大家一般会忽因重果。
法门不同,下手的方便不同,这就是因的问题。阿弥陀佛立名,就是让我们知道其威德、善巧与真实功德,让我们有因正受的发起。这个正受的因,只要听闻就会得到,是具足、真实、不可思议的因,其相续就是果,籍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总持善巧,彰显自性的真如性、不可蒙蔽性,不可毁坏性、不可动摇性和具足性。因此,在缘他自性中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他力殊胜,这就是表现佛力不可思议的地方了。
汉传佛教中,这种教言特别稀少,而在藏传佛教中,这样的教言必须放到首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种姓来自于佛、来自于上师、来自于如来世尊所给予,我们自己是没有份的,这样就有一个清净的缘起。所以,我们持名号,就同阿弥陀佛结了一个上师因缘、本尊因缘、护法因缘、成就因缘、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因缘,这就称为总持力,就是正受,就会有三昧之力。所以如《佛说般舟三昧经》中说,若人念阿弥陀佛,佛就会持佛力、三昧力及本功德三种力来加持我们,令我们成就诸佛悉皆现前立之三昧。
有人说,我没有达到这个状态,看不到,但这个力是一直没有退失的,只是我们没有运用出来。有人所证三昧是相似三昧,很快就散失了,即只是产生所谓的觉受,很快又被业习蒙蔽了,我们又称其为相似法忍。如果真正证得法忍,那就会得三摩地,毕竟安住于三昧,得究竟安乐,于法自在,这是三昧力相续深入实践的功德所现。
在净土法门历代祖师中,记载比较清晰的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不管写著作,与人交流,或观因缘时,都是用三昧力,或说三摩地力来做。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玄中寺参学时,与道绰禅师的一段故事。
道绰禅师当时已八十多岁,老态龙钟,一生给人讲无量寿经已二百多遍,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不能舍报?于是请善导大师帮忙观一下。当时善导大师是其学生,为什么老师还没有三昧力呢?在净土教言中,这是十分奇特的。虽然道绰在凡,善导在圣,但圣一样需要讨教于凡,因为道绰禅师通达阿弥陀佛清净教言,虽然没有证得圣位善巧,但他把整个教言体系、机制掌握得十分清楚。而当时善导大师虽于三昧自在力得以善巧,但没有通达掌握完整的教义,所以就需要去请教。
善导大师以三昧力,观察到了导致道绰禅师不能舍报的几种过失,如奴役僧众,也就是指派四个以上的僧人去干活,而没有探讨或协商;自己住在上方,佛像住在下方;建设寺院的过程中杀以蝼蚁,伤害生命等。
不是说佛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吗?为什么还有阻碍呢?这里不是阿弥陀佛愿力实有障碍,而是因自身产生的无明蒙蔽,因疑虑而不能择法。为什么善导大师可以依三昧力观察到这些过失,而道绰禅师观察不到呢?因为被无明所遮蔽。道绰禅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撒不了手,这就是无明,而撒不了手,就是一种力,这个力遮蔽了道绰禅师。经善导大师一观察,道绰禅师一忏悔后,问题就解决了,所以道绰禅师舍报之时,有很大的吉祥征兆。所以,并不是说明业力大过佛力,这个地方大家不要疑虑。
凡圣之别,圣者妙用无穷,循于自在;凡者,可以依法而修,清净安住,但是自在力不得。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很多人说净土凡圣同修,那我就这么泡着、熬着,当然你仍有净土可归,但却不得现前自在力,不得利他方便。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