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念的是什麼?各自問問自己,是不是差不多都是妄想紛飛?這裏讓我們稱名念佛,當然也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依佛願力念佛等其他很多方法,而稱名念佛有什麼意義呢?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一旦解決,我們就有一個法門可修持了,我們每天的徘徊和妄想紛飛,就可以得到解決了。

  佛者是一切智者,是具足者,是不可思議成就者。阿彌陀佛用了四十二劫看,看什麼?看二百一十億佛都在幹什麼,他們怎麼度衆生?怎麼方便教化?什麼方法最簡單?然後用了五劫思維,最後找到了一個方法:假設我成佛,我就立個名,只要人稱這個名,我就讓他成佛!這話不是有點誇張了?不是,這就是聞解脫、聞成就的教言。

  聞解脫,並不難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聽到寺院打板,我們就知道要吃飯了;一聽到晨鍾暮鼓響,我們就知道該幹什麼了,這就是聞的力量。這個“立名”,就是阿彌陀佛五劫思維出來的善巧,阿彌陀佛成佛,就將其所有的功德善巧與不可思議力,全部集中在這個名字上了。所以,我們在稱名念佛時,聞即得到法的抉擇,聞而得到法性的回歸,聞而得到真實利益的運用,這就是總持法門。

  釋迦佛給十方刹土雲集來的菩薩說,諸菩薩,不光你們,十方諸佛菩薩都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名號,若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願生彼國,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講的就是這個名號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念佛到底起什麼作用。

  什麼叫一期念?就是立一個正念,把它守護下來,例如在般舟行法中,我們在一天一夜、七天七夜,以至叁個月內,守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樣就會達到一種狀態,即念佛叁昧力。正受叁昧包括因叁昧和果叁昧兩種狀態,就象雙胞胎一樣,但大家一般會忽因重果。

  法門不同,下手的方便不同,這就是因的問題。阿彌陀佛立名,就是讓我們知道其威德、善巧與真實功德,讓我們有因正受的發起。這個正受的因,只要聽聞就會得到,是具足、真實、不可思議的因,其相續就是果,籍此我們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總持善巧,彰顯自性的真如性、不可蒙蔽性,不可毀壞性、不可動搖性和具足性。因此,在緣他自性中可以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說他力殊勝,這就是表現佛力不可思議的地方了。

  漢傳佛教中,這種教言特別稀少,而在藏傳佛教中,這樣的教言必須放到首要,也就是說我們的種姓來自于佛、來自于上師、來自于如來世尊所給予,我們自己是沒有份的,這樣就有一個清淨的緣起。所以,我們持名號,就同阿彌陀佛結了一個上師因緣、本尊因緣、護法因緣、成就因緣、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因緣,這就稱爲總持力,就是正受,就會有叁昧之力。所以如《佛說般舟叁昧經》中說,若人念阿彌陀佛,佛就會持佛力、叁昧力及本功德叁種力來加持我們,令我們成就諸佛悉皆現前立之叁昧。

  有人說,我沒有達到這個狀態,看不到,但這個力是一直沒有退失的,只是我們沒有運用出來。有人所證叁昧是相似叁昧,很快就散失了,即只是産生所謂的覺受,很快又被業習蒙蔽了,我們又稱其爲相似法忍。如果真正證得法忍,那就會得叁摩地,畢竟安住于叁昧,得究竟安樂,于法自在,這是叁昧力相續深入實踐的功德所現。

  在淨土法門曆代祖師中,記載比較清晰的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不管寫著作,與人交流,或觀因緣時,都是用叁昧力,或說叁摩地力來做。這樣的故事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玄中寺參學時,與道綽禅師的一段故事。

  道綽禅師當時已八十多歲,老態龍鍾,一生給人講無量壽經已二百多遍,但不知道自己爲什麼還不能舍報?于是請善導大師幫忙觀一下。當時善導大師是其學生,爲什麼老師還沒有叁昧力呢?在淨土教言中,這是十分奇特的。雖然道綽在凡,善導在聖,但聖一樣需要討教于凡,因爲道綽禅師通達阿彌陀佛清淨教言,雖然沒有證得聖位善巧,但他把整個教言體系、機製掌握得十分清楚。而當時善導大師雖于叁昧自在力得以善巧,但沒有通達掌握完整的教義,所以就需要去請教。

  善導大師以叁昧力,觀察到了導致道綽禅師不能舍報的幾種過失,如奴役僧衆,也就是指派四個以上的僧人去幹活,而沒有探討或協商;自己住在上方,佛像住在下方;建設寺院的過程中殺以蝼蟻,傷害生命等。

  不是說佛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嗎?爲什麼還有阻礙呢?這裏不是阿彌陀佛願力實有障礙,而是因自身産生的無明蒙蔽,因疑慮而不能擇法。爲什麼善導大師可以依叁昧力觀察到這些過失,而道綽禅師觀察不到呢?因爲被無明所遮蔽。道綽禅師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撒不了手,這就是無明,而撒不了手,就是一種力,這個力遮蔽了道綽禅師。經善導大師一觀察,道綽禅師一忏悔後,問題就解決了,所以道綽禅師舍報之時,有很大的吉祥征兆。所以,並不是說明業力大過佛力,這個地方大家不要疑慮。

  凡聖之別,聖者妙用無窮,循于自在;凡者,可以依法而修,清淨安住,但是自在力不得。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很多人說淨土凡聖同修,那我就這麼泡著、熬著,當然你仍有淨土可歸,但卻不得現前自在力,不得利他方便。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