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生命,不相信社会的延续,全部都混乱了。
十三心乐住寺庙。这些法则都是我们心灵成就或不成就的镜子。
十四具足惭愧。于自所行不足而生惭,于他所行不足而生愧,惭愧二法,是知廉知耻教,为人中所具。不知惭愧,人多肆无忌惮,做事没有依护;而知惭知愧、爱乐于善法的人,多受尊重。
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佛在《圆觉经》中讲“不爱持戒,不嗔犯戒” ,那么在此为什么不说于一切比丘起恭敬心呢?因为不论人犯戒、持戒,我们对其都一样,这样心地是清净的,但于三昧增上法中不得力。
所谓增上法中,就是取舍法中。就如成年人,吃点有害的东西没有问题,但对生命还很弱小的婴孩来说,稍微一点毒素就会要其命。所以,我们在三昧力的成熟过程中,需要纯白之法、清净守护,象母亲保护腹中之子一样,尊重它,爱护它,令其健康成长,而不能用冷热、毒嗔等害它,这样就是心性养育之行。
许多出家师父一开始不知道阿弥陀佛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恩?二百五十条戒学过后,从毛孔出来一身汗,因为犯的太多了,害怕了!而阿弥陀佛允许我们这样的人成佛,于是此时就知道佛给我们什么恩了。我们念阿弥陀佛,凡圣同修、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乃至一生造恶犯戒之有情,临舍报之时,称念阿弥陀佛,亦得往生彼国,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大恩大德啊!若不然,我们戒律不清净,守护不成就,不断见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因果即是这样!
学了戒,就会知道靠自己持戒、禅定,断见思二惑,出离生死,是太难太难了,这不是感叹出来的,而是审观、对比出来的。阿弥陀佛给我们欲使一切有情成佛之大愿、大恩、大德!对于持戒清净的人,成佛,现下利益;对于现在持戒不清净的人,念佛一样可以消除无始以来的沉沦之业,可横断,也可渐出,只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十六不悭吝法。这实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有时我们会找很多理由把自己的好东西覆藏起来。例如,对一个好法则,不想轻易讲于人,我们有时会认为自己不是贪,也不是吝,而说是对方机遇没有成熟,但实际在细微动念中,往往是有吝法之遮蔽心的。
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所谓“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种心理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修行法则。唯识观中举例说一条河流之水,修罗拿起来是兵器,天人看是琉璃甘露,对恶鬼是火焰,对人类可饮用洗涤,而对鱼类就是住宅区,故说万法唯识所现,此“识”就是我们所动用的那个量、那个状态或感知,其本无自性,唯自心之所择取。所以在此,作大师想,作法身父母想,也是我们的唯识所现,在无自性法则中,我们作父母大师想,就会得到父母大师的加持。
所谓大师者,佛世尊也。在果地教中,“视师如佛”是必须持教的,持者会受大加持;如果以疑虑心、诽谤心、嗔恨心、亏欠心思维师父,也是大加持,但加持的是颠倒、妄想、罪恶。从这儿下手,我们就可在唯识法中深入修持,但实无一法可得故,一切假相莫不是无有自性,我们的色身假相、音声假相、周围假相,皆是无自性所现,故此见于法身佛。
世尊讲“诸相无相,即见如来。”此如来就是法身如来,我们在此处作唯识观,就会受到清净平等加持、大圆满智加持、法界体性智加持,对此加持,我们可直接取用以启迪心灵,此处没有陷阱,不用害怕。
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这些细微的法则可以照出我们平时的粗糙。盛唐期间,法宴不断,说法者皆应升高大威严的狮子座,上有种种供养。何以故?罗列种种乐具令善知识说法者爱乐,心生欢喜,入于悉地。
作一个求法者,若能真正令善知识心开,使其拿出看家本领,我们就很容易入悉地得三昧,得以成就。就如一个贫瘠之人,遇到阎浮提最富有的人,于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奉出,令其欢喜,于是此最富有之人把其财富分给此贫瘠者一份,迅速令其也成为一个很富有的人。所以,一些智者圣者是极有善巧之财富的,我们的一些乐具、敬心供养看似讨其喜欢,实则可受广大加持,这是不可思议的。
二十知恩报恩。不知恩何以谈报恩?所以先知恩,即持;再报恩,即做。知恩十分重要,报恩甚为方便。
如是在家菩萨。住如是等功德者。则能学此三昧。此处之“学”,称为因。对因三昧认识不透,则果三昧也不可得。细微法则是因三昧的下手处,因果本来同时,若不知细微法则,就会丢失利益,其果不现,不得三昧力。故以上每一条,实际都是三昧力。
龙树菩萨如此细心地审观这些法则,并给我们罗列出来,让我们来洗涤、照耀自己的心垢,令我们进趣成就,这是不可思议的恩德的加持。因为这些法则就如一个平面镜,能细腻、如实地把我们的现状表达出来,一条一条,让我们照一照自己的心理、业相、承受力,这样对修法无疑是一个正面的辅助、正面的审观,正面的起修缘起。而我们在所遇法则不够细腻,或自己不能细致审观的情况下,看到的都是哈哈镜,这样就无法知道自己的现状究竟如何,自己的荷负力究竟怎样,也许我们的脸明明是很丑的,但用哈哈镜照后还以为自己刚好适中。所以,我们若能真正不厌其烦地把这些不如实之处照出来,那就能正确面对自己了。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一
十号,是佛十种力之表达。如世尊,是十号之一,表达了佛在三界中至上的尊贵,能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有情得以出离、得以善巧。对学佛人来说,启开佛的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即每个有情都具有的心灵宝藏,是我们学佛的愿望,或说机遇。
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法者。所谓一于戒无瑕疵。二持戒不杂污。三持戒不浊。四清净戒。五无损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圣所赞戒。十一持智所称戒。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仪行处。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净身口意业。十六净命。十七所有戒尽受持。十八信乐甚深法。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二十勤发精进。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坚固。二十三具足惭愧。二十四不贪利养。二十五无嫉妒。二十六住头陀功德。二十七住细行法中。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二十九远离聚语。三十知报恩。三十一知作恩报恩。
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者。所谓一于戒无瑕疵。二持戒不杂污。戒有三具戒,若不清晰,就会生杂污。例如,声闻戒是威仪戒,重视行为、语言,即身口表现出来后才为犯戒,其对心念所想是有遮护的。但在菩萨戒中,举心动念十分重要,即使不做出来而心里想了也是犯戒,所以又称为善法戒或正念戒。对此二者,有时此处为是,而彼处为犯,融通不恰当时就会产生矛盾。
比如一妇女正落水挣扎,此时来一持声闻戒的比丘,因其不是圣者,尚有动念,有染欲心。因心不净故,他可以不去救人,而劝他人去救,以不失威仪。如此,这位比丘不犯声闻戒,但犯菩萨戒。因菩萨要悲心修持,要于一切时处利乐有情,不能舍众生于苦难之中,而应令其离苦得乐,在举心动念的抉择上,视“一切男是我父,一切女是我母”,我们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水淹了,怎能不去救呢?
在道宣律师的摄化教言中,通过《四分律》的评判来修持,例如若用唯识圆觉宗,该如何修证声闻戒?于亦假亦有宗,如幻宗,该如何评判戒?都是为了戒不污行、不相互矛盾。
三持戒不浊。即持戒不乱之意。往往对戒律不清晰时,我们就会说:“我在持戒,我这样是对的,那样就不行。”这就造成持戒的“浊”了。例如我们刚来此住山安居时,当地老百姓说:“法师,你们在这儿住可以,但不种菜不行,因为土地稀少,如果荒着,谁都会唾骂你们的。”为了避免大家对土地荒芜的讥嫌,我说行,就答应下来了,但当时每天还要给大家讲戒,要于戒不浊,于是就把自己定位为可忏的菩萨。每天种完菜,一洗手就上课去了,上课前,先忏悔,说我犯某条某条戒,大家忆我清净,受我忏悔。若受我忏悔,我跟大家一起学习;若不受了,我继续忏。这就是不污,不能说我持的是菩萨戒,是令众生不谤不讥、爱乐佛法,就可以在声闻戒上浊而染污了,所谓持菩萨戒犯声闻戒,就应去忏悔,忏悔完后,大家都说:“法师,讲吧,讲吧。”这样每天都在干中、忏中,那时天空经常有十分吉祥的征兆。
四清净戒。受二百五十条戒的出家人,有这么多戒,而且不同人对戒的认识还差异很大,怎么清净啊?因此,出家人必须具有无漏心智,“无漏为本,净心为要,清净为相,令世人爱乐。”
五无损戒。即不能减损,我们持多少条戒,就要事无巨细地守护多少。
六不取戒。心中无染,不取“我在持戒”、“我犯戒了”之相,于戒清净守护。
七不依戒。不依戒来标榜,不依表象而守护,但依无漏为根本。故在僧法中,许犯许忏。世人眼中,多是不许犯,即不允许有过失,犯过之后,大家就不能相互包容。实际上,若无犯相,佛法不能住世,因为如果大家都持戒,世间就不是这样的,而如果大家都犯戒,世间也不是这样的,故说许犯许忏是佛法清净住持住世之相。
八不得戒。不以已得,否则就为对待心智,无表戒体就出现染污,所以不得力。
九不退戒。一旦受戒,就不再疑虑,即在此彻底放心的意思,所谓“一信永信,一受永受”,应于法生抉择,而不说我今天如果受了戒,明天会不会犯?会不会退失戒法?
十持圣所赞戒。在声闻法中,寂灭为乐;大乘教言中,大悲为乐;金刚乘教言中,自性守护为乐。到底用哪个呢?圣所赞戒。有的人需要大悲的修持,有的人需要寂灭的安乐,圣者在不同的观察角度来施教法则,让我们应如是守护,引发我们对戒的抉择。
十一持智所称赞戒。在佛教中,圣者与智者的差别是很大的。若以菩萨次第说,圣者是入地者;而智者的含义更广泛,有证得一切智的,可称阿罗汉;有证…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