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P3

  ..續本文上一頁一面鏡子,容易讓人的面目露出來。

  在這個時代有情中,增上慢是十分普遍的,所以,勸人離增上慢,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或說是一個修法,是大悲心的熏習。爲什麼是大悲心的熏習呢?因此處令人墮落故,因其修行的法則是相似法則,看起來說的是佛教,運用的是佛教,其認爲有所得的還是佛教,結果卻沈淪于泥犁之海,甚至會墮阿鼻地獄,入五無間,何以故?錯認了門頭。這是很大的問題。

  由于末法時代人多放逸無度、不負責任,女性多被侵辱,所以女性學佛者偏多,她們要了解自己、成就自己、離開被逼迫侵害的苦難,但同時女性又有多變性,心智不安穩,所以,佛陀爲女衆製更多戒律,也主要是針對這種慢心,或女性的弱勢狀態所做的一個輔助,是公平、慈悲的。

  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爲四。末法時代,深入學佛越來越困難,所以需要護持正法,愛樂道場,尊重叁寶,親近守護延續佛陀教言,這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會認爲十方哪兒不是道場?于是對有形道場的護持多生輕慢。其實,無形道場,有形道場都應該愛樂,這樣才是真正的十方道場,否則我們偏激地提出所謂的“十方道場”時,就會放棄有形道場有意義的作用,反讓人輕蔑寺院,結果多生違緣惡報。

  護持正法,此“正法”二字,不是標立性的,是能令衆生“除煩惱、了生死、廣利有情”的,這是正法的實質內涵,雖然叁乘教言各有所表,但其大體內容都不能離開此內涵。許多道場中說我正他邪,這跟佛法就沒關系了,是自我標榜,因爲佛法的確是爲了給世間帶來利益,至少是要除人疑惑、去人煩惱,然後是出輪回的悲智運用,所以正法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複有四法。一少語言。

  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見和、戒和、教法和,大家才能共住,否則不好處理,難免生煩惱。

  叁常系心取所緣相。此處是講念佛。有時我們在很累的情況下,念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如一個熟悉的面孔過來打招呼,心裏一下就緩過來了。有時聽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就好了!這也是相緣,因爲聲音相也是相。

  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爲四。即遠離愦鬧,行于閑靜。

  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爲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

  “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爲法”。因爲當下修行法是遠離有爲的,“立一念”本身就是無爲,“斷諸想”就是斷有爲,遠離造作,這樣可以坦露自性,遠離生死過患。

  “不樂一切諸所生處”。即對一切有所得不愛樂,遠離有所得心,因無爲故。但世人行法多有所期盼,期盼心若泯滅不掉就會造成過患,多不相應。那我們能否立一個心願行法呢?也可以,但要把這個心願審視地十分清晰,因心願實際是行法動機,若不知行法動機,就是不明心願,不明心願就是不名發心,不名發心的人稱爲迷失了方向,那就很苦了。心願生起時可以滿願,然後一直延續到遠離有所得的清淨心智上。

  “不受一切諸外道法”。以有所得的動機修法就稱爲外道。學佛的人中,利用天時地利藥物禅定等很多外圍方法來啓發心智,這都僅是助緣,若正因丟失了,執著于助緣,就會陷于失心狀態,不能自製,故不受一切諸外道法。

  “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諸欲多有過患,不僅不得勝法之樂、定法之樂,也會遮蔽神通妙用。因爲出了欲界定才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才能得色界之法,若不然只能在欲界的侵害中打轉,不得佛法之廣大利益。

  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于諸衆生無有瞋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關于定在一處,世尊在《遺教經》中講過一句話,對我們修法是特別好的引導,即“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製心一處,就是于其他因緣不做攀緣,這在聲聞修法、自利修法中有特定的效應,對初下手修法的人還是很重要的。但因它會舍棄衆緣,悲心的修持就少了,而多于禅定,也就是多于自利受用安樂。而在大乘修法中,“製心一處”的教導就有所強製,此處可以“不製”了,但後面還要有“不隨”。若單是“不製”,沒有“不隨”的相續,就會出現縱欲、墮落。

  這個地方需要分明,如果有“製心一處”修持的機遇,也是很難得的;如果沒有,不攀求也行,就用不製不隨的大乘教言修法。不過,大乘教言修法雖有悲智,但若沒有真正生起過“製心一處”的善巧,運用起來也會比較難,因爲不知道佛法真正的勝樂。我們沒有得到勝法之樂時,就會不好樂這個“不製不隨”,悲智心就用不出來,也沒有力量。

  “心常隨順行四攝法”。四攝法,是我們學佛交流中通用的大乘教言法則。其中,同事是很重要的,愛語是所運用方式,布施是十分需要行的,饒益是真實所在。這是大乘修法的一個機製,而現在人多是要麼高高在上,要麼自卑,同事的因緣少了。愛語,即說有益有情、令對方安樂的真實語。布施,過去稱爲叁檀布施、叁檀悉被,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施,法施的內容很廣;當然財布施也很重要,能令衆生遠離貧瘠的逼迫;無畏布施,能予人安樂和安慰。這是布施的實質內容,故說饒益,即:當他人求教于法時,予人于法施;祈請于財時,予人于財;惶恐不安時,予人于安慰。

  叁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過。慈悲喜舍,即四無量心。過去將六度加四無量的修持,稱爲十願修持。慈悲喜舍的運用,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令人生喜,令緣生喜。

  “不出他過”。不自贊毀他,抑惡揚善,是中國古來以久都十分重視的一個道德修持,這種修持對出家人來說更爲重要。作爲一個寺院的首領,或一個團體的首領,或教衆的人,不出他過就更難了,因爲他觀察到一些事情,都需要及時提出,以免出事,但雖然有時及時提出了,卻難免會表述出一些過失,這樣就會減損自身道德,人會變得多事、不厚重。所以過去人不願意攝衆,也與此有關。但若不擅交流,又會使一個道場、寺院、或團體出現腐朽,甚至更大的問題。所以,如果不出人過就能解決問題,那真是那些常需與人交流的人特別應注意修持的地方了,在此,“谏人五德”應當學習,即所謂利人心非危害心,調柔語非嗔恨語,知法非法,知時節因緣,善令對方接受非排斥。

  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即所謂的博學廣聞,于一切法勿有舍法之罪,不輕他人所學法則。若以自己有緣之法誹謗無緣之法,以自己有緣之證誹謗無緣之證,都會造成舍法罪。舍法罪會遮蔽其他有情,令人疑惑。故在種種差別修法中,我們多贊順就好了。贊者就是不去抵觸,主要是對“佛所說法”,順者也並不是跟著他修,而是依他因緣去做鼓勵,不去阻擋,這樣就沒有減損。

  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爲五。身業、口業、意業清淨的人,其相貌都是有表相,或說具體量的征兆的。例如身業清淨的人,會有一些表相的差別,如光相,這個差別是很大的。又如香氣,比較有修行的人,身上就會有檀香等稀有香味,這並不是熏出來的,也不是發出來的,是其清淨的身業帶來的業報相,是因善神眷戀而帶來的,若一帶人的惡性果報出現時,這個香味就起作用了,可以遮蔽這一帶人的惡報。又如觸感,有的人到一個地方,周圍人就會紛紛逃之;而有的人大家就比較喜歡一起坐一坐、談一談,即周邊人的感知差異也會很大。過去說罪惡顛倒之人,經過得漏盡定的比丘時,即使對此比丘一合掌,就可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釋迦佛在經典中說在家居士何以善增上?其中就講到常親近阿羅漢、智者、聖者、菩薩,來增長自己的善德,也即是感知增上。就如我們洗衣服,若用清淨的水,以及好的洗滌劑,很快就可以洗幹淨,但若用濁水、汙水、有異味的水來洗,結果就是被汙染了。

  “清淨身口意叁業及見”,爲什麼在叁業後面專門提出一個“見”呢?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實際就是指我們的舉心動念不能錯過、不能迷失。一舉心動念,要了解它,但不是說它好壞,而是要運用它,透視它,否則我們就會有思見、邪見、不正見,那可能就會吃苦了。真正在意舉心動念,並在此處安立的人,那太難得了!

  複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贊布施無有悭心。樂說深法無有吝惜亦能自住。深法難說,如淨土法門,是最難講的,因講時要徹底舍棄自我的感覺與造作。

  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能忍辱柔和,肯定就能同住歡喜。所謂忍,其實無所可忍,慢慢都不計較了。現在,共住歡喜的因緣越來越少了,若是一個簡單的行法的團體、學法的團體,還是可以做到的。若稍微複雜一點,利害關系、名利世間風一吹,就不行了。

  所謂“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也就是說當我們遭到惡罵、鞭打時,要認爲這只是業緣現前,不要推咎他人,實際是甘受因果之心。

  叁常樂聽是叁昧讀誦通利爲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

  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睡眠蓋。

  五于佛法僧寶信心清淨。與上中下坐深心供養。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爲五。不嫉妒;不貢高、不下劣;不忘人恩德,哪怕點滴;在上、中、下叁坐中,即一切因緣中能夠歡喜共住,都是我們學佛的好因緣。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在家二十法

  在難得的人生中洗滌無始以來的心垢,的確需要教法傳承,若是沒有,洗滌的機會是沒有的。雖然此心垢無所得、無所失,一旦蒙上就會使我們在千劫萬劫中輪回不休。而世尊住世之傳承,能把心垢的本質揭示出來,令我們清淨安住,一時回歸,也就是說,令我們得到“就路還家”的機遇。還家,即啓開如意寶藏,令我們得見自性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否就路還家,還在于我們個人現前學佛機遇成熟與否,若成熟,言下即可還家,因爲此路就在教言之下、傳承之中。

  《十住毗婆沙論》是十分重要的經論教言,也是我們深入學習、觀察與借助的路,此路是…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