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P4

  ..续本文上一页成佛之路。其他还有什么路?那就看每个人的机遇,也就是各自所择取的心了。因为所有外境,包括所有法则,都只是使我们如实知自心的参照罢了,可照出我们自心之量的成熟度。它们就能使我们成佛吗?若能的话,我们早已成佛了。但它们的确可以启发我们,使我们现前这些“就路”之有情,看到“如意”二字,即了解自己的真实心愿,顺其做一个成熟表达,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运用着如意宝藏,参差不齐地发现着这个法界,各个取用者自知自了,就如古人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对凡夫有情来说,三昧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自在力、方便力,亦称正受之力。此力一者可通过修行而得,由现量所亲证;再者可由悲智二法而得。一旦产生三昧力,我们对色身业相的处理方式都会甚为简单、善巧。

  以下皆是进趣般舟三昧力的细则方法,实际每一条法则就是一面镜子,圆满镜子越来越大,把我们照得越来越细,看我们的心理与之相应否,若否,则道业无以成就。世尊,以及龙树这样的菩萨,都是在极细微心智中照见众生业习,把我们不敢舍的东西都说出来了,让我们自己越来越细地来照一照。

  复次

  出家诸菩萨  所学三昧法

  在家菩萨者  是法应当知

  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二不求业果报。三当舍一切内外物。四归命三宝。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七断除淫欲。八毁呰五欲。九不嫉妒。十于妻子中不生爱著。十一心常愿出家。十二常受斋戒。十三心乐住寺庙。十四具足惭愧。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悭吝法。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二十知恩报恩。如是在家菩萨。住如是等功德者。则能学是三昧。

  出家诸菩萨。所学三昧法。在家菩萨者。是法应当知。虽然这是专修专证的一些法则,但在家菩萨若能知道,亦有方便进趣。我们一再讲“进趣”二字,例如在家常向往沙门法,也是一种进趣,我们不见得能做到,但需要有这种进趣的善巧与愿望。

  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深信,对在家出家人来说同样重要。信为功德母。母,即能促生一切功德。念佛法门中讲信愿行,信是首当其冲的教言。若没有信,就如人去宝山而没有手,是不能取宝的。

  “信心”二字有造作分。例如有人说他相信念佛能往生、能成佛、能得三昧,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实践,所以此“信”是造作出来的;一旦相应,我们就不称其为造作,而为信心成就了,即产生信力,此力是不可思议的,自他二种受用皆得于此。

  因信而产生的力,能促使我们自身与周边业缘的改变。但造作之信是有对待之信,多因不去实践而不能深入,因不能深入而产生疑碍。所以,很多人说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念佛、不相信这个宗那个宗,其实是对待心智产生的相似审观罢了,与信并无真正关系。我们若不用对待心智,于法就很好进趣、很得力,佛说八万四千法,实际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种性所说教言,没有什么可信与不可信的,关键是我们去实践了没有?对我们产生作用了没有?

  疑碍消除了,我们才会有正信,而疑碍最主要来自于想象。一个法则,如果我们没有参与进去,想象起来就总会觉得很难。有人说一天念十万声佛,太累了吧!一天二十四小时经行不休息,那怎么行啊!这都只是想象,没有实践过。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象不到的因缘。信心匮乏时,就多是自我想象的妄自评价。想象,使我们很容易受到现前的能与力、智与福德因缘的制约,正如一只蚂蚁想象不到人能搬多少东西一样,结果会产生不相应的疑说,妄受众苦。

  二不求业果报。在三昧的修持中,这是极重要的。我们做什么事情,包括修行,几乎都有功利心,若无,则心智肯定畅明。在家不求业报,应已证三果。佛在经典中称在家修行且证果之人为居士,居士虽已证得梵行之力,不为后有,但依报未尽,还有家眷,也就是有依报之限制,所以不能证四果。

  佛教无外乎是自我反省的教言,不求业果报,即是审视自我的一个标准。在此,若欲求三昧者,就不能求业果报。若说我要求个什么、要得到什么,那三昧是得不到的,因为自我已经设置了一个蒙蔽,自性袒露的机会就没有了。

  所谓“天然赤裸”,实际就是天然法尔自然袒露,此为无染修行的一个特定要求,是佛法之正修行,能显自心之坦然、自心之本然、自心之无造作。所谓自心者,无来去相,无凡圣相,究竟怎么运用?即应“不求”,有所求就不能净欲,则不得善巧,此处需要善思维,善抉择。

  三当舍一切内外物。行般舟时,多欲境必有事,比如有的女居士行般舟时看到很高大、很凶恶的人,其实是因其心里有畏惧,害怕受到伤害。行般舟之人,当舍身、舍心,舍一切杂缘之物,内外皆舍,此“舍”若没有舍,得不到三昧,何以故?没有净欲故。在此法则的实践中不能深入,多是因为不在净欲方面用功夫,心里就还有东西,比如一想别人在关外多自由,自己在这儿干什么啊?自由的欲望生起来了;别人都在睡觉,自己这是在干什么?睡觉的欲望又生起来了;别人一天能吃两三顿饭,而自己又累又饿,于是饮食的欲望又生起了。

  所以,“立一念,断诸想”,立什么念?念佛。断什么想?什么想生起来就都要断;断在何处?就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刹那。行法时,往往我们怕什么,什么就来惹麻烦,其实都是自己心里作的鬼,若不能舍一切,三昧与我们全然无关。

  四归命三宝。过去人出家受戒时,香板会“啪”地突然打过来,若其反应是:为什么打我?接着就会是一顿打,一直打到念阿弥陀佛为止。为什么?若念其他,不知会轮回到哪个道去,但念阿弥陀佛就没事了。

  当我们不求业报了,舍去一切内外因缘了,如果没有归结处,怎么办呢?归命三宝即是就此处而说的。我们作为佛教徒,修法之中,若不能归命三宝,不能谈成就。我们是通过住持三宝而得见自体三宝,来启发秘密三宝,从而完成自性,因此一定要有个归依处,若不顺性有所归向,我们就会产生畏惧。

  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这是在家修法最基本的要求。五戒实际是我们人生之厚重的大地,看似粗重,但可以给我们带来安稳。若不要此大地,我们这一生就很虚浮、很危险、会有很多麻烦。在家修道极难,佛亦如此讲,因为在家容易被世俗所熏染,被世俗所冲击,被世俗所诱惑,被世俗所淹没,所以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安稳载负。

  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余人住此法中。此处不光自己行十善道,还要令周边人于此道处向往爱乐,进而修行。因龙树菩萨在家期间曾经极尽五欲,对世间二十四种过患都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其知见中,在家修道是比较难成就的。

  七断除淫欲。五戒中对此讲得很清楚。

  八毁呰五欲。毁呰,即诋毁。我们说“五欲之罪恶令人困惑,不能出离” ,即属于毁呰之话。若不如此,我们不会产生厌离心,厌离心尚未生,出离心怎能生?而菩提心就更不可能了。因为我们沉浸于欲界不能自拔,色界尚不知,无色界何以了解?出三道何谈运用?

  在家人多对厌离心与出离心的差别比较模糊,甚至把菩提心都混淆在一起了。厌离心的标志,是的确知苦了,如三界苦,生老病死苦,此时就如被关在一个放着毒气,而门窗紧闭的屋内,我们第一个概念就是想跑出去。这个想跑出去的心就是厌离心,因难以忍受而想离开,这是一个直接的被迫性的心理。

  而出离心是无染心,即远离对待、远离苦乐的心。出离,就是不在其中。出离是厌离的一种成就状态,就是已经不在其中了,例如我们厌离五欲,厌离家庭社会之逼迫后,就可能产生出离的机制,即无染,不在此处沉沦了。

  在知苦的厌离心,以及无染的出离心生起后,就不能不给人以菩提心的依止,否则人就会在迷失中痛苦。犹如老房子拆了后,一定要给人新的住所一样,否则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与伤害。现在社会上很多教言多重在毁人我我所,而不予人法则,使人不知离五欲之后怎么生存,由是反多生嗔。故菩提心,就是一个道业相续的知见,一个道德的法则,一个令人心智安乐的法则。

  如果我们在知苦、厌离、出离这几个阶段看得懂,就知道我与我所之所在了,接下来不运用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了,不运用法则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是唯一让我们安住的因缘,或者说是唯一策动我们进趣的法则,这样可以使我们成就。

  九不嫉妒。

  十于妻子中不生爱著。即不贪于家庭。

  十一心常愿出家。这是很基本的要求,在此可让我们渐次审观自己心理的细微状态,很多居士,一提出家马上躲闪,因害怕故。其实这是一个习法的增上愿望,出家与否可能不是真正重要,而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意愿是否清晰。

  十二、常受斋戒。过午是斋戒的一种,称为不非时进食戒,即太阳偏西以后就不能再进食了,这在佛教修行次第中是有要求的。

  生命以饮食为依,过午不食,从因果相来说,非常之好!简单举例,如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受斋戒后只进两餐,这样一天省下一餐,生命就多延续了一餐;两天,就多延续了两餐,即可养出一天的生命!很多人生命已快不行了,但一节食,马上转好,因其不消耗、不负重了。所以在持过午斋的出家人中,百岁者非常多!

  饮食是很重的负担,不仅要吃、要排泄,还要消耗大量的福慧。而受斋戒,不仅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福德因缘,也会带来更多修法机遇与时间等慧之增上。在世尊教言中,闭关修法,包括般舟行法都要求日中一餐,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因果转换。

  所以,斋戒是一个因果大相。对斋戒不关心,也就是不太相信因果,但因果来时就麻烦了。佛说了义教言中,虽说可以出离因果,不被因果制约,在生死林中得以自在游戏,但并不坏因果,一旦我们不相信因果,就是不相信世俗,不相…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