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
慈法法師講于2006年3月21日
心靈,佛教圍繞著這兩個字,來啓發我們生命的根本依止點,如果沒有這個根本依止,我們做人做事就沒有把握和運用的參照體系,佛教的法則就是爲我們建立一個體系,讓我們來清晰自己的心靈,了解自己的生命。
心靈,不屬于哪一類人,不論凡聖、男女、出家在家、學佛學外道,心靈的機製可以說是整個生命的機製,不論從宗教上,從人性上,還是從我們自己的需求上,都比較容易下手認知,希望在此大家都有啓發出愛樂與平等的機遇。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這是人人都應該關注的大問題。在佛教中,我們圍繞心性,講順性、逆性,這是覺與迷的問題,也就是如意與不如意的問題。如意的面廣泛與否、深入否,則是寶藏的問題,因爲當我們被煩惱製約的時候,本來具有的寶藏都會變成阻礙或製約的障緣,不過它們同體是寶藏。如何開啓心靈之如意寶藏?開啓我們本來所擁有的智慧、慈悲與善巧?在甚爲短促的人生中把心靈寶藏恰如其分地運用出來?對于每個人來說,都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淨土叁心
我們先依止《往生論》,談一談淨土叁心: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叁心,是從叁個角度談“清淨”二字。一般我們對自心的認識,實際十分模糊,這叁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實用的參照。
淨土教言,其下手處就是清淨。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可以說是順菩提心,與其相對,稱爲叁個違菩提心。違菩提心是凡夫本份,也就是說人人都具足,是我們時常所表現之心。違菩提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爲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舉心動念,還是各種作爲得失,莫不是爲自求。爲自求的心,是猥劣的。爲什麼要爲自求?因爲認爲實有,比如說我的這個“色身”、我的“知見”、我的“業緣”,都以爲是實有的,這是違菩提心的根本所在。
叁清淨心,與“違”相對立,實際是我們根本的、真實的心智。這是從對待法上講,否則我們就不辨于真僞了。比如如果不講無自性正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邪見,就會把自己的斷常二見當作真實了。在此,我們可以分辨、透視一下順菩提心與違菩提心之真與僞。
無染清淨心。“無染”二字,很簡單,我們都能理解,但一理解,都是用有染著的心,也就是說,我們腦袋裏一生起來“無染”兩個字,就會出現一個染著,因爲這是對法中所生的對待感知,所以這個理解是逃不出識染的。
無染心,究竟該如何表達呢?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關鍵下手處。無染心是本淨的、不假造作、遠離對待的心,稱爲究竟覺比較好理解一些,它不是我們擇取的,而是本然如是。當我們用不造作、不對待、平凡的心智去觀察一個事情時,就很容易體會到這個所謂的本淨或無染,但這一念一般很難用起,因爲我們被自己的分別執著蒙蔽得太久了,這裏是需要真正地實踐體驗的。
通過認識無染心,我們就會知道:心靈的蒙蔽障礙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造作與分別。舉個例子: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過來,因爲沒有利害關系,我們心裏一般不會生起好壞的分辨,但很容易去辨別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美是醜?這種分別意識的生出是很自然的,這時能不能算染著呢?還不敢運用染著二字,這只是開始分別,但分別的持續就開始有染著了,我們可以看一看教中對“叁細”、“六粗”名詞的解釋。就比如認識這個人了,我們就知道他以前對自己是好還是壞啊,是幫助過還是危害過自己啊,是朋友還是敵人啊,只要一以爲實有,就會産生愛憎,愛憎後面就有親疏取舍,喜歡就親切,憎就排斥,這樣我們的心就開始被染著了,我們稱爲識心所染,即執著之染著。
去除這個蒙蔽,的確是很要緊的事。許多學佛人對這個蒙蔽不在意,結果就經常被蒙蔽,大家相處一段時間後,就用愛憎、親疏等對待心智來交流,而不是用無染的心、本淨的心交流。用本淨心交流得越久,心智就越清淨、越安樂、越能原諒有情,何以故?因爲所有的實有假設都是邪見所生,是染汙心蒙蔽的結果,是愛憎取舍所造作的苦。其實,心是本淨的,我們看到一個人、一個物,其本質沒有什麼好壞。我們如何來去除這個蒙蔽,去除這個實有的知見,從染著裏走出來,回到本淨心中呢?這就需要一個學習、實踐的法則。
唯識宗有河流觀,可以幫助我們走出以爲實有的蒙蔽,或說愛憎取舍的蒙蔽,從而揭示出這個無染的心、本淨的心。對于一條河流,衆生的見聞覺知差別很大:天人看到河流中的水是琉璃寶地,可以在上面行走;修羅可以使用水做武器;人,用水來飲用或洗滌;魚,把水作爲自己的房舍,在其中安住了;而餓鬼,看到的則是膿血與烈焰。依此水是沒有實質的。
水不過是一個表達,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萬法唯識”啊。也就是說,雖然面對同一問題,但我們的生命不一樣,感知不一樣,果報所承擔的差異也不同。所以,“實有”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是不正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所緣,我們的意識感知,不過是當時果報的一個量罷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認取都是如幻的,所謂如夢亦如幻。但實際很少有人在如幻上真正確認,若在如幻的抉擇上有一次認取,那我們就不會當真了,也不會當假了,就會比較如實地運用我們這顆本淨的心,就會變得有智慧了。無染的心現前,我們就不會那麼執著,天的執著,修羅的執著,人的執著,魚的執著,餓鬼的執著,說這就是水!就是火焰!就是房舍!就是武器!這裏無論怎麼爭論,都是應各個因緣下的量,而表現出相應的認取罷了,所以說,這裏沒有對錯,只是應量而顯,應心量擇取而已。
法無自性,不要忽略了這種觀察,否則我們還會用實有的心去當真當假,去受虛妄的果報,而不能出離輪回。我們的輪回,實在是我們虛妄的,實執的執著所産生的虛妄果報,這個果報在聖者中,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和諸佛如來,已得到了解脫,而六道輪回衆生還沈淪于此中。
我們能不能在這個如幻的業緣中得到解脫呢?就在于我們是否有正見的抉擇。一開始要有正見,慢慢才能在法則上、業報上來轉換它,如八正道中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之次第。如果是我們沒有正見的實踐與觀察力,事情來了,還是枉受其苦。唯識觀中,把法無自性、如幻的現量給我們做了一個提示,希望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本淨心,通過這個正見表達出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
無染清淨心是本來具有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對待的,萬法唯識所現,以此來透視我們的本心,我們就不再假自己的識與量來套現緣,來限定自己,于是我們就會得到自足,從而生起第二個心——安清淨心。如果安一顆這樣的心,或者說啓發出一顆這樣的心,我們就會做一個清淨的人,在這個世俗社會中,減少很多在愛憎取舍得失對待中産生的煩惱。我們一旦對待,就會産生煩惱,而從每個對待煩惱中走出來,我們就得到一顆安清淨心。因此,修行的確就在每個當下,學佛不要複雜化,也不要簡單化,能否讓清淨心如實地在我們每個現緣中運用,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運用,即使把叁藏十二部說完,我們還是在受煩惱的逼迫與侵害,還是在沈淪受苦,那我們就丟失了自己學佛的機遇,學佛也就有其名無其實了。
一旦安清淨心在我們心中真正産生了力,第叁個心——樂清淨心也就會表現出來。
這個“樂”,可以主動地做,我們稱爲“意樂”,也就是說,可以激勵自己喜歡這個本淨的心,比如說:我願意、我要主動地用無染清淨心做事情,用安清淨心做事情,用樂清淨心做事情……主動一詞,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爲我們一般在業力、煩惱、生死逼迫下,才想去學些什麼東西,就象有了疾病後不得不去拿藥治病一樣,而很少主動地發揮自己生命的喜悅,也就是內發輕安。
我們能否主動地運用意樂之心呢?這是每個學佛人是否掌握的修法主動權的問題。這樣的主動,在佛教中稱爲“造作菩提心”。用造作一詞,說明我們大家都可以運用。本淨心無須造作,沒有對待;而這裏,可以對待,凡夫可以用想象、意識、觀察力來造作,來鼓勵自己運用這個意樂的心。比如,在對待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地感知無對待的喜悅,主動運用無對待的本淨,那麼這個主動,即所謂造作的主動與喜悅,就使我們不再造作輪回,不再造作對待,不再造作親疏,不再造作煩惱了,而是造作對法的意樂,對本淨的守護。所以,意樂又稱爲造作菩提心的一個心份。
誓願,是造作菩提心的另一個心份。立誓,對凡夫守護意樂、延續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在佛菩薩面前、在自己心智深處的需要中,都可以立誓。誓願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外圍的鼓勵。例如我對大衆說,從今以後,只要有時間,我每天跟大家一起學兩個小時佛法,大家只要有這樣的意樂,我就來守護。大家就可以聽循這個誓願來使自己對佛法的學習、實踐有個相續性。
意樂和立誓,在延續菩提心方面,對凡夫有情特別好用,這裏不是說給聖者用的,而就是針對凡夫說的!我們可以通過意樂和誓願,主動鼓勵自己愛樂、守護本淨之心,遠離對待之苦,這樣,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實踐著、表達著、純熟著。所謂純熟,就是說我們慢慢地實踐透徹了,把這種良好的、引發輕安的習慣——意樂,變成了純熟的菩提心,無造作的菩提心,于是本淨心自然坦露出來了。這在佛教中,稱爲天性赤裸,即天性自然坦露,不假造作地表現出來。這個表現可以通過意樂與誓願而實現,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就很好把握了。只是一開始可能不太熟,覺得這樣做還有點累啊,但它的確會産生喜悅與安樂的東西。因爲對待是很痛苦的,親疏是很痛苦的,取舍的矛盾是很痛苦的,例如我們遇到親疏二法時,親者就牽製你,疏者就有排斥心;而愛憎二法更是讓人不能自拔,恨者恨之入骨,眷愛就欲…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