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P2

  ..續本文上一頁常知名。但羅什大師一生也曾受十八年軍營奴役鞭撻之大苦,卻鮮有人知,而他正是在這期間學會漢語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接下來是與般舟法相關的內容。

  有人言。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善知識不借用于佛言,也不借用于菩薩言,開章直接說“有人言”,因其于自性早已清晰抉擇,而不需要佐證取信于人,因此十分直接果斷。

  般舟叁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我們知道:一切諸佛,皆依法而生。此處進一步說“一切諸佛從此二法生”。這句話一下拉近了我們與佛法、與如來家的距離,因爲這裏很多人都走過般舟、行過念佛法則,如果我們再具足悲心的守護,即不舍一切有情、但立無上大利,我們就能生諸如來家。有人說我們現在只是在經行念佛,並沒有證叁昧,但只要有向往叁昧之願,一樣可以生如來家。

  此中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複次般舟叁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父是動源,生機勃勃。若是行般舟,親證叁昧了,就能生諸佛如來之功德。大悲,皆以無生法忍而含納世間一切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悲,是以智爲體,所以般若經中又說:大般若,諸佛之母。

  關于“忍”,諸佛如來有叁種忍相: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是諸佛如來所證果德,若具這樣的果德,是名爲佛;不具,則名爲衆生。淨土一法的修持正是以信順二忍爲下手處,以無生法忍爲安心處。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有“設我得佛,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叁種忍。”故淨土一法的修持是很徹底究竟的。

  大悲無生母。佛教特別重視大悲,因爲衆生做事都有得失評判,但在大悲法則中,則遠離得失對待。淨土五念門中有“不舍一切衆生,回向爲首”,所謂不舍一切衆生,即是大悲所守護,此處不論親疏、尊卑、善惡、凡聖、敵對與贊歎。這種廣大慈悲的心智是以無生忍爲基礎的,或緣起于無生忍,或回歸于無生忍,是促生一切功德之母。

  家無過咎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叁昧大悲諸忍。在此,般舟爲父、大悲爲母,所以這個家是清淨的、無過咎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亦稱六度。四功德處——慈、悲、喜、舍,亦稱四無量。我們在叁昧的行法中,具足這十種功德。不論六度還是四無量皆是忍法,所以說“般舟大悲諸忍”。所謂忍者,包容是必然的、行持是必然的、親證是必然的,忍就是有這個量,有這個行持,有這個功德的守護與延續。

  是諸清淨無過患,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爲家故無有過咎。作爲一個學佛人,擇一法安住,就是擇一個家來安住,在此,龍樹菩薩爲我們介紹了一個家,說:此處無過患、此處清淨,可依可從。不論行般舟,還是學大悲不舍一切煩惱有情,我們有清淨的父母,有六波羅蜜四無量等清淨的家的內涵,因清淨故,所以可依可從。

  轉于過咎轉于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叁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爲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爲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佛教中有無上道,有凡夫道。若我們生于如來家,常行于般舟叁昧、常行于大悲守護,就得出叁界,故稱之爲出世間道,是無上妙道。入這樣的家,我們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在貪嗔癡慢疑邪見中,凡夫被業流所催使,常怖生死之海,得以不自在,是名凡夫道,背離于涅槃道。

  大般涅槃即是大休息。聲聞乘講斷盡煩惱即爲涅槃,大乘教言講入于畢竟之至,廣利世間有情,安住究竟之法,是爲涅槃。即不僅自利寂靜,還要廣利有情,令有情趣入廣大清淨成就。所以說諸大成就者“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此“不住涅槃”就是大般涅槃。

  問曰,初地何故名爲歡喜?因斷盡煩惱故。其後有偈言:“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喜。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

  此處,一定要注意“如來種”,此種性不立,學佛無法成就,而很多學佛人往往不在乎如來種性,而只在乎自己如何如何。

  念佛法門,實際就解決了一個種性問題——生如來家,與觀音勢至爲伴侶。阿彌陀佛的願望是:聞其名號,心生歡喜及守護者,即入種性位。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如來種性,即入如來家,因爲南無是歸命之意,是供養之意,是隨順之意,是徹底安住無疑之意,是圓滿起用之意。所以說念佛人福德大即在于此,我們若靠自己的資糧、加行、見道來漸次修證,可就不容易了!這與佛陀回施給我們一個種性,差異可就大了!

  淨土一法的修行,下手處即是信順二忍,即隨順法而得滿足,隨順法而得以念佛,隨順而得以抉擇,隨順而得以安住,徹底來自于隨順!隨順,必然是信順二忍所産生的效應。所以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所講,若有念佛者,與觀音勢至等,生如來家,當坐道場。“等”即是種性相同。所以,念佛者實是人中芬陀利花。這個地方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則會輕視念佛法,甚至誹謗念佛法,那就丟失了如來種性,過失就大了。

  所以說念佛人“一生即壓群臣”,也就是因爲生如來家故,種性成就故。念佛就是直接進趣于如來種性,這麼說不是爲了高擡念佛法,如果真知念佛之功德,沒有人不痛哭流涕的,因爲這樣的福德因緣遠非世間自力修持所能知。就象乘飛機一樣,我們不會飛,但乘上飛機,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們乘著諸佛如來的甚深功德力,在稱念之時已達到解脫、智能、慈悲的目的地,這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若有此種性者,“心常多歡喜”。

  念佛是崇高的,緣佛是究竟的,相應是真實的。但很多人輕謗于念佛法,嫌謗于念佛人,而不知念佛法門這種崇高、不可思議的緣起,結果遭到丟失大利的果報。例如經常有念佛人去誹謗修密參禅的,修密參禅的反過來輕賤念佛人,如此大家都有謗法罪。此罪蔽障了法門的傳播與清淨心智的生起,毀滅人的清淨眼目,令人心智混亂、法則混亂,不得安住,有破法、滅法之嫌,是很大的過失。

  念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的成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誓願力的加持,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福德。所以,念佛人一定不能輕賤,更不要賤他,而應該謙下、慈悲、調柔,不舍苦惱有情。佛在念佛經教中講:莫生增上慢心,要善密護于身口,何以故?莫做增上慢人,若增上慢人念佛,已失甘露味,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此人入魔罥網,已生邪見心,如狂象踏入蓮池,會壞人的清淨道業、埋沒人的清淨心智,這是念佛人一定要守護的問題。在果地教言中,密護口業是十分重要的,調柔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九

  念佛品第二十

  菩薩于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爲更有余法耶。答曰

  佛爲跋陀婆  所說深叁昧

  得是叁昧寶  能得見諸佛

  菩薩于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若能隨順佛的願力,生如來家,以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就能見數百佛,這是入歡喜地菩薩所見。究竟所行處,是指證到初地這樣的行處,或說行至初地這樣的因緣,這裏的確需要行,但如果不仗佛力,只靠自己根力,是不可能見到佛的。菩薩于初地能見數百佛,我們能見多少佛呢?在此可以看看我們自己的修持力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念佛時見到了樹下有幾個佛、幾個聲聞,何以不見無量諸佛呢?根力故。如果我們的心智道德跟不上,只能見到石頭、土木的佛像,即使見佛,佛也是會板臉的;好一些的,會放光;再好一些的,會動一動;再好一些,就可以說法。所以說根力有異,此處信不及是不行的。

  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依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十方佛,就不是數百了。見與不見還是根力的差別、福德力的差別。有人說,我還不想見佛呢!可不要生這樣的妄想,如果依清淨密護的心智願見諸佛,常受諸佛之教,與諸佛菩薩爲伴,溫養于此,那有不可思議的勝功德力。

  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爲更有余法耶?除了以善根福德力見佛,還有別的辦法嗎?後面答道:佛爲跋陀婆,所說深叁昧。得是叁昧寶,能得見諸佛。龍樹菩薩稱般舟叁昧爲深叁昧,在蕅益大師所編《淨土十要》中有寶王叁昧的說法。世尊在成佛後第七年,于竹林精舍爲跋陀和菩薩講《般舟叁昧經》,依此叁昧修持可得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能否得到這樣的利益因緣,還是在于大家清淨、深入、長久的實踐。

  若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是個大方便。于此大方便處無染無著,才能清淨聞法,與聖義谛教言相應,是爲正觀。若與聖義谛教言不相應,即染著了,則爲邪見,例如有人見過佛後心生驕慢,就看不起念佛沒有征兆的人,且不密護叁業,而減損自己的福德因緣,結果造成失心果報,這樣是說念佛很危險嗎?其實我們不念佛更危險,因爲我們天天都在失心狀態。我們真正能如實知自心嗎?真正清淨念佛又密護的人是調柔的,是得見自心的人,所以說“見諸佛以明自心”。

  跋陀婆羅是在家菩薩。能行頭陀。佛爲是菩薩說般舟叁昧經。般舟叁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是大寶叁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亦聞諸佛所說經法。問曰。是叁昧者當以何道可得。答曰

  當念于諸佛  處在大衆中

  叁十二相具  八十好嚴身

  行者以是叁昧念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爲諸大衆恭敬圍繞。專心憶念取諸佛相。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具足大慈深安衆生。行于大喜滿一切願。行于舍心舍離憎愛不舍衆生。行于谛處常不欺诳。行于舍處淨除悭垢。行于善…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