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

  慈法法師

  接下來,得見十方諸佛亦不爲難事,最主要是要有清晰的實踐,知道這一切皆如鏡中之像,只是心境得見罷了,且這個心境的得見一定還要仗借諸佛修德的願力、通力,與不可思議的本功德力,即你自身修法的力量而産生。

  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  飛行到于彼

  而能見諸佛  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于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爲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叁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是叁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問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雲何可得。答曰

  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退

  智能甚堅牢  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叁昧。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叁昧教誨人者名爲善知識。應加恭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舍離則得聞是深叁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爲堅牢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人無能傾動。名爲信力不可動。如是四法。能生叁昧。複次

  慚愧愛恭敬  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  能生是叁昧

  慚愧愛恭敬者。于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愛樂供養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叁昧。複次初四法者。一于叁月未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于叁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叁于叁月經行不息。四于叁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爲四。複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叁昧。叁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爲四。

  是故此人雖未有神通,飛行到于彼,而能見諸佛,聞法無障礙。此處這個次第講得很清楚,“雖未有神通”,也就是說見佛不是因神通力,我們沒有神通,亦能見諸佛。

  見諸佛的目的不是爲見而見,而是爲了聞法得解脫無礙,這是十分重要的,否則色相離開後就沒有意義了。若貪愛于色身佛,不念法身佛,多有聞法之礙,見佛時會發呆的,佛于是就告別了,聞法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這裏需要培養,我們觀念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或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十號具足妙相名號,就是爲了聞法的祈禱,爲了聞法的修持,這就十分有意義了。

  是新發意菩薩于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爲做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關于神通,佛教裏講六通,除漏盡通外,其他五通與外道都爲共有。一般情況下,若無通力,是不能到其他國土聞法見佛的。遠公大師就有過這樣的疑問:他方刹土甚爲廣大遙遠啊,念佛叁昧何以成立呢?尤其對凡夫,何以得見他方諸佛呢?在羅什大師答遠公大師的一篇文章中,相關文字就引自這一品。

  以叁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就是我們所說“當下往生”的大利,當下即解決了往生的障礙。

  聞所說法常修習是叁昧故。聞法是十分重要的。許多人拜訪這個大德、那個高僧,但就是不去聞法,甚至拜了以後就看不上了,因爲開始還看對方的好處,慢慢地就光看習氣了。如果看習氣的話,誰也不行,因爲唯佛習氣盡。而世尊住世時,雖習氣已盡,善星尚謗,還不服氣地說:“不就比我們多個圓光嘛。”

  得見十方真實諸佛。所見佛是真實佛?還是化現出來的?對于這個問題,羅什大師在回答遠公大師時,講得很清楚:是真實佛,即是報德所現。

  問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雲何可得。答曰。親近善知識。精進無懈怠。智能甚堅牢。信力不妄動。以是四法能生是叁昧。怎樣得到這樣的念佛叁昧呢?第一,親近善知識;第二,精進無懈怠;第叁,智能甚堅牢,即無染的心甚堅牢;第四,信力不妄動,即立一念斷諸想,深信此法而不動搖,如果今天這樣、明天那樣,肯定是得不到叁昧的。

  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叁昧教誨人者名爲善知識。龍樹菩薩對善知識下了一個定義:能以是法教誨人者。教誨有兩種,都可以成就此叁昧法義,一是傳乘教誨,即依經教故,除諸疑難,令人安樂于法則之中;二是親證教誨,即把諸修行善巧直接表現給現緣有情,令其安住于法中而得度脫。

  應加恭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舍離則得聞是深叁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爲堅牢信根深固。若真遇到有法之師,不能舍,舍師之過是很大的。有法是什麼?就是能令我們得到法的安住和喜悅,令我們消除疑慮和輪回的煩惱根源,否則就是無法。所以,過去說師有四類:最好的是“有法有食”,不僅給予法,還提供衣食安住環境;比較好的是“有法無食”;第叁類是“無法有食”;最後是“無法無食”。如果遇到有法教導我們、有法成就我們之師,都不應舍,應該恭敬供養,而不能依後兩類,否則就太苦了。

  《般舟經》中有侍師十年的說法,其實就是去除驕慢與對待心智,以恭敬心愛樂守護。在漢地,奉師的教育很少,故多有“背于師長,好于孤遊”的現象,受了戒或學佛有一點東西後,就找種種理由、很“恰當”的理由離師,因隨心所欲而無法延續法身慧命,多生迷茫。

  關于“堅牢信根深固”,現在人多疑慮,而不是堅牢信根深固。若沒有清晰的傳承來源,就會對法有疑慮。妄想心中生出的總是對待,就會一會兒信,一會兒又産生疑慮,而傳承就是無疑抉擇。另外,沒有親證也會産生疑慮。爲了消除這兩種疑慮,所以需要講傳承,需要有所證。現在人學佛不太重視這兩點,而比較重視“我認爲”、“我喜歡”、“我不喜歡”……這都是業習,其結果多是不能持續,多帶來疑慮和煩惱。若有傳承、有親證,這個問題就消除了。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人無能傾動。名爲信力不可動。我們若于法有傳承、有親證,就不爲天魔外道所動搖,即無有疑慮、無有畏懼。在叁十七道品中有五根、五力,根力成就的人就有善巧,尤其是信根信力。“信力不可傾動”,就遠離了對待。若今天說信,明天又懷疑了,那就不具信根力,而只是一種假設、一種當時的變異感受罷了。

  如是四法能生叁昧。下面還有四種能生叁昧的法則,我們可以對照自己的心裏是否如是,若是,法益就會很快現前;若不是,就需要改正自己。

  慚愧愛恭敬。供養說法者。猶如諸世尊。能生是叁昧。“慚愧愛恭敬”。世尊對諸比丘講法說,人與畜生的區別就在于知慚知愧,人類的受用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慚愧二法,因爲慚愧容易使人行爲檢點,産生恭敬;無慚愧的人,多邪慢自大,自以爲是,故世尊講:諸比丘,知慚知愧,愛樂戒法,深入諸禅定。

  “供養說法者”。如果真正遇到善知識,供養是有意義的。但有的人很能說,讓人感到他很好、很有佛法、很慈悲,但後面的行爲卻非法,供養這樣的人就等于縱容惡性人,使其製造更多過失,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猶如諸世尊”。不是世尊,而我們把他當作世尊,這行嗎?只要不遮蔽法就行,所謂“傳達世尊說,亦如世尊說”。若加上自己的知見說法,就不是清淨傳法者,則不能被看作如世尊傳法了。現在的佛教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到很多“我認爲”、“當代思想潮流”的說法,因爲加入了自己的思想、狀態和量,就不能說是傳達如世尊了。

  “猶如諸世尊”,實際就是尊重心的啓用。若說我看他跟我一樣,或說比我差遠了,就是輕慢心的啓用,這對用此心的人有意義,對其他人則不産生效用,所以學佛人一定要知道法生于何處,運用于何時?法就運用于當下,般舟念佛叁昧亦稱當下修,就是在當下校正我們所運用的心智與法則。

  我們于諸佛世尊,只能用慚愧心;于叁昧力,只能生恭敬才能得到。我們不能用其他心,也沒有其他機會,若是想用僥幸心得到,無有可能。恭敬心是純淨的、無染汙的、知慚愧的、愛樂法則的,是爲了親證叁昧、見諸佛聞法的心智。若是爲了培養自我勢力的“恭敬”,則很危險,這種不如法行法,又稱伺機學佛,多無慚無愧、驕慢邪見、虛假恭敬,平時什麼也不關心,一到名利上就拼命爭奪,這在學佛人中是很麻煩的。

  複次,初四法者。一于叁月未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于叁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叁于叁月經行不息。四于叁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爲四。這是依《般舟叁昧經》而講,行法離不開經典、離不開傳承、離不開親證。

  “一于叁月未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佛在《般舟叁昧經》中講,叁月經行猶如彈指刹那間。行這樣的法,“立一念”要十分清晰,不能絲毫含糊,否則後面的延續就會有大問題。例如有一位法師,聽說“凡聖有個分水嶺,若一念清淨抉擇能延續一日、十日,乃至九十日,是非凡之人。”于是在知見上出了問題——欲得聖果,結果行般舟的這“一念”之源不清淨了,因爲凡聖不可求,是善德在次序中延續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自設一個“我”要凡、“我”要聖,其中差異很大。

  “二于叁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我心就是諸想,不生我心,就是立一念。《佛說般舟叁昧經》中有很多“勿念”,都是爲了不生我心。這一念立得清晰,生命延續的過程就能夠清晰地透視出來。這裏應該感謝龍樹菩薩,使我們在實踐時知道,立一念就是不生我心,這就十分清晰,也好把握了。

  般舟叁昧又稱爲定意叁昧,若生我想,定意不可得,所以此法特別在乎“當下之意”。當下之意,就是依定意所守護,不爲內外二境、感知所逼迫,一如心智清淨延續,在延續的過程中真正得叁昧之攝,這就是開啓于當下。

  “叁于叁月經行不息”。 若真能于叁月經行不息,實在是福德因緣。國內有許多變種修法,比如把法華叁昧當作般舟叁昧修,可以禮拜、贊歎、供養,可坐、可行,這樣就混淆視聽了。還有如一相叁昧,又稱一行叁昧,是常坐勿起的修法,也不能混淆。般舟叁昧,其所依經典是《般舟叁昧經》,所依現前利益是立一念、斷諸想;所行法則是經行不息,故又稱常立叁昧。還有一種叁昧稱爲隨意叁昧,非坐非行,在一切時處,遍處遍用,…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