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知名。但罗什大师一生也曾受十八年军营奴役鞭挞之大苦,却鲜有人知,而他正是在这期间学会汉语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接下来是与般舟法相关的内容。
有人言。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不借用于佛言,也不借用于菩萨言,开章直接说“有人言”,因其于自性早已清晰抉择,而不需要佐证取信于人,因此十分直接果断。
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我们知道:一切诸佛,皆依法而生。此处进一步说“一切诸佛从此二法生”。这句话一下拉近了我们与佛法、与如来家的距离,因为这里很多人都走过般舟、行过念佛法则,如果我们再具足悲心的守护,即不舍一切有情、但立无上大利,我们就能生诸如来家。有人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经行念佛,并没有证三昧,但只要有向往三昧之愿,一样可以生如来家。
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父是动源,生机勃勃。若是行般舟,亲证三昧了,就能生诸佛如来之功德。大悲,皆以无生法忍而含纳世间一切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是以智为体,所以般若经中又说:大般若,诸佛之母。
关于“忍”,诸佛如来有三种忍相: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是诸佛如来所证果德,若具这样的果德,是名为佛;不具,则名为众生。净土一法的修持正是以信顺二忍为下手处,以无生法忍为安心处。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设我得佛,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故净土一法的修持是很彻底究竟的。
大悲无生母。佛教特别重视大悲,因为众生做事都有得失评判,但在大悲法则中,则远离得失对待。净土五念门中有“不舍一切众生,回向为首”,所谓不舍一切众生,即是大悲所守护,此处不论亲疏、尊卑、善恶、凡圣、敌对与赞叹。这种广大慈悲的心智是以无生忍为基础的,或缘起于无生忍,或回归于无生忍,是促生一切功德之母。
家无过咎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在此,般舟为父、大悲为母,所以这个家是清净的、无过咎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亦称六度。四功德处——慈、悲、喜、舍,亦称四无量。我们在三昧的行法中,具足这十种功德。不论六度还是四无量皆是忍法,所以说“般舟大悲诸忍”。所谓忍者,包容是必然的、行持是必然的、亲证是必然的,忍就是有这个量,有这个行持,有这个功德的守护与延续。
是诸清净无过患,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作为一个学佛人,择一法安住,就是择一个家来安住,在此,龙树菩萨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家,说:此处无过患、此处清净,可依可从。不论行般舟,还是学大悲不舍一切烦恼有情,我们有清净的父母,有六波罗蜜四无量等清净的家的内涵,因清净故,所以可依可从。
转于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佛教中有无上道,有凡夫道。若我们生于如来家,常行于般舟三昧、常行于大悲守护,就得出三界,故称之为出世间道,是无上妙道。入这样的家,我们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在贪嗔痴慢疑邪见中,凡夫被业流所催使,常怖生死之海,得以不自在,是名凡夫道,背离于涅槃道。
大般涅槃即是大休息。声闻乘讲断尽烦恼即为涅槃,大乘教言讲入于毕竟之至,广利世间有情,安住究竟之法,是为涅槃。即不仅自利寂静,还要广利有情,令有情趣入广大清净成就。所以说诸大成就者“不着生死,不住涅槃”,此“不住涅槃”就是大般涅槃。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因断尽烦恼故。其后有偈言:“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
此处,一定要注意“如来种”,此种性不立,学佛无法成就,而很多学佛人往往不在乎如来种性,而只在乎自己如何如何。
念佛法门,实际就解决了一个种性问题——生如来家,与观音势至为伴侣。阿弥陀佛的愿望是:闻其名号,心生欢喜及守护者,即入种性位。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如来种性,即入如来家,因为南无是归命之意,是供养之意,是随顺之意,是彻底安住无疑之意,是圆满起用之意。所以说念佛人福德大即在于此,我们若靠自己的资粮、加行、见道来渐次修证,可就不容易了!这与佛陀回施给我们一个种性,差异可就大了!
净土一法的修行,下手处即是信顺二忍,即随顺法而得满足,随顺法而得以念佛,随顺而得以抉择,随顺而得以安住,彻底来自于随顺!随顺,必然是信顺二忍所产生的效应。所以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若有念佛者,与观音势至等,生如来家,当坐道场。“等”即是种性相同。所以,念佛者实是人中芬陀利花。这个地方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则会轻视念佛法,甚至诽谤念佛法,那就丢失了如来种性,过失就大了。
所以说念佛人“一生即压群臣”,也就是因为生如来家故,种性成就故。念佛就是直接进趣于如来种性,这么说不是为了高抬念佛法,如果真知念佛之功德,没有人不痛哭流涕的,因为这样的福德因缘远非世间自力修持所能知。就象乘飞机一样,我们不会飞,但乘上飞机,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们乘着诸佛如来的甚深功德力,在称念之时已达到解脱、智能、慈悲的目的地,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若有此种性者,“心常多欢喜”。
念佛是崇高的,缘佛是究竟的,相应是真实的。但很多人轻谤于念佛法,嫌谤于念佛人,而不知念佛法门这种崇高、不可思议的缘起,结果遭到丢失大利的果报。例如经常有念佛人去诽谤修密参禅的,修密参禅的反过来轻贱念佛人,如此大家都有谤法罪。此罪蔽障了法门的传播与清净心智的生起,毁灭人的清净眼目,令人心智混乱、法则混乱,不得安住,有破法、灭法之嫌,是很大的过失。
念南无阿弥陀佛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的成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誓愿力的加持,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福德。所以,念佛人一定不能轻贱,更不要贱他,而应该谦下、慈悲、调柔,不舍苦恼有情。佛在念佛经教中讲:莫生增上慢心,要善密护于身口,何以故?莫做增上慢人,若增上慢人念佛,已失甘露味,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此人入魔罥网,已生邪见心,如狂象踏入莲池,会坏人的清净道业、埋没人的清净心智,这是念佛人一定要守护的问题。在果地教言中,密护口业是十分重要的,调柔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
念佛品第二十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答曰
佛为跋陀婆 所说深三昧
得是三昧宝 能得见诸佛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若能随顺佛的愿力,生如来家,以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就能见数百佛,这是入欢喜地菩萨所见。究竟所行处,是指证到初地这样的行处,或说行至初地这样的因缘,这里的确需要行,但如果不仗佛力,只靠自己根力,是不可能见到佛的。菩萨于初地能见数百佛,我们能见多少佛呢?在此可以看看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了。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念佛时见到了树下有几个佛、几个声闻,何以不见无量诸佛呢?根力故。如果我们的心智道德跟不上,只能见到石头、土木的佛像,即使见佛,佛也是会板脸的;好一些的,会放光;再好一些的,会动一动;再好一些,就可以说法。所以说根力有异,此处信不及是不行的。
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依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十方佛,就不是数百了。见与不见还是根力的差别、福德力的差别。有人说,我还不想见佛呢!可不要生这样的妄想,如果依清净密护的心智愿见诸佛,常受诸佛之教,与诸佛菩萨为伴,温养于此,那有不可思议的胜功德力。
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除了以善根福德力见佛,还有别的办法吗?后面答道: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龙树菩萨称般舟三昧为深三昧,在蕅益大师所编《净土十要》中有宝王三昧的说法。世尊在成佛后第七年,于竹林精舍为跋陀和菩萨讲《般舟三昧经》,依此三昧修持可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能否得到这样的利益因缘,还是在于大家清净、深入、长久的实践。
若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是个大方便。于此大方便处无染无着,才能清净闻法,与圣义谛教言相应,是为正观。若与圣义谛教言不相应,即染著了,则为邪见,例如有人见过佛后心生骄慢,就看不起念佛没有征兆的人,且不密护三业,而减损自己的福德因缘,结果造成失心果报,这样是说念佛很危险吗?其实我们不念佛更危险,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失心状态。我们真正能如实知自心吗?真正清净念佛又密护的人是调柔的,是得见自心的人,所以说“见诸佛以明自心”。
跋陀婆罗是在家菩萨。能行头陀。佛为是菩萨说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名见诸佛现前菩萨。得是大宝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见十方诸佛。亦闻诸佛所说经法。问曰。是三昧者当以何道可得。答曰
当念于诸佛 处在大众中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严身
行者以是三昧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比丘亲近诸天供养。为诸大众恭敬围绕。专心忆念取诸佛相。又念诸佛是大愿者。成就大悲而不断绝。具足大慈深安众生。行于大喜满一切愿。行于舍心舍离憎爱不舍众生。行于谛处常不欺诳。行于舍处净除悭垢。行于善…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