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逸心不如现在这么无度,现在人放逸的机会越来越多,随心所欲的心理越来越重,于佛法精进实践,守护爱乐的人是十分稀少的。
二十一念常在前。即正念在前,不失念之意。很多人刚说完的事情,一回头就忘了,做事没有相续性,正见没有相续性,就会经常失念,产生很多磕磕碰碰与不相应。
二十二信心坚固。经常有人说我不学佛了!这就是信念不坚固带来的,实际就是信仰危机。我们对佛法的信仰实在是应该坚固、应该十分清晰。
二十三具足惭愧。惭愧二法实在是这个时代人应该反省的东西。若无惭无愧,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伤害,对此前面的“在家二十法”中也有所讲。
二十四不贪利养。有次我到天津,有位律师很严肃地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引发原因是一个老居士,他每月只有街道上发的120块钱生活费,而这个老居士特别慈善,凡所有见到的出家人,都要拿钱去供养。但这个负荷太大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自己每天只吃3个馒头,1块酱菜,结果老人家因为营养不足而严重浮肿,又因没钱而不能治病。
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也很恶劣,这位律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组织了此次座谈会,希望讨论出家人从戒律上应该怎样面对这类事情?居士怎样供养恰当?
我第一次因利养问题被极大地震撼了,这也是一个永远的震撼。这位老居士每天就吃咸菜馒头,严重浮肿了,还要拿自己的储蓄去供养每个见到的出家人,对出家人来说,不贪是什么心理呢?过去出家人特别简单,三衣一钵,实际就是不贪利养的一个表现,世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还是席坐托钵。对出家人来说,不贪利养太重要了,这个贪不知害了多少人,如果出家人真是时时刻刻不染著利养,那就是真正好修行人!
从另一方面说,很多居士对“供养”二字的认识也有不足。供养并不见得是钱财,多念佛,尊重三宝,多诵经,为天下三宝住世多祝福,比用钱方便得多。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给自己带来负重与伤害;然后他人就来同情,结果反而让人对三宝、对信仰产生疑惑。
二十五无嫉妒。参照前面“在家二十法”中的内容。
二十六住头陀功德。这是出家众比较提倡的。头陀功德,有着粪扫衣、但三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日中一食、节量而食、过午不饮浆、住寂静处、冢间坐、露地坐、树下宿、常坐不卧等要求,这些要求称为十二抖擞,亦即十二种戒法,十二种功德,这对出家人的修行是极有意义的。
二十七住细行法中。我们都知道,人有粗重烦恼,也有细微烦恼,还有尘沙烦恼。世尊在戒相上是很细腻的,出家人的戒,包括菩萨戒,实际都是五戒具体充分的细化。
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二十九远离聚语。出家人行于寂灭,远离愦闹。
三十知报恩。在任何佛法的教导中,知恩报恩都十分重要。出家人要知佛恩、众生恩、国土恩、父母养育恩。我们每个有情之间能见面、能相认识、能交流、能生活在一起,都是应该相互感恩的。
三十一知作恩报恩。知作恩是对知恩的深入延续。世尊给予众生的教言中有三德,其中之一就是恩德,另外是智德与断德。世尊给我们的恩德是由作而显的,是由无量兆载的修持而得,所以称为作恩,此处当知!许许多多所谓学大乘法的人不知作恩,空谈、奢谈自性,结果相互冷漠、互不尊重。我们于世尊法的应作分去做,于不应作分不做,这样来细微地报佛恩,实际就是知诸佛如来对我们的修德回施,感谢佛陀的教育之恩,使出离三界苦海之恩。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二
围绕“开启心灵如意宝藏”这个题目,希望我们在学佛的历程中,或说人生的历程中,能真正了解生命,了解生命的依止,以及心地运用的法则。我们总说当下,但对当下之心念,能够清晰把握的却十分稀少,有时我们看似宽容,实是模糊,看似随缘,实是无力。
因心不可自见,无色无相,无凡无圣,无得无失,我们怎么来用心、来把握心呢?善导大师说得很明确:诸佛菩萨们以愿来标心。愿,就是自心自性之畅明,这是主动的,而众生往往被贪嗔痴慢疑业流催使着,是被动的,故所谓“开启”,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心,也即是明白自己的愿望。
但现在的学佛人,明白自己人生愿望的少,模糊的多,甚至强化自我的多。我们读诸佛菩萨所发大愿时可以看到,其每一个愿无不是为了利益世间有情,没有一个是为强化自我的。那些强化自我的修法人,总会说现在我是弱的,等着吧,等我强的那天再说,最后“我”越来越大。这样的人,其生命和感知都是被动的,等到所谓强的时候,其实可能是被业力催使得更多、迷失得更多的时候。而那些智能者,真正了解了心不可自见,无色无相,无凡无圣,无得无失,善用智能慈悲之愿,并将其清晰地标立出来,于应作即作,不应作不作,依愿而行,明明白白且主动地运用着生命,表达着誓愿力。这种作意的主动性,七地以下的菩萨都有运用,在此于断伏二法都是得力的,所谓伏烦恼伏得住,断烦恼断得清。
知,在佛教是十分重要的,不知就会对生命意识有很多误区。我们真正清楚自己的心愿吗?有人说我此时心愿与彼时心愿不一样,则肯定是不平等心出来了,故而俱生智昧了。若昧于俱生智,想靠后天智得以成就,那是自欺的。例如有人认为自己虽对此法生轻慢心,但对彼法不会,其实他在一切众生、一切佛菩萨面前都能轻慢,因为心如是故,平等智昧了,此时若认为依后天成所作智可以成就,即修个法则,成个善巧,那么他肯定不是佛教徒了。所以,从一个人现前的举止言行、心愿所表,可以很容易看出其未来,这是遮盖不住的,由此,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愿是十分重要的!
三十二于和尚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给。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若得经卷若口诵处。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爱敬想。三十七常乐阿练若。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贪著檀越善知识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养。四十三于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无所渴爱。四十五守护正法。四十六不著衣钵。四十七不畜遗余。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银珍宝钱财。离诸不善悔。五十二心无缠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断瞋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断爱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间。五十八常怜愍一切众生。五十九常乐经行。六十除却睡眠。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应修习是三昧。
三十二于和尚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和尚,有立生之意,即能立人法身慧命的法师、大德、善知识。一般来说,出家在家人的授戒师,又如一个寺院的方丈,可以称为和尚,因其可立生故,可以直接注入、给予、教诲、成就他人的法身慧命。和尚这个词十分尊贵,但与名声多大、管的寺院多少、修行多高没有关系,能立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成熟我们的道德,使我们出离三界的,这是和尚,否则不能称为和尚。
阿阇梨,称为教授师、规范师。在声闻教言中,规范师是十分重要的,出家人若是不学戒、没有规范师,其在家习气基本是改不掉的。藏传佛教中,大部分是阿阇梨教,也就是说师为先导,必须要有一个师父来做规范。云南现在还存有阿扎梨教,阿扎梨是在家的阿阇梨,这是从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传过来的,那时的密乘教言,即真言教言,比藏传佛教的历史还要早。
所谓“生恭敬忌难心”,即应知道忌讳,比如阿阇梨明明是蒙古人,但在其面前说萨靼子,就不尊重了。
三十三破除骄慢。
三十四降伏我心。我们怎么如实地降伏自己的心呢?这就需要细腻地审视观察了。比如讲法之时,就比较容易生分别心,因为一般讲法之人,要尊法,否则讲不下去,所以会比较尊重自己所表达的东西,不容他人说,或者若他人尊重所讲之法了,就喜欢,就多讲;若不尊重了,就不愿意讲,这可能也是一种增上慢,因为虽然阿阇梨教言中,也是要鼓励阿阇梨欢喜的,但若过分在意,也是教授者的我心的表现。
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养。在我们还没有解决自己的法则问题、生死问题之前,是太需要善知识了。我们汉地比较匮乏“勤心供养”这种对法、对善知识的尊重,如果重视这一点,汉地人学佛就太快了,因为汉地人慧根多,而流动性又大,如果大家在一切时处共同爱乐,则可破除慢心、降伏我心,这样就会常遇善知识,也常可得不可思议的力。而现在,很多人遇到善知识是为了强化自我,所以往往今天认为是善知识,等强化几天后就不认为是善知识了,就该反向其学习了。如果真是互为善知识,也是可以的;但在这个强化过程中,其实所生为骄慢、我心,实际已脱离了佛法。
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若得经卷若口诵处。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敬爱想。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感知、知见、推测来思维,而在佛法中,所谓想是心念的修持,称为作意修持,实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持、怎样思维。
作意修持,是很重要的三昧之因,七地以下未入不动地菩萨,作意都难免。若无清晰的、条理的、明确应作不应作的作意修持,三昧力是不能产生的,可是很多人用不相应的因就盲目地追求果去了,高谈阔论说自己即心即佛!如果说即心即佛者,即彻底地即心即事者,也就是可当下运用,我们可以号号自己的脉搏,看自己到底即的是什么?
所谓父母想,不是生养我们色身的父母,而是生养法身慧命的父母。所谓大师想,即作世尊想,而不是说某个人,虽然某个人可表达一个施教,但其内涵必然都是世尊所传之法则。若认为这里的大师是某个人,我们心目中就会有一个自己建造的国土,自己建立的法则,结果创造了一个佞逆唯识的东西,这个唯,可能是唯妄而不是唯真了。
师,是为了除我、…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