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P6

  ..续本文上一页得种子智的,即是菩萨;有证得一切种子智的,那就是佛世尊了。因一地不识一地,所以一般来说,可对上一地者称为智者,对下一地者称为愚者。

  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其教言内容是各个保解脱,于出家在家人中,乃至持一条戒,若能完整守护下来,亦可得保解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名相,若对此不了解,很多人在持戒细分上不能爱乐。

  世尊在世时,有两个比丘要去见世尊,路上因天大旱,没有水喝,即使有也都是生虫的水,而这在戒律里是不能饮用的。这时其中一个比丘说,我不能渴死,为了见佛,生虫的水也要喝。另一个比丘说,世尊制有戒,不允许喝有虫的水,应慈护一切生命,于是甘愿渴死了。后来,活着的比丘见到世尊,世尊说:愚者,汝二人同行,汝未见我!此人困惑地说:世尊,分明我来见汝。世尊说:彼因持波罗提木叉故,得生于天;汝因破波罗提木叉故,虽见我形,未见我法,所以不名见佛!

  细微持戒,每条戒都可以保解脱,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的力,此戒之力是十方诸佛所守护,所以称为保解脱戒。在龙树菩萨的教言中,特别提倡“由一戒而入”,即在一个戒法上彻底、清净、严格、无疑地守护,由此进入完整、健康、得力的戒德中。

  由一戒而入即保解脱,就如说念佛能断无始以来的生死业流一样,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尽的善恶无记生死轮回业,这一念佛就能解决问题吗?能解决!最主要是这一念要纯正,当此纯正、绝待的刹那生起时,自性就表现出来,一切无始以来的业力就消融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求完整,求完善,求高尚的多,但岂不知这实在是一个不完美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比较堕落的时代,求完整就更难了,故由一戒而入不失为一种方便。例如出家人二百五十条戒中,在家居士五戒八戒中,每条都做到有一定难度,甚至不见得能全部了解,如何能行持呢?如果完整的我们不了解,一条是否了解呢?如果只知道泛泛的名词,即使一条戒,我们想严格守护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很多学佛人不在乎守持,实际就是不在乎戒法。戒法是严格的应做不应做的要求,在此若对明确的戒法做不到,对不明确的就更加模糊,于是遇到事相就更加无法抉择,而在徘徊仿徨中造成所谓的轮回业相。

  所以,在佛陀的教言中,应做与不应做的制教是很严格的,这样就把我们平时徘徊、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了。因此,戒律的制订,是直接的智能给予,我们不用辨识,一念随顺即可,这样具足自性的清净、自性的安乐与真实的功德。这就是“波罗提木叉”保解脱的实质内涵,可以由此增益我们的智能,由一戒增二戒、三戒、四戒,逐渐纯正完整的道业,实现法则的周遍性。

  十三具足威仪行处。在威仪行处,应有清晰的守护。过去有四威仪之说,所谓“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皆有摄以正念之作用。

  例如卧要吉祥卧,又称狮子卧,大自在卧,可增益其色,使心不散乱,这种卧法在很多修法中是有要求的。又如坐要如钟,人若一昏沉,因心散乱而无力,就无法坐如钟了。所以,除睡眠,其实就是除去散乱。所谓财色名食睡中,昏沉是最难除的,有出家人为了坐如钟的威仪,就用很薄很尖的竹片围在腰上,身体稍微一斜,竹片就会扎人。也有修行人坐在悬崖边,面对万丈深渊,只要一昏沉,色身就没了。难道昏沉值得拿性命来对治吗?按业报来说,的确有这么严肃!

  《遗教经》中讲,中夜两小时休息是很标准的休息模式。过去很多出家人几十年如一日,12点睡觉,2点起床,其他时间都在修行或劳作,他们这样岂不是太辛苦了?不,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行,才不负债,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也更有力。

  关于行如风,实质也是要求不失念。例如南传佛教中,有四大经行,或称业处经行的方法;在汉地,般舟行法也是一种经行方法,都是为了不失念的行法。

  现在,许多人常有做事不得力、很累的感觉,实际就是心念不相续、散乱的结果。若于威仪行处,自然、如实,而不是刻板地守护,就很容易使散乱心智得到调整,我们这样时刻提醒自己、调整自己,反而不会累了。所谓具足威仪行处,“具足”就是要求,这样的要求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过高呢?其实,如果对生死、法则的修持跟得上,这的确是一个福德因缘,能使我们展现出生命的自主价值。

  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若不在意细小过患,大的过患就会慢慢发生,这是防微杜渐的修持,也是真正大福德的修持,没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会说自己不拘小节,而若道德细腻时,就显在小事上了。

  十五净身口意业。若不净,我们的生命就消耗在浊业之中了。而净的方法很多,如忏净、戒净、发菩提心净等等。若于法上修持而道德成熟时,则身心寂净,为天人爱乐,龙天守护,所做事业就有得力之处,如果没有龙天护法的守护,事业相是不能成就的。

  对于出家人,净业要求到什么程度?如身业,不能破坏有生命者,即使草木也不能无端破坏;口业,不能说不净语,即不如法的话;意业,觉察举心动念是否为正念,而意业难察,在此需要很好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的修持,才有正念生起的基础,否则一举心动念就有污染,再一延续,就是不净业相了。

  所以,正念修持的基础要求是十分高的,净意业有一定难度。但也有猛利有情,通过誓愿摄护正念,例如,藏地香根活佛发了这样一个愿:若我意念中生起一念自私自利,愿龙天护法将我碎为微尘。这样就可以直接表达生命中不能有一念非正念的业缘,就不需要其他基础了,这就是猛利誓愿带来的正念修持。

  我在学习净土时,有一些感激的体会,感到这个法太好了!真是如历代祖师所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确不可思议!但社会上很多传法有误导之讥嫌,于是当时也立了一个誓愿:若所讲违背世尊的净土教言,宁堕地狱,生生世世充塞地狱,无有出期。这是一种修持方法,它会鼓励正念,不守正念也行,那就充塞地狱去吧,生生世世不出阿鼻地狱之煎熬。因为正念好说,但若是没有意乐,没有身业、口业的推动,就很难真正清净持续下来。我们可不可以模仿学习呢?就看我们自己敢不敢了,因为因果真实不虚,若有畏惧,就不要这样做。

  十六净命。正业、正命,是八正道的守护,即不行非法业缘,例如,不去不该去的地方,依正二报中不与非法交流。在寺院里,如果能守护戒律、实践佛法,净命因缘是具足的,而在世俗中,则很难具足。曾有一个人得癌症了,打来电话说太痛苦了。我说癌症不痛苦。他说不知打了多少止痛针了,怎能不痛苦呢?其实若知道癌症的源头就好解决了,不知源头是最痛苦的,药只能遮蔽痛苦,但不能让我们知道痛苦的源头。他是做什么业的呢?开赌场,不知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想想这个果报。

  十七所有戒尽受持。有的比丘说,我只管持声闻戒,菩萨戒我不管。那是不行的,所受戒都是应该重视的,否则就可以舍戒。佛教中,有一个名词为“同戒戒羸不自毁犯”。若学了这个戒又不能行持了,称为戒羸,应舍,佛在世时,对此赞许为“顺缘舍戒”,也就是说,若不爱乐这个法则了,就应该舍,否则就应竭尽全力守持,不能说做了很多恶后再去舍戒,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真实的人,佛说这样的人能成道业。

  十八信乐甚深法。在此就开始从大乘心量上来要求了。我们可以辩法于现缘中,也就是说涉及法流、法义是可以辩论的,但很多人会否定其他教言,而否定,就不是信乐甚深法了,就容易出现舍法过。

  舍法过,有时是因为情绪,即我们自己不喜欢而生起。例如曾有一位藏传出家师与我一起走动时,见人就问叫什么名字,然后就发四皈依证。当时我就来情绪了,认为此人太攀缘!但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的,因为在他们的戒法中,对初发心有主动引发的要求。所以后来再看到这样的事,我笑笑就走了,只要是主动引发大家真正学佛,我不管;若是攀缘,那还是让人难受。这个细微处怎么分辨呢?我们不能横加评判,因为心理状态太细腻了,但我们的情绪会凭着直接感受来评判一件事情,的确往往不见得恰当,如果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对的,则会感情用事,对三乘教言之中的不共之处,就不能融通,于是在有意、无意中产生制约。

  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也是佛法与外道不共之处。外道必依有所得,而佛教教言实在是认为一切法皆不可得,此中差异是很大的。

  无所得,实际是我们的大圆满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智心境的现前运用,若能信乐甚深法,这样就能坚持培养无所得心。无对待也是无所得的,远离对错,凡圣,是非,但了了分明,知道他人在做什么,在择什么法则,此处若不分明就出问题了。

  分明了知很重要,但不是分别执着。这里的知不是染著的知,是我们既要知道这个事情,又能以无所得的心境来透视它。这样就能运用平等智、大圆满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来正确面对现前因缘,否则我们就会用不平等的心、自己的量、自己的思维模式、自我的法则来衡量事情,就会带来苦与乐,得与失,凡与圣,浊与净的对待烦恼。而对待烦恼太多了,是我们这个世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希望大家对此有透视力。

  空、无相、无愿,即三解脱门。不光于无所得法能忍,还于三解脱门不惊,这是深刻培养我们的解脱道的修持,又称“三三解脱三昧”修持,是出家人必须修习的法则。

  二十勤发精进。精进的方法是很多的,而“勤发”二字很重要,这是需要不断熏习,不断用意乐和誓愿来策励,于法深入实践的。

  就看现在汉传佛教中,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形象莫不是女菩萨,男菩萨没有了。而在隋唐时期,这些菩萨画像都是男性的。菩萨画像都是女性的,这不是故意的,但它是一个表征,表达了现在的业相,因为那个时代人的放…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