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得不舍;這都是很痛苦的一種徘徊。而我們一旦識得本淨之安樂,發起意樂與誓願的守護後,這種相續就會使我們的邪見慢慢變生,智慧喜悅逐漸變熟,天然的自性就會坦露,心靈的如意寶藏就被開啓、表達出來了。

  因此,淨土法門所依止的叁心修法,很簡單地把叁種清淨心從我們本淨心中表達出來,使我們了知平時所習慣的對待心、煩惱心、愛憎心、凡聖心,都是染汙的心,即違菩提心,從而讓我們認取“安”與“樂”的心,使我們的心靈寶藏不致被埋沒。

  把握心靈修持的主動權

  我們的心靈如意寶藏,莫過于本淨的表達,本淨之藏是無量無邊的,通過意樂和誓願,可以主動啓發其無盡之妙用。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基本掌握了心靈修持與運用的主動權。

  在把握學佛主動權的過程中,去煩惱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們是否做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們學佛就對路!就能開啓如意寶藏。如果沒做,那就不對路!就一定會走彎路!學佛之人,如果不是爲了把內發輕安,以及智慧、慈悲引發出來,實在就太遠離話題,太辜負自己的有限人生了。而此有限人生實在是難得,我們能否真正尊重其中的機遇,就看各人的福德因緣是否成熟。

  極樂世間,我們又稱其爲莊嚴淨土。這個莊嚴之法,實際就是無盡如意寶藏之內涵,因此,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描述,其實就是爲了引發我們心靈之莊嚴與妙用。現在有他方淨土、唯心淨土之爭,這還是在對待門中、分別識中産生的教言,不是我們的課題,我們不妨先來處理自己的煩惱與生死、對待與沈淪。

  淨土教言是無對待的教言,也就是泯滅了對待的痛苦與執著,讓我們了解本心之清淨、本心之無染,並在此來守護它、主動地實踐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衆生安住于此莊嚴妙用,引發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功德。

  所謂一生,就是即生,就是現下的利益。我們不要對未來有什麼期盼,也不要對過去有什麼追憶,當下就要抉擇這個去煩惱、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而最終還是歸結到利有情上,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現前這一念,也是有情份所現罷了,不屬于任何人。我們這個五蘊身,實在無有實體,所以我們說利有情,令有情得安樂,也包括我們自己心靈的安樂與甯靜。這樣,我們的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就可知可用、可依可從。當然,這是需要我們長時間串習的,也就是在每個當下一念,要不斷地去延續、守護它。

  菩提心的相續次第

  每個法門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叁心”,是淨土法門的特殊設置。淨土教言依止叁心的修持,實際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續菩提心的修持呢?龍樹菩薩爲我們設置了一個次第法則:

  第一、 發菩提心。

  所謂發菩提心,就是對叁心,即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的一個認識。這個認識,不是僅僅說“我知道了”,而是抉擇,是心底真正的確定,是我們必須守護之,且唯一守護之的心念的確認。“開啓”一詞,可以比較准確地表達“發”字的含義,菩提心是一切衆生不假造作的本淨心,所謂“發”,並不是說“我得到了什麼”,或者說“我又剝去了什麼”,而只是表達羅列出來罷了,這樣我們對發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較清晰了。

  在發菩提心上,一旦抉擇,“退失”兩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所發之心則不能稱爲菩提心了。在菩薩次第中,有初發意菩薩,即指發菩提心這一類菩薩。爲什麼稱爲菩薩呢?就是因爲其心智已經退失不掉了。顯教教言一般都講八地以下菩薩都有退失的機會,而在真正發菩提心的抉擇教言中,說“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如果初發心會退失,則不名初發心。

  所以,我們說遠離對待的本淨心生起的一刹那,即名發菩提心,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抉擇。一旦抉擇,就不會畏懼它會退失,發菩提心是了曉本具,開啓本具,在這個地方,得尚不可得,怎麼能夠退失呢?這個畏懼“會退失”,本身造就了一個對待,造就了一個退失,所以就會産生矛盾,也就是産生所謂的畏懼。

  畏懼這個詞,會蒙蔽我們衆生的清淨心智。許多學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沒有得到一個法的抉擇時,就多在業習、煩惱、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斷地用著畏懼心。我最初接觸佛法時,也有畏懼心,畏懼什麼呢?別人的供養可是日夜叁番,這麼多人供養、磕頭,該怎麼還債啊?來生作牛作馬,要作多少生啊?怎麼還得起啊?整體沈浸在這裏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總是感覺不行、不行啊,實際還是在製造蒙蔽,雖然它會産生動力,但動力來自于畏懼,則不名初發心。

  初發心,是對菩提心、本淨的心生起了愉悅,或稱好樂的抉擇,這時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畏懼,不是發菩提心,而是一種厭離心、被迫心,是被動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是弄得懂,就不會怕說“當下”了。

  一說當下,很多人會顧慮:我在這個當下是清楚了,但一會兒會不會迷失掉?這種顧慮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報。但其實這是一個虛妄的假設,一旦我們從這個畏懼裏走出來,就可以稱爲初發意菩薩了,就生起了不退轉的喜悅與開啓的喜悅,就象閉著眼睛走路,什麼也看不到,突然睜開眼睛後感到的喜悅。所謂蒙蔽,就如沒有眼目,看不到周邊的世界,突然睜開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們的心與諸佛同一心源,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安樂,本具萬法的這個本淨的心,就是發菩提心。這個抉擇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旦我們在這個地方抉擇,後面就方便了。

  第二、 伏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後,會産生什麼效果呢?——伏菩提心。我們知道,叁賢位的菩薩是伏煩惱菩薩,能夠伏住煩惱。在菩提心的抉擇下,我們就會在清淨的延續中逐漸産生伏煩惱的善巧力。什麼是力呢?可以說是效果、效應,或說征兆,我們說佛所行處,吉祥感征,這個力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當人閉關、心智比較相應的時候,很多動物就不怕人了,就會上前來看。這就是一種征兆,說明我們身上那種令動物恐怖的業力泯滅了。因爲我們的殺業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過閉關或念誦調柔自我身心後,“伏煩惱”的力産生事實了,就會令周邊有情得到安樂、喜悅與撫慰。

  “力”是一種量的表現,來自于對發菩提心的抉擇,並不斷強化、運用和透徹它而産生的效應。這個量,對凡夫有情來說十分重要,但現在學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學了點口頭革命,而不知這個量別人是給不了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

  不是說阿彌陀佛就直接把大果德給我們了嗎?這個果德中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阿彌陀佛成佛之時表達了這個真實功德,使我們可以直接啓用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佛性、本淨的佛性,否則我們無法將其表達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果地教中,可以啓用自性,直接取用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羅、聖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即啓開了自性寶藏,但依自性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如是一心故。因爲這一切莫不是自性寶藏所延續、所廣泛表達的。

  第叁、 明菩提心。

  第四、 正菩提心。

  第五、 具足菩提心。

  在伏菩提心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會産生明菩提心、正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實現真正徹底的彰顯。這個力量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呢?是我們在發菩提心、伏煩惱的過程中,對本來具足萬法、本來具足功用、本來具足莊嚴、本來具足清淨的抉擇,這個抉擇的過程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完成具足、徹底彰顯,即是如來,我們稱這個過程爲發菩提心的次第,是龍樹菩薩在其教言中給我們的一個觀察次第,所謂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而如前面提到的:初發意菩薩必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二無別抉擇故,只是其中的細微、廣大、周遍性是有差異的。我們若是在此抉擇,不退二字在心中生起,就不會有畏懼了,就會在發菩提心的抉擇上,在伏、明、正、具足次第上真正地表達出來。

  一旦得到一個法則的感知與抉擇,我們就要去實踐它,這樣才會産生力量。能真正把這種力量拿出來,把它運用在生命過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義了。

  希望大家不斷地發菩提心、明菩提心,來伏煩惱,證菩提,真正地使自性寶藏延續在我們生命周邊,而不是被煩惱覆蓋,這樣我們對心靈寶藏,或者說自性寶藏,就感到十分親切了;對諸佛所證的佛果,就感到具體了;對人人具足,就感到安樂,沒什麼畏懼了。佛果表達出了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心地妙用,而因爲人人都是具足的,我們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實踐的了,這樣,我們人人都有了成佛以及運用佛法智慧的機與現緣。

  這個“現緣”太重要了,我們對此往往認識不清、表達不清,而說無爲法中,了成自性,何談因緣啊?自性坦露,不假因緣啊?自體發光,還需那麼麻煩嗎?如果我們真正延續到了這個地方,那一切言說就都散壞,一切言說都成爲莊嚴,的確就沒什麼可羅嗦的了。關鍵是看我們這種自性之體會不會真正地發光呢?會不會在每時每刻照耀著世間,令世間有情得安樂呢?

  在印度有一個塔叫自體之光,即表達一切有情之自體之光從未泯滅過。在此提倡大家讀一讀《大方等如來藏經》,此經是我們漢傳佛教的一個寶藏,其中有九喻說,皆是用來表現我們自性之光的,沒有任何遮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貪嗔癡慢疑中的疑,往往很難除幹淨,我們有時候白天還清楚,但睡一覺後就又徘徊了。疑慮一旦生起,就是被自己的知見塵埃所蒙蔽,而此時我們如果用經典來給自己的心作一個安慰、印許,就會特別安樂。人生日夜參半,所以徘徊,也就是感到自己忽明忽暗的,基本上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如何掙脫出來,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心靈延續好呢?所以這裏就需要一個法門的修持了。

  稱名念佛及念佛叁昧

  有人問,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幹什麼啊?在講之前,大家先回答一個問題:我們不念佛時…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