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爲成就者所守護。這四種叁昧含攝一切叁昧,其區別是很清晰的,若混亂,其結果往往就是無法交流,或多疑慮。
法華叁昧在中國流通最多,我們的早晚課都爲法華叁昧所攝,若是專注,就可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例如念楞嚴咒時,五方佛、五方護法、五方金剛、五方菩薩都在加被我們,都是不可取代的加持力。所以,我們愛樂早晚課,也是在修持。現在僧人,或居士團體中,對功課的概念淡了,甚至還有人批判功課,說功課過時了,這的確是顛倒。
“四于叁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于此叁月,不求利養而常行法施,這也是修行的助緣。
複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叁昧。叁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爲四。
“一能見佛”。若常願見佛,包括佛像、經書、塔、廟、長者形象,常願禮拜、贊歎,就讓人感到自己的業淨了;若有遲疑、不樂意的感覺,就是自己的業力成熟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心理狀態,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
有人不願意去大殿,而說要“破相”。如此說之人若是真有親證,也不妨,若是沒有親證,可能還會毀失自己的法身慧命、福德因緣。常見佛、樂見于佛、常存念于佛,並不是破相或不破相,而是因爲無名業流在衆生生命中占了很主導的位置,所以心念經常丟失,若是常樂見諸佛,就能使自己的業流所依變得清淨。例如昏沈,實際就來源于無明業流,就是麻木狀態。昏沈沒什麼好壞,但我們要知道,自己昏沈的時候能不能自主呢?能自主,是修行;不能自主,就不能談破相,而是陷入昏沈相了,此時我們不如去拜佛、見佛,産生善業增上緣。若能聞佛陀教言與法則,不厭不倦,是見法身佛,應隨喜。
“二安慰勸人聽是叁昧”。于此叁昧,很多人實在是連聽聞都不可得的。在此,勸人,並還要安慰人,比如給對方說:你遇到這個法則真不容易,是很大的福德啊!這個安慰很重要,因爲讓人做惡事容易,但要讓其有學佛的機遇,不知有多難!“勸人聽是叁昧”,如果不光能聽,還有機會實踐,那就太殊勝了,這都是證此叁昧的資糧和善緣。
“叁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在這個法則的守護上,希望大家有正面的審視,尤其是不妒忌的隨喜心。常離妒忌,常隨喜,菩提心就會比較成熟。關于菩提心,宗密大師于《圓覺本起章》中判爲:其體是空不可得的,其相是圓滿的,其用也妙。
菩提心又分兩種:一是無僞、無上菩提心,一是造作菩提心。造作菩提心又有兩份:意樂和誓願。無上菩提心是一切衆生本來清淨心智、無所造作,心佛衆生無所差別,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無始以來無埋無沒,這樣心智的認知與成就就是無上菩提心。所謂造作菩提心,是我們凡夫現前心智認取的方式,是我們可運用的一個狀態,一是用意樂來認取,再一是用誓願來守護。
菩提心是我們學佛的基礎,實際就是我們現下之心具足大智、大願、大悲,若能這樣認識自己的菩提心,我們就遠離了分別對待,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了。
“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行法是一個堅持深入的過程,是需要鄭重對待的。如果不見佛,我們怎能聞法?不聞法,怎麼自勸勸他?沒有意樂和誓願來自勸勸他,又怎麼了曉菩提心?這也是行法的一個次第。
般舟叁昧行持法則之二
人生短暫曆程中,我們能自主運用生命的機會有多少?有人計算說,就按人生百年,除去從嬰兒、少年到成熟的過程,再除去衰老、病弱、睡眠和煩惱不能自製的時間,我們能比較健康、自主生活的時間大概只有十五年,不到六千天!
生命就這樣刹那刹那地消逝著,很多人總想留住什麼。而我們一旦真正啓開心靈之如意寶藏,就不會再産生要留住什麼的妄念了,因爲每一時刻都是莊嚴與清淨,每一時刻都是未曾有,每一時刻都是稀有與不可替代的。如果看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會有一個徹底改觀。
改變人生主體價值,是我們所談之主題,因爲衆生總想找一個珍貴的替代品,一個高尚的時機,或說一個崇高的事業,總在盼望那一刻的成熟,但不知當下不可替代的生命機遇就刹那刹那地在妄念中流失了。各種期盼的妄念、伺機的妄念、不平等的妄念、凡聖的妄念,對未來假設的妄念,把我們心靈的如意寶藏變成了無盡的生死苦海、煩惱業海,把我們心靈本具的無量光佛刹、莊嚴淨土變成了充滿了貪嗔癡慢疑的叁界火宅。
對于每一個現下,我們可以尊重它,也可以讓它刹那刹那變成火宅,尊重心生起,現下就是尊重的感受,若用輕慢心,那就是輕慢的感受,這與外緣沒有關系。外緣只是事相的表述,而事相千人千面、千人千感知,最主要還是看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心智。所以,有什麼心靈,就喚起什麼如意的感知,包括貪嗔癡慢疑,也有個如意的感知,即如現下所用意、所知意。在藏傳佛教,對“意”的認識特別重視,而我們內地學佛人,對此認識往往不夠,結果總是不在意、不淨意。就如現前所講的般舟念佛叁昧,也存在一個在意或不在意的問題,若在意,念佛叁昧跟我們就有關系;若不在意,那它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流逝。
佛在經中爲諸比丘說“何爲尊貴之法?”其中講了很多尊貴,例如:若人遇法,不疑不謗者,是人與謗者比是爲尊貴;聞法而喜,喜而守護不舍者,比單單聞法不謗的人尊貴;聞法勤而習之,那更尊貴;若聞法,不光實踐還能成就,此人就不可思議了。比丘問,還有沒有更尊貴的?佛說,能把成就的法傳達給別人,那就象佛一樣尊貴。
我們現前所講的般舟法到底尊不尊貴呢?很多人讀過《般舟叁昧經》,爲世尊在竹林精舍所講,其中很細致地描述了此法之尊貴,以及十方諸佛對其的愛樂與守護。也許我們不知道,在我們行般舟的時候,雖然念著我正疼、我正煩、我正惱,但十方諸佛都在愛護、守護、加持著我們。希望大家尊重這個機會,我們聞到這個法則,能歡喜,能生信,能深入地延續它、實踐它,那實在是很尊貴。
複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叁昧經。令信樂者得已誦讀。叁教增上慢人令離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爲四。複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叁常系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爲四。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爲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于諸衆生無有瞋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叁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過。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爲五。複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贊布施無有悭心。樂說深法無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叁常樂聽是叁昧讀誦通利爲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蓋。五于佛法僧寶信心清淨。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爲五。
複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造作佛像能給人帶來一個殊勝因緣,因爲我們不緣佛像,就總會緣其他像。有一些修行方法,是讓我們把所觀最得力之像當作佛即可,無論什麼像都可以,如藏傳佛教中還有牛本尊、馬本尊。
曾有一位居士,他的母親去世了,他想到母親在世時有很多過失,肯定會墮地獄的,但不管怎樣母親把自己辛苦養大,自己又學佛,怎樣才能幫助母親呢?心中很是苦惱。于是他就把母親當做佛像念了一段佛,雖然開始還是覺得母親的像不夠莊嚴,但心裏一個勁兒想她就是佛,就是佛,咬准這一點,不管其他,後來的確就看到母親慢慢回到她的本家本國,往生了。這是因爲把自己念的佛同自己想象的對象拉到了一起,不斷念、想,念、想,結果相應了,于是整個心智一下就會甯靜下來。我們在念的過程中使外緣改觀了,變得真實親近,有吉祥征兆,所以說萬法唯心,這裏是需要實踐的。
學佛人真要行大孝,真正幫助自己所有的親人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否則我們實在虧負了學佛。對于這一點,現在很多發心出家、學佛的人還是認不清楚,認爲離開父母是不是就不能行孝了?其實還真不是。
二當善書寫是叁昧經。令信樂者得已誦讀。也許是印刷術越來越發達的原因,給人抄經刻經的機遇越來越少了。善書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草草,過去人抄經時,要沐浴、蓋新房子,監督所用紙的製造全過程,自己做筆,自己研墨,十分鄭重,所抄之書,爲人樂讀,甚至感動天地,所抄之經都會放光,天若幹旱,還能求雨得雨。
叁教增上慢人令離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增上慢,是佛教中特定的一個名詞,是進趣心中帶來的“有所得”的感知,很多人因增上慢而墮入泥犁。
如佛在世時,有比丘證得四禅,深嘗法味之樂,但他認爲這就是阿羅漢,已經不增不減、不取不滅,不爲後有了,結果後來到世俗中,因習氣翻起而生煩惱。此比丘認爲四禅有所得,這個增上慢心就會留下煩惱的種子,在異熟之時就表達出來了,當其爲煩惱所逼迫之時,就開始誹謗,說佛法中沒有解脫,沒有真正的寂滅之樂,結果墮入地獄。
佛所施教法皆說不可得法,故佛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就是爲了洗脫我們有所得的染著。予有情,法之善立,不予有情,法之著染,給我們法的接度,所以說法如筏喻,而不是把衆生放到船上不讓下來。法尚應舍,況且非法呢?這就是無法可得的意思。如果我們把有所得的心智運用在生命中,或修法中,種下的就是以爲有所得的種子。在無所得法中以爲有所得,錯認門頭,這種增上慢會扼殺我們的善根。
在增上慢心智成熟的情況下,就會成熟有所得的大妄語,整個《楞嚴經》中,每個陰魔的出現都是因爲有所得,依貪染而煩惱,乃至說依如來涅槃愛樂染著,亦是我相,都是沈浸在增上慢心智中。爲什麼《楞嚴經》會最先滅?就是因爲它象…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