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佛之路。其他還有什麼路?那就看每個人的機遇,也就是各自所擇取的心了。因爲所有外境,包括所有法則,都只是使我們如實知自心的參照罷了,可照出我們自心之量的成熟度。它們就能使我們成佛嗎?若能的話,我們早已成佛了。但它們的確可以啓發我們,使我們現前這些“就路”之有情,看到“如意”二字,即了解自己的真實心願,順其做一個成熟表達,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每個人都在運用著如意寶藏,參差不齊地發現著這個法界,各個取用者自知自了,就如古人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凡夫有情來說,叁昧力是極爲重要的一種自在力、方便力,亦稱正受之力。此力一者可通過修行而得,由現量所親證;再者可由悲智二法而得。一旦産生叁昧力,我們對色身業相的處理方式都會甚爲簡單、善巧。
以下皆是進趣般舟叁昧力的細則方法,實際每一條法則就是一面鏡子,圓滿鏡子越來越大,把我們照得越來越細,看我們的心理與之相應否,若否,則道業無以成就。世尊,以及龍樹這樣的菩薩,都是在極細微心智中照見衆生業習,把我們不敢舍的東西都說出來了,讓我們自己越來越細地來照一照。
複次
出家諸菩薩 所學叁昧法
在家菩薩者 是法應當知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叁昧一當深以信心。二不求業果報。叁當舍一切內外物。四歸命叁寶。五淨持五戒無有毀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七斷除淫欲。八毀呰五欲。九不嫉妒。十于妻子中不生愛著。十一心常願出家。十二常受齋戒。十叁心樂住寺廟。十四具足慚愧。十五于淨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悭吝法。十七于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于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十九于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供養。二十知恩報恩。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是叁昧。
出家諸菩薩。所學叁昧法。在家菩薩者。是法應當知。雖然這是專修專證的一些法則,但在家菩薩若能知道,亦有方便進趣。我們一再講“進趣”二字,例如在家常向往沙門法,也是一種進趣,我們不見得能做到,但需要有這種進趣的善巧與願望。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叁昧一當深以信心。深信,對在家出家人來說同樣重要。信爲功德母。母,即能促生一切功德。念佛法門中講信願行,信是首當其沖的教言。若沒有信,就如人去寶山而沒有手,是不能取寶的。
“信心”二字有造作分。例如有人說他相信念佛能往生、能成佛、能得叁昧,但因爲沒有相應的實踐,所以此“信”是造作出來的;一旦相應,我們就不稱其爲造作,而爲信心成就了,即産生信力,此力是不可思議的,自他二種受用皆得于此。
因信而産生的力,能促使我們自身與周邊業緣的改變。但造作之信是有對待之信,多因不去實踐而不能深入,因不能深入而産生疑礙。所以,很多人說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念佛、不相信這個宗那個宗,其實是對待心智産生的相似審觀罷了,與信並無真正關系。我們若不用對待心智,于法就很好進趣、很得力,佛說八萬四千法,實際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種性所說教言,沒有什麼可信與不可信的,關鍵是我們去實踐了沒有?對我們産生作用了沒有?
疑礙消除了,我們才會有正信,而疑礙最主要來自于想象。一個法則,如果我們沒有參與進去,想象起來就總會覺得很難。有人說一天念十萬聲佛,太累了吧!一天二十四小時經行不休息,那怎麼行啊!這都只是想象,沒有實踐過。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象不到的因緣。信心匮乏時,就多是自我想象的妄自評價。想象,使我們很容易受到現前的能與力、智與福德因緣的製約,正如一只螞蟻想象不到人能搬多少東西一樣,結果會産生不相應的疑說,妄受衆苦。
二不求業果報。在叁昧的修持中,這是極重要的。我們做什麼事情,包括修行,幾乎都有功利心,若無,則心智肯定暢明。在家不求業報,應已證叁果。佛在經典中稱在家修行且證果之人爲居士,居士雖已證得梵行之力,不爲後有,但依報未盡,還有家眷,也就是有依報之限製,所以不能證四果。
佛教無外乎是自我反省的教言,不求業果報,即是審視自我的一個標准。在此,若欲求叁昧者,就不能求業果報。若說我要求個什麼、要得到什麼,那叁昧是得不到的,因爲自我已經設置了一個蒙蔽,自性袒露的機會就沒有了。
所謂“天然赤裸”,實際就是天然法爾自然袒露,此爲無染修行的一個特定要求,是佛法之正修行,能顯自心之坦然、自心之本然、自心之無造作。所謂自心者,無來去相,無凡聖相,究竟怎麼運用?即應“不求”,有所求就不能淨欲,則不得善巧,此處需要善思維,善抉擇。
叁當舍一切內外物。行般舟時,多欲境必有事,比如有的女居士行般舟時看到很高大、很凶惡的人,其實是因其心裏有畏懼,害怕受到傷害。行般舟之人,當舍身、舍心,舍一切雜緣之物,內外皆舍,此“舍”若沒有舍,得不到叁昧,何以故?沒有淨欲故。在此法則的實踐中不能深入,多是因爲不在淨欲方面用功夫,心裏就還有東西,比如一想別人在關外多自由,自己在這兒幹什麼啊?自由的欲望生起來了;別人都在睡覺,自己這是在幹什麼?睡覺的欲望又生起來了;別人一天能吃兩叁頓飯,而自己又累又餓,于是飲食的欲望又生起了。
所以,“立一念,斷諸想”,立什麼念?念佛。斷什麼想?什麼想生起來就都要斷;斷在何處?就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刹那。行法時,往往我們怕什麼,什麼就來惹麻煩,其實都是自己心裏作的鬼,若不能舍一切,叁昧與我們全然無關。
四歸命叁寶。過去人出家受戒時,香板會“啪”地突然打過來,若其反應是:爲什麼打我?接著就會是一頓打,一直打到念阿彌陀佛爲止。爲什麼?若念其他,不知會輪回到哪個道去,但念阿彌陀佛就沒事了。
當我們不求業報了,舍去一切內外因緣了,如果沒有歸結處,怎麼辦呢?歸命叁寶即是就此處而說的。我們作爲佛教徒,修法之中,若不能歸命叁寶,不能談成就。我們是通過住持叁寶而得見自體叁寶,來啓發秘密叁寶,從而完成自性,因此一定要有個歸依處,若不順性有所歸向,我們就會産生畏懼。
五淨持五戒無有毀缺。這是在家修法最基本的要求。五戒實際是我們人生之厚重的大地,看似粗重,但可以給我們帶來安穩。若不要此大地,我們這一生就很虛浮、很危險、會有很多麻煩。在家修道極難,佛亦如此講,因爲在家容易被世俗所熏染,被世俗所沖擊,被世俗所誘惑,被世俗所淹沒,所以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安穩載負。
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此處不光自己行十善道,還要令周邊人于此道處向往愛樂,進而修行。因龍樹菩薩在家期間曾經極盡五欲,對世間二十四種過患都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在其知見中,在家修道是比較難成就的。
七斷除淫欲。五戒中對此講得很清楚。
八毀呰五欲。毀呰,即诋毀。我們說“五欲之罪惡令人困惑,不能出離” ,即屬于毀呰之話。若不如此,我們不會産生厭離心,厭離心尚未生,出離心怎能生?而菩提心就更不可能了。因爲我們沈浸于欲界不能自拔,色界尚不知,無色界何以了解?出叁道何談運用?
在家人多對厭離心與出離心的差別比較模糊,甚至把菩提心都混淆在一起了。厭離心的標志,是的確知苦了,如叁界苦,生老病死苦,此時就如被關在一個放著毒氣,而門窗緊閉的屋內,我們第一個概念就是想跑出去。這個想跑出去的心就是厭離心,因難以忍受而想離開,這是一個直接的被迫性的心理。
而出離心是無染心,即遠離對待、遠離苦樂的心。出離,就是不在其中。出離是厭離的一種成就狀態,就是已經不在其中了,例如我們厭離五欲,厭離家庭社會之逼迫後,就可能産生出離的機製,即無染,不在此處沈淪了。
在知苦的厭離心,以及無染的出離心生起後,就不能不給人以菩提心的依止,否則人就會在迷失中痛苦。猶如老房子拆了後,一定要給人新的住所一樣,否則就會出現大的問題與傷害。現在社會上很多教言多重在毀人我我所,而不予人法則,使人不知離五欲之後怎麼生存,由是反多生嗔。故菩提心,就是一個道業相續的知見,一個道德的法則,一個令人心智安樂的法則。
如果我們在知苦、厭離、出離這幾個階段看得懂,就知道我與我所之所在了,接下來不運用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了,不運用法則是不可能的了,因爲這是唯一讓我們安住的因緣,或者說是唯一策動我們進趣的法則,這樣可以使我們成就。
九不嫉妒。
十于妻子中不生愛著。即不貪于家庭。
十一心常願出家。這是很基本的要求,在此可讓我們漸次審觀自己心理的細微狀態,很多居士,一提出家馬上躲閃,因害怕故。其實這是一個習法的增上願望,出家與否可能不是真正重要,而關鍵在于我們自己的意願是否清晰。
十二、常受齋戒。過午是齋戒的一種,稱爲不非時進食戒,即太陽偏西以後就不能再進食了,這在佛教修行次第中是有要求的。
生命以飲食爲依,過午不食,從因果相來說,非常之好!簡單舉例,如我們平時一日叁餐,受齋戒後只進兩餐,這樣一天省下一餐,生命就多延續了一餐;兩天,就多延續了兩餐,即可養出一天的生命!很多人生命已快不行了,但一節食,馬上轉好,因其不消耗、不負重了。所以在持過午齋的出家人中,百歲者非常多!
飲食是很重的負擔,不僅要吃、要排泄,還要消耗大量的福慧。而受齋戒,不僅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福德因緣,也會帶來更多修法機遇與時間等慧之增上。在世尊教言中,閉關修法,包括般舟行法都要求日中一餐,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因果轉換。
所以,齋戒是一個因果大相。對齋戒不關心,也就是不太相信因果,但因果來時就麻煩了。佛說了義教言中,雖說可以出離因果,不被因果製約,在生死林中得以自在遊戲,但並不壞因果,一旦我們不相信因果,就是不相信世俗,不相…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