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
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1日
心灵,佛教围绕着这两个字,来启发我们生命的根本依止点,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依止,我们做人做事就没有把握和运用的参照体系,佛教的法则就是为我们建立一个体系,让我们来清晰自己的心灵,了解自己的生命。
心灵,不属于哪一类人,不论凡圣、男女、出家在家、学佛学外道,心灵的机制可以说是整个生命的机制,不论从宗教上,从人性上,还是从我们自己的需求上,都比较容易下手认知,希望在此大家都有启发出爱乐与平等的机遇。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这是人人都应该关注的大问题。在佛教中,我们围绕心性,讲顺性、逆性,这是觉与迷的问题,也就是如意与不如意的问题。如意的面广泛与否、深入否,则是宝藏的问题,因为当我们被烦恼制约的时候,本来具有的宝藏都会变成阻碍或制约的障缘,不过它们同体是宝藏。如何开启心灵之如意宝藏?开启我们本来所拥有的智慧、慈悲与善巧?在甚为短促的人生中把心灵宝藏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净土三心
我们先依止《往生论》,谈一谈净土三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心,是从三个角度谈“清净”二字。一般我们对自心的认识,实际十分模糊,这三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参照。
净土教言,其下手处就是清净。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可以说是顺菩提心,与其相对,称为三个违菩提心。违菩提心是凡夫本份,也就是说人人都具足,是我们时常所表现之心。违菩提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举心动念,还是各种作为得失,莫不是为自求。为自求的心,是猥劣的。为什么要为自求?因为认为实有,比如说我的这个“色身”、我的“知见”、我的“业缘”,都以为是实有的,这是违菩提心的根本所在。
三清净心,与“违”相对立,实际是我们根本的、真实的心智。这是从对待法上讲,否则我们就不辨于真伪了。比如如果不讲无自性正见,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邪见,就会把自己的断常二见当作真实了。在此,我们可以分辨、透视一下顺菩提心与违菩提心之真与伪。
无染清净心。“无染”二字,很简单,我们都能理解,但一理解,都是用有染著的心,也就是说,我们脑袋里一生起来“无染”两个字,就会出现一个染著,因为这是对法中所生的对待感知,所以这个理解是逃不出识染的。
无染心,究竟该如何表达呢?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关键下手处。无染心是本净的、不假造作、远离对待的心,称为究竟觉比较好理解一些,它不是我们择取的,而是本然如是。当我们用不造作、不对待、平凡的心智去观察一个事情时,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个所谓的本净或无染,但这一念一般很难用起,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分别执着蒙蔽得太久了,这里是需要真正地实践体验的。
通过认识无染心,我们就会知道:心灵的蒙蔽障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造作与分别。举个例子: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过来,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们心里一般不会生起好坏的分辨,但很容易去辨别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美是丑?这种分别意识的生出是很自然的,这时能不能算染著呢?还不敢运用染著二字,这只是开始分别,但分别的持续就开始有染著了,我们可以看一看教中对“三细”、“六粗”名词的解释。就比如认识这个人了,我们就知道他以前对自己是好还是坏啊,是帮助过还是危害过自己啊,是朋友还是敌人啊,只要一以为实有,就会产生爱憎,爱憎后面就有亲疏取舍,喜欢就亲切,憎就排斥,这样我们的心就开始被染着了,我们称为识心所染,即执着之染着。
去除这个蒙蔽,的确是很要紧的事。许多学佛人对这个蒙蔽不在意,结果就经常被蒙蔽,大家相处一段时间后,就用爱憎、亲疏等对待心智来交流,而不是用无染的心、本净的心交流。用本净心交流得越久,心智就越清净、越安乐、越能原谅有情,何以故?因为所有的实有假设都是邪见所生,是染污心蒙蔽的结果,是爱憎取舍所造作的苦。其实,心是本净的,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物,其本质没有什么好坏。我们如何来去除这个蒙蔽,去除这个实有的知见,从染著里走出来,回到本净心中呢?这就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法则。
唯识宗有河流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以为实有的蒙蔽,或说爱憎取舍的蒙蔽,从而揭示出这个无染的心、本净的心。对于一条河流,众生的见闻觉知差别很大:天人看到河流中的水是琉璃宝地,可以在上面行走;修罗可以使用水做武器;人,用水来饮用或洗涤;鱼,把水作为自己的房舍,在其中安住了;而饿鬼,看到的则是脓血与烈焰。依此水是没有实质的。
水不过是一个表达,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万法唯识”啊。也就是说,虽然面对同一问题,但我们的生命不一样,感知不一样,果报所承担的差异也不同。所以,“实有”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是不正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所缘,我们的意识感知,不过是当时果报的一个量罢了。
我们现在所有的认取都是如幻的,所谓如梦亦如幻。但实际很少有人在如幻上真正确认,若在如幻的抉择上有一次认取,那我们就不会当真了,也不会当假了,就会比较如实地运用我们这颗本净的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无染的心现前,我们就不会那么执着,天的执着,修罗的执着,人的执着,鱼的执着,饿鬼的执着,说这就是水!就是火焰!就是房舍!就是武器!这里无论怎么争论,都是应各个因缘下的量,而表现出相应的认取罢了,所以说,这里没有对错,只是应量而显,应心量择取而已。
法无自性,不要忽略了这种观察,否则我们还会用实有的心去当真当假,去受虚妄的果报,而不能出离轮回。我们的轮回,实在是我们虚妄的,实执的执着所产生的虚妄果报,这个果报在圣者中,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和诸佛如来,已得到了解脱,而六道轮回众生还沉沦于此中。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如幻的业缘中得到解脱呢?就在于我们是否有正见的抉择。一开始要有正见,慢慢才能在法则上、业报上来转换它,如八正道中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之次第。如果是我们没有正见的实践与观察力,事情来了,还是枉受其苦。唯识观中,把法无自性、如幻的现量给我们做了一个提示,希望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本净心,通过这个正见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
无染清净心是本来具有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对待的,万法唯识所现,以此来透视我们的本心,我们就不再假自己的识与量来套现缘,来限定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得到自足,从而生起第二个心——安清净心。如果安一颗这样的心,或者说启发出一颗这样的心,我们就会做一个清净的人,在这个世俗社会中,减少很多在爱憎取舍得失对待中产生的烦恼。我们一旦对待,就会产生烦恼,而从每个对待烦恼中走出来,我们就得到一颗安清净心。因此,修行的确就在每个当下,学佛不要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能否让清净心如实地在我们每个现缘中运用,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运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说完,我们还是在受烦恼的逼迫与侵害,还是在沉沦受苦,那我们就丢失了自己学佛的机遇,学佛也就有其名无其实了。
一旦安清净心在我们心中真正产生了力,第三个心——乐清净心也就会表现出来。
这个“乐”,可以主动地做,我们称为“意乐”,也就是说,可以激励自己喜欢这个本净的心,比如说:我愿意、我要主动地用无染清净心做事情,用安清净心做事情,用乐清净心做事情……主动一词,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一般在业力、烦恼、生死逼迫下,才想去学些什么东西,就象有了疾病后不得不去拿药治病一样,而很少主动地发挥自己生命的喜悦,也就是内发轻安。
我们能否主动地运用意乐之心呢?这是每个学佛人是否掌握的修法主动权的问题。这样的主动,在佛教中称为“造作菩提心”。用造作一词,说明我们大家都可以运用。本净心无须造作,没有对待;而这里,可以对待,凡夫可以用想象、意识、观察力来造作,来鼓励自己运用这个意乐的心。比如,在对待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地感知无对待的喜悦,主动运用无对待的本净,那么这个主动,即所谓造作的主动与喜悦,就使我们不再造作轮回,不再造作对待,不再造作亲疏,不再造作烦恼了,而是造作对法的意乐,对本净的守护。所以,意乐又称为造作菩提心的一个心份。
誓愿,是造作菩提心的另一个心份。立誓,对凡夫守护意乐、延续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在佛菩萨面前、在自己心智深处的需要中,都可以立誓。誓愿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外围的鼓励。例如我对大众说,从今以后,只要有时间,我每天跟大家一起学两个小时佛法,大家只要有这样的意乐,我就来守护。大家就可以听循这个誓愿来使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实践有个相续性。
意乐和立誓,在延续菩提心方面,对凡夫有情特别好用,这里不是说给圣者用的,而就是针对凡夫说的!我们可以通过意乐和誓愿,主动鼓励自己爱乐、守护本净之心,远离对待之苦,这样,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实践着、表达着、纯熟着。所谓纯熟,就是说我们慢慢地实践透彻了,把这种良好的、引发轻安的习惯——意乐,变成了纯熟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于是本净心自然坦露出来了。这在佛教中,称为天性赤裸,即天性自然坦露,不假造作地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可以通过意乐与誓愿而实现,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就很好把握了。只是一开始可能不太熟,觉得这样做还有点累啊,但它的确会产生喜悦与安乐的东西。因为对待是很痛苦的,亲疏是很痛苦的,取舍的矛盾是很痛苦的,例如我们遇到亲疏二法时,亲者就牵制你,疏者就有排斥心;而爱憎二法更是让人不能自拔,恨者恨之入骨,眷爱就欲…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