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P3

  ..续本文上一页一面镜子,容易让人的面目露出来。

  在这个时代有情中,增上慢是十分普遍的,所以,劝人离增上慢,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或说是一个修法,是大悲心的熏习。为什么是大悲心的熏习呢?因此处令人堕落故,因其修行的法则是相似法则,看起来说的是佛教,运用的是佛教,其认为有所得的还是佛教,结果却沉沦于泥犁之海,甚至会堕阿鼻地狱,入五无间,何以故?错认了门头。这是很大的问题。

  由于末法时代人多放逸无度、不负责任,女性多被侵辱,所以女性学佛者偏多,她们要了解自己、成就自己、离开被逼迫侵害的苦难,但同时女性又有多变性,心智不安稳,所以,佛陀为女众制更多戒律,也主要是针对这种慢心,或女性的弱势状态所做的一个辅助,是公平、慈悲的。

  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末法时代,深入学佛越来越困难,所以需要护持正法,爱乐道场,尊重三宝,亲近守护延续佛陀教言,这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会认为十方哪儿不是道场?于是对有形道场的护持多生轻慢。其实,无形道场,有形道场都应该爱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十方道场,否则我们偏激地提出所谓的“十方道场”时,就会放弃有形道场有意义的作用,反让人轻蔑寺院,结果多生违缘恶报。

  护持正法,此“正法”二字,不是标立性的,是能令众生“除烦恼、了生死、广利有情”的,这是正法的实质内涵,虽然三乘教言各有所表,但其大体内容都不能离开此内涵。许多道场中说我正他邪,这跟佛法就没关系了,是自我标榜,因为佛法的确是为了给世间带来利益,至少是要除人疑惑、去人烦恼,然后是出轮回的悲智运用,所以正法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复有四法。一少语言。

  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见和、戒和、教法和,大家才能共住,否则不好处理,难免生烦恼。

  三常系心取所缘相。此处是讲念佛。有时我们在很累的情况下,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如一个熟悉的面孔过来打招呼,心里一下就缓过来了。有时听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好了!这也是相缘,因为声音相也是相。

  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即远离愦闹,行于闲静。

  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

  “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因为当下修行法是远离有为的,“立一念”本身就是无为,“断诸想”就是断有为,远离造作,这样可以坦露自性,远离生死过患。

  “不乐一切诸所生处”。即对一切有所得不爱乐,远离有所得心,因无为故。但世人行法多有所期盼,期盼心若泯灭不掉就会造成过患,多不相应。那我们能否立一个心愿行法呢?也可以,但要把这个心愿审视地十分清晰,因心愿实际是行法动机,若不知行法动机,就是不明心愿,不明心愿就是不名发心,不名发心的人称为迷失了方向,那就很苦了。心愿生起时可以满愿,然后一直延续到远离有所得的清净心智上。

  “不受一切诸外道法”。以有所得的动机修法就称为外道。学佛的人中,利用天时地利药物禅定等很多外围方法来启发心智,这都仅是助缘,若正因丢失了,执着于助缘,就会陷于失心状态,不能自制,故不受一切诸外道法。

  “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诸欲多有过患,不仅不得胜法之乐、定法之乐,也会遮蔽神通妙用。因为出了欲界定才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才能得色界之法,若不然只能在欲界的侵害中打转,不得佛法之广大利益。

  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瞋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关于定在一处,世尊在《遗教经》中讲过一句话,对我们修法是特别好的引导,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制心一处,就是于其他因缘不做攀缘,这在声闻修法、自利修法中有特定的效应,对初下手修法的人还是很重要的。但因它会舍弃众缘,悲心的修持就少了,而多于禅定,也就是多于自利受用安乐。而在大乘修法中,“制心一处”的教导就有所强制,此处可以“不制”了,但后面还要有“不随”。若单是“不制”,没有“不随”的相续,就会出现纵欲、堕落。

  这个地方需要分明,如果有“制心一处”修持的机遇,也是很难得的;如果没有,不攀求也行,就用不制不随的大乘教言修法。不过,大乘教言修法虽有悲智,但若没有真正生起过“制心一处”的善巧,运用起来也会比较难,因为不知道佛法真正的胜乐。我们没有得到胜法之乐时,就会不好乐这个“不制不随”,悲智心就用不出来,也没有力量。

  “心常随顺行四摄法”。四摄法,是我们学佛交流中通用的大乘教言法则。其中,同事是很重要的,爱语是所运用方式,布施是十分需要行的,饶益是真实所在。这是大乘修法的一个机制,而现在人多是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自卑,同事的因缘少了。爱语,即说有益有情、令对方安乐的真实语。布施,过去称为三檀布施、三檀悉被,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施,法施的内容很广;当然财布施也很重要,能令众生远离贫瘠的逼迫;无畏布施,能予人安乐和安慰。这是布施的实质内容,故说饶益,即:当他人求教于法时,予人于法施;祈请于财时,予人于财;惶恐不安时,予人于安慰。

  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过去将六度加四无量的修持,称为十愿修持。慈悲喜舍的运用,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令人生喜,令缘生喜。

  “不出他过”。不自赞毁他,抑恶扬善,是中国古来以久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道德修持,这种修持对出家人来说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寺院的首领,或一个团体的首领,或教众的人,不出他过就更难了,因为他观察到一些事情,都需要及时提出,以免出事,但虽然有时及时提出了,却难免会表述出一些过失,这样就会减损自身道德,人会变得多事、不厚重。所以过去人不愿意摄众,也与此有关。但若不擅交流,又会使一个道场、寺院、或团体出现腐朽,甚至更大的问题。所以,如果不出人过就能解决问题,那真是那些常需与人交流的人特别应注意修持的地方了,在此,“谏人五德”应当学习,即所谓利人心非危害心,调柔语非嗔恨语,知法非法,知时节因缘,善令对方接受非排斥。

  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即所谓的博学广闻,于一切法勿有舍法之罪,不轻他人所学法则。若以自己有缘之法诽谤无缘之法,以自己有缘之证诽谤无缘之证,都会造成舍法罪。舍法罪会遮蔽其他有情,令人疑惑。故在种种差别修法中,我们多赞顺就好了。赞者就是不去抵触,主要是对“佛所说法”,顺者也并不是跟着他修,而是依他因缘去做鼓励,不去阻挡,这样就没有减损。

  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身业、口业、意业清净的人,其相貌都是有表相,或说具体量的征兆的。例如身业清净的人,会有一些表相的差别,如光相,这个差别是很大的。又如香气,比较有修行的人,身上就会有檀香等稀有香味,这并不是熏出来的,也不是发出来的,是其清净的身业带来的业报相,是因善神眷恋而带来的,若一带人的恶性果报出现时,这个香味就起作用了,可以遮蔽这一带人的恶报。又如触感,有的人到一个地方,周围人就会纷纷逃之;而有的人大家就比较喜欢一起坐一坐、谈一谈,即周边人的感知差异也会很大。过去说罪恶颠倒之人,经过得漏尽定的比丘时,即使对此比丘一合掌,就可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释迦佛在经典中说在家居士何以善增上?其中就讲到常亲近阿罗汉、智者、圣者、菩萨,来增长自己的善德,也即是感知增上。就如我们洗衣服,若用清净的水,以及好的洗涤剂,很快就可以洗干净,但若用浊水、污水、有异味的水来洗,结果就是被污染了。

  “清净身口意三业及见”,为什么在三业后面专门提出一个“见”呢?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实际就是指我们的举心动念不能错过、不能迷失。一举心动念,要了解它,但不是说它好坏,而是要运用它,透视它,否则我们就会有思见、邪见、不正见,那可能就会吃苦了。真正在意举心动念,并在此处安立的人,那太难得了!

  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有吝惜亦能自住。深法难说,如净土法门,是最难讲的,因讲时要彻底舍弃自我的感觉与造作。

  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能忍辱柔和,肯定就能同住欢喜。所谓忍,其实无所可忍,慢慢都不计较了。现在,共住欢喜的因缘越来越少了,若是一个简单的行法的团体、学法的团体,还是可以做到的。若稍微复杂一点,利害关系、名利世间风一吹,就不行了。

  所谓“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也就是说当我们遭到恶骂、鞭打时,要认为这只是业缘现前,不要推咎他人,实际是甘受因果之心。

  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

  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睡眠盖。

  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与上中下坐深心供养。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不嫉妒;不贡高、不下劣;不忘人恩德,哪怕点滴;在上、中、下三坐中,即一切因缘中能够欢喜共住,都是我们学佛的好因缘。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在家二十法

  在难得的人生中洗涤无始以来的心垢,的确需要教法传承,若是没有,洗涤的机会是没有的。虽然此心垢无所得、无所失,一旦蒙上就会使我们在千劫万劫中轮回不休。而世尊住世之传承,能把心垢的本质揭示出来,令我们清净安住,一时回归,也就是说,令我们得到“就路还家”的机遇。还家,即启开如意宝藏,令我们得见自性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否就路还家,还在于我们个人现前学佛机遇成熟与否,若成熟,言下即可还家,因为此路就在教言之下、传承之中。

  《十住毗婆沙论》是十分重要的经论教言,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观察与借助的路,此路是…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