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P2

  ..续本文上一页一般为成就者所守护。这四种三昧含摄一切三昧,其区别是很清晰的,若混乱,其结果往往就是无法交流,或多疑虑。

  法华三昧在中国流通最多,我们的早晚课都为法华三昧所摄,若是专注,就可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例如念楞严咒时,五方佛、五方护法、五方金刚、五方菩萨都在加被我们,都是不可取代的加持力。所以,我们爱乐早晚课,也是在修持。现在僧人,或居士团体中,对功课的概念淡了,甚至还有人批判功课,说功课过时了,这的确是颠倒。

  “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于此三月,不求利养而常行法施,这也是修行的助缘。

  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

  “一能见佛”。若常愿见佛,包括佛像、经书、塔、庙、长者形象,常愿礼拜、赞叹,就让人感到自己的业净了;若有迟疑、不乐意的感觉,就是自己的业力成熟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状态,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

  有人不愿意去大殿,而说要“破相”。如此说之人若是真有亲证,也不妨,若是没有亲证,可能还会毁失自己的法身慧命、福德因缘。常见佛、乐见于佛、常存念于佛,并不是破相或不破相,而是因为无名业流在众生生命中占了很主导的位置,所以心念经常丢失,若是常乐见诸佛,就能使自己的业流所依变得清净。例如昏沉,实际就来源于无明业流,就是麻木状态。昏沉没什么好坏,但我们要知道,自己昏沉的时候能不能自主呢?能自主,是修行;不能自主,就不能谈破相,而是陷入昏沉相了,此时我们不如去拜佛、见佛,产生善业增上缘。若能闻佛陀教言与法则,不厌不倦,是见法身佛,应随喜。

  “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于此三昧,很多人实在是连听闻都不可得的。在此,劝人,并还要安慰人,比如给对方说:你遇到这个法则真不容易,是很大的福德啊!这个安慰很重要,因为让人做恶事容易,但要让其有学佛的机遇,不知有多难!“劝人听是三昧”,如果不光能听,还有机会实践,那就太殊胜了,这都是证此三昧的资粮和善缘。

  “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在这个法则的守护上,希望大家有正面的审视,尤其是不妒忌的随喜心。常离妒忌,常随喜,菩提心就会比较成熟。关于菩提心,宗密大师于《圆觉本起章》中判为:其体是空不可得的,其相是圆满的,其用也妙。

  菩提心又分两种:一是无伪、无上菩提心,一是造作菩提心。造作菩提心又有两份:意乐和誓愿。无上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心智、无所造作,心佛众生无所差别,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无始以来无埋无没,这样心智的认知与成就就是无上菩提心。所谓造作菩提心,是我们凡夫现前心智认取的方式,是我们可运用的一个状态,一是用意乐来认取,再一是用誓愿来守护。

  菩提心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实际就是我们现下之心具足大智、大愿、大悲,若能这样认识自己的菩提心,我们就远离了分别对待,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了。

  “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行法是一个坚持深入的过程,是需要郑重对待的。如果不见佛,我们怎能闻法?不闻法,怎么自劝劝他?没有意乐和誓愿来自劝劝他,又怎么了晓菩提心?这也是行法的一个次第。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二

  人生短暂历程中,我们能自主运用生命的机会有多少?有人计算说,就按人生百年,除去从婴儿、少年到成熟的过程,再除去衰老、病弱、睡眠和烦恼不能自制的时间,我们能比较健康、自主生活的时间大概只有十五年,不到六千天!

  生命就这样刹那刹那地消逝着,很多人总想留住什么。而我们一旦真正启开心灵之如意宝藏,就不会再产生要留住什么的妄念了,因为每一时刻都是庄严与清净,每一时刻都是未曾有,每一时刻都是稀有与不可替代的。如果看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有一个彻底改观。

  改变人生主体价值,是我们所谈之主题,因为众生总想找一个珍贵的替代品,一个高尚的时机,或说一个崇高的事业,总在盼望那一刻的成熟,但不知当下不可替代的生命机遇就刹那刹那地在妄念中流失了。各种期盼的妄念、伺机的妄念、不平等的妄念、凡圣的妄念,对未来假设的妄念,把我们心灵的如意宝藏变成了无尽的生死苦海、烦恼业海,把我们心灵本具的无量光佛刹、庄严净土变成了充满了贪嗔痴慢疑的三界火宅。

  对于每一个现下,我们可以尊重它,也可以让它刹那刹那变成火宅,尊重心生起,现下就是尊重的感受,若用轻慢心,那就是轻慢的感受,这与外缘没有关系。外缘只是事相的表述,而事相千人千面、千人千感知,最主要还是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心智。所以,有什么心灵,就唤起什么如意的感知,包括贪嗔痴慢疑,也有个如意的感知,即如现下所用意、所知意。在藏传佛教,对“意”的认识特别重视,而我们内地学佛人,对此认识往往不够,结果总是不在意、不净意。就如现前所讲的般舟念佛三昧,也存在一个在意或不在意的问题,若在意,念佛三昧跟我们就有关系;若不在意,那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流逝。

  佛在经中为诸比丘说“何为尊贵之法?”其中讲了很多尊贵,例如:若人遇法,不疑不谤者,是人与谤者比是为尊贵;闻法而喜,喜而守护不舍者,比单单闻法不谤的人尊贵;闻法勤而习之,那更尊贵;若闻法,不光实践还能成就,此人就不可思议了。比丘问,还有没有更尊贵的?佛说,能把成就的法传达给别人,那就象佛一样尊贵。

  我们现前所讲的般舟法到底尊不尊贵呢?很多人读过《般舟三昧经》,为世尊在竹林精舍所讲,其中很细致地描述了此法之尊贵,以及十方诸佛对其的爱乐与守护。也许我们不知道,在我们行般舟的时候,虽然念着我正疼、我正烦、我正恼,但十方诸佛都在爱护、守护、加持着我们。希望大家尊重这个机会,我们闻到这个法则,能欢喜,能生信,能深入地延续它、实践它,那实在是很尊贵。

  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少语言。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三常系心取所缘相。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瞋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盖。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

  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造作佛像能给人带来一个殊胜因缘,因为我们不缘佛像,就总会缘其他像。有一些修行方法,是让我们把所观最得力之像当作佛即可,无论什么像都可以,如藏传佛教中还有牛本尊、马本尊。

  曾有一位居士,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想到母亲在世时有很多过失,肯定会堕地狱的,但不管怎样母亲把自己辛苦养大,自己又学佛,怎样才能帮助母亲呢?心中很是苦恼。于是他就把母亲当做佛像念了一段佛,虽然开始还是觉得母亲的像不够庄严,但心里一个劲儿想她就是佛,就是佛,咬准这一点,不管其他,后来的确就看到母亲慢慢回到她的本家本国,往生了。这是因为把自己念的佛同自己想象的对象拉到了一起,不断念、想,念、想,结果相应了,于是整个心智一下就会宁静下来。我们在念的过程中使外缘改观了,变得真实亲近,有吉祥征兆,所以说万法唯心,这里是需要实践的。

  学佛人真要行大孝,真正帮助自己所有的亲人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否则我们实在亏负了学佛。对于这一点,现在很多发心出家、学佛的人还是认不清楚,认为离开父母是不是就不能行孝了?其实还真不是。

  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也许是印刷术越来越发达的原因,给人抄经刻经的机遇越来越少了。善书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草草,过去人抄经时,要沐浴、盖新房子,监督所用纸的制造全过程,自己做笔,自己研墨,十分郑重,所抄之书,为人乐读,甚至感动天地,所抄之经都会放光,天若干旱,还能求雨得雨。

  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增上慢,是佛教中特定的一个名词,是进趣心中带来的“有所得”的感知,很多人因增上慢而堕入泥犁。

  如佛在世时,有比丘证得四禅,深尝法味之乐,但他认为这就是阿罗汉,已经不增不减、不取不灭,不为后有了,结果后来到世俗中,因习气翻起而生烦恼。此比丘认为四禅有所得,这个增上慢心就会留下烦恼的种子,在异熟之时就表达出来了,当其为烦恼所逼迫之时,就开始诽谤,说佛法中没有解脱,没有真正的寂灭之乐,结果堕入地狱。

  佛所施教法皆说不可得法,故佛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就是为了洗脱我们有所得的染著。予有情,法之善立,不予有情,法之着染,给我们法的接度,所以说法如筏喻,而不是把众生放到船上不让下来。法尚应舍,况且非法呢?这就是无法可得的意思。如果我们把有所得的心智运用在生命中,或修法中,种下的就是以为有所得的种子。在无所得法中以为有所得,错认门头,这种增上慢会扼杀我们的善根。

  在增上慢心智成熟的情况下,就会成熟有所得的大妄语,整个《楞严经》中,每个阴魔的出现都是因为有所得,依贪染而烦恼,乃至说依如来涅槃爱乐染著,亦是我相,都是沉浸在增上慢心智中。为什么《楞严经》会最先灭?就是因为它象…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