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得不舍;这都是很痛苦的一种徘徊。而我们一旦识得本净之安乐,发起意乐与誓愿的守护后,这种相续就会使我们的邪见慢慢变生,智慧喜悦逐渐变熟,天然的自性就会坦露,心灵的如意宝藏就被开启、表达出来了。

  因此,净土法门所依止的三心修法,很简单地把三种清净心从我们本净心中表达出来,使我们了知平时所习惯的对待心、烦恼心、爱憎心、凡圣心,都是染污的心,即违菩提心,从而让我们认取“安”与“乐”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宝藏不致被埋没。

  把握心灵修持的主动权

  我们的心灵如意宝藏,莫过于本净的表达,本净之藏是无量无边的,通过意乐和誓愿,可以主动启发其无尽之妙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基本掌握了心灵修持与运用的主动权。

  在把握学佛主动权的过程中,去烦恼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们是否做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们学佛就对路!就能开启如意宝藏。如果没做,那就不对路!就一定会走弯路!学佛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把内发轻安,以及智慧、慈悲引发出来,实在就太远离话题,太辜负自己的有限人生了。而此有限人生实在是难得,我们能否真正尊重其中的机遇,就看各人的福德因缘是否成熟。

  极乐世间,我们又称其为庄严净土。这个庄严之法,实际就是无尽如意宝藏之内涵,因此,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描述,其实就是为了引发我们心灵之庄严与妙用。现在有他方净土、唯心净土之争,这还是在对待门中、分别识中产生的教言,不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不妨先来处理自己的烦恼与生死、对待与沉沦。

  净土教言是无对待的教言,也就是泯灭了对待的痛苦与执着,让我们了解本心之清净、本心之无染,并在此来守护它、主动地实践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众生安住于此庄严妙用,引发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功德。

  所谓一生,就是即生,就是现下的利益。我们不要对未来有什么期盼,也不要对过去有什么追忆,当下就要抉择这个去烦恼、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而最终还是归结到利有情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前这一念,也是有情份所现罢了,不属于任何人。我们这个五蕴身,实在无有实体,所以我们说利有情,令有情得安乐,也包括我们自己心灵的安乐与宁静。这样,我们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就可知可用、可依可从。当然,这是需要我们长时间串习的,也就是在每个当下一念,要不断地去延续、守护它。

  菩提心的相续次第

  每个法门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三心”,是净土法门的特殊设置。净土教言依止三心的修持,实际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续菩提心的修持呢?龙树菩萨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次第法则:

  第一、 发菩提心。

  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对三心,即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的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是仅仅说“我知道了”,而是抉择,是心底真正的确定,是我们必须守护之,且唯一守护之的心念的确认。“开启”一词,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发”字的含义,菩提心是一切众生不假造作的本净心,所谓“发”,并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说“我又剥去了什么”,而只是表达罗列出来罢了,这样我们对发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较清晰了。

  在发菩提心上,一旦抉择,“退失”两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所发之心则不能称为菩提心了。在菩萨次第中,有初发意菩萨,即指发菩提心这一类菩萨。为什么称为菩萨呢?就是因为其心智已经退失不掉了。显教教言一般都讲八地以下菩萨都有退失的机会,而在真正发菩提心的抉择教言中,说“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如果初发心会退失,则不名初发心。

  所以,我们说远离对待的本净心生起的一刹那,即名发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抉择。一旦抉择,就不会畏惧它会退失,发菩提心是了晓本具,开启本具,在这个地方,得尚不可得,怎么能够退失呢?这个畏惧“会退失”,本身造就了一个对待,造就了一个退失,所以就会产生矛盾,也就是产生所谓的畏惧。

  畏惧这个词,会蒙蔽我们众生的清净心智。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没有得到一个法的抉择时,就多在业习、烦恼、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断地用着畏惧心。我最初接触佛法时,也有畏惧心,畏惧什么呢?别人的供养可是日夜三番,这么多人供养、磕头,该怎么还债啊?来生作牛作马,要作多少生啊?怎么还得起啊?整体沉浸在这里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总是感觉不行、不行啊,实际还是在制造蒙蔽,虽然它会产生动力,但动力来自于畏惧,则不名初发心。

  初发心,是对菩提心、本净的心生起了愉悦,或称好乐的抉择,这时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畏惧,不是发菩提心,而是一种厌离心、被迫心,是被动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是弄得懂,就不会怕说“当下”了。

  一说当下,很多人会顾虑:我在这个当下是清楚了,但一会儿会不会迷失掉?这种顾虑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报。但其实这是一个虚妄的假设,一旦我们从这个畏惧里走出来,就可以称为初发意菩萨了,就生起了不退转的喜悦与开启的喜悦,就象闭着眼睛走路,什么也看不到,突然睁开眼睛后感到的喜悦。所谓蒙蔽,就如没有眼目,看不到周边的世界,突然睁开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们的心与诸佛同一心源,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安乐,本具万法的这个本净的心,就是发菩提心。这个抉择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旦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后面就方便了。

  第二、 伏菩提心。

  初发菩提心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伏菩提心。我们知道,三贤位的菩萨是伏烦恼菩萨,能够伏住烦恼。在菩提心的抉择下,我们就会在清净的延续中逐渐产生伏烦恼的善巧力。什么是力呢?可以说是效果、效应,或说征兆,我们说佛所行处,吉祥感征,这个力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当人闭关、心智比较相应的时候,很多动物就不怕人了,就会上前来看。这就是一种征兆,说明我们身上那种令动物恐怖的业力泯灭了。因为我们的杀业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过闭关或念诵调柔自我身心后,“伏烦恼”的力产生事实了,就会令周边有情得到安乐、喜悦与抚慰。

  “力”是一种量的表现,来自于对发菩提心的抉择,并不断强化、运用和透彻它而产生的效应。这个量,对凡夫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但现在学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学了点口头革命,而不知这个量别人是给不了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

  不是说阿弥陀佛就直接把大果德给我们了吗?这个果德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阿弥陀佛成佛之时表达了这个真实功德,使我们可以直接启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本净的佛性,否则我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在果地教中,可以启用自性,直接取用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罗、圣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即启开了自性宝藏,但依自性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如是一心故。因为这一切莫不是自性宝藏所延续、所广泛表达的。

  第三、 明菩提心。

  第四、 正菩提心。

  第五、 具足菩提心。

  在伏菩提心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会产生明菩提心、正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实现真正彻底的彰显。这个力量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是我们在发菩提心、伏烦恼的过程中,对本来具足万法、本来具足功用、本来具足庄严、本来具足清净的抉择,这个抉择的过程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完成具足、彻底彰显,即是如来,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发菩提心的次第,是龙树菩萨在其教言中给我们的一个观察次第,所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而如前面提到的:初发意菩萨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二无别抉择故,只是其中的细微、广大、周遍性是有差异的。我们若是在此抉择,不退二字在心中生起,就不会有畏惧了,就会在发菩提心的抉择上,在伏、明、正、具足次第上真正地表达出来。

  一旦得到一个法则的感知与抉择,我们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会产生力量。能真正把这种力量拿出来,把它运用在生命过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义了。

  希望大家不断地发菩提心、明菩提心,来伏烦恼,证菩提,真正地使自性宝藏延续在我们生命周边,而不是被烦恼覆盖,这样我们对心灵宝藏,或者说自性宝藏,就感到十分亲切了;对诸佛所证的佛果,就感到具体了;对人人具足,就感到安乐,没什么畏惧了。佛果表达出了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心地妙用,而因为人人都是具足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实践的了,这样,我们人人都有了成佛以及运用佛法智慧的机与现缘。

  这个“现缘”太重要了,我们对此往往认识不清、表达不清,而说无为法中,了成自性,何谈因缘啊?自性坦露,不假因缘啊?自体发光,还需那么麻烦吗?如果我们真正延续到了这个地方,那一切言说就都散坏,一切言说都成为庄严,的确就没什么可罗嗦的了。关键是看我们这种自性之体会不会真正地发光呢?会不会在每时每刻照耀着世间,令世间有情得安乐呢?

  在印度有一个塔叫自体之光,即表达一切有情之自体之光从未泯灭过。在此提倡大家读一读《大方等如来藏经》,此经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宝藏,其中有九喻说,皆是用来表现我们自性之光的,没有任何遮盖。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往往很难除干净,我们有时候白天还清楚,但睡一觉后就又徘徊了。疑虑一旦生起,就是被自己的知见尘埃所蒙蔽,而此时我们如果用经典来给自己的心作一个安慰、印许,就会特别安乐。人生日夜参半,所以徘徊,也就是感到自己忽明忽暗的,基本上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如何挣脱出来,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心灵延续好呢?所以这里就需要一个法门的修持了。

  称名念佛及念佛三昧

  有人问,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干什么啊?在讲之前,大家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不念佛时…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