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逸心不如現在這麼無度,現在人放逸的機會越來越多,隨心所欲的心理越來越重,于佛法精進實踐,守護愛樂的人是十分稀少的。
二十一念常在前。即正念在前,不失念之意。很多人剛說完的事情,一回頭就忘了,做事沒有相續性,正見沒有相續性,就會經常失念,産生很多磕磕碰碰與不相應。
二十二信心堅固。經常有人說我不學佛了!這就是信念不堅固帶來的,實際就是信仰危機。我們對佛法的信仰實在是應該堅固、應該十分清晰。
二十叁具足慚愧。慚愧二法實在是這個時代人應該反省的東西。若無慚無愧,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傷害,對此前面的“在家二十法”中也有所講。
二十四不貪利養。有次我到天津,有位律師很嚴肅地組織了一個座談會,引發原因是一個老居士,他每月只有街道上發的120塊錢生活費,而這個老居士特別慈善,凡所有見到的出家人,都要拿錢去供養。但這個負荷太大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自己每天只吃3個饅頭,1塊醬菜,結果老人家因爲營養不足而嚴重浮腫,又因沒錢而不能治病。
這件事情影響很大,也很惡劣,這位律師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組織了此次座談會,希望討論出家人從戒律上應該怎樣面對這類事情?居士怎樣供養恰當?
我第一次因利養問題被極大地震撼了,這也是一個永遠的震撼。這位老居士每天就吃鹹菜饅頭,嚴重浮腫了,還要拿自己的儲蓄去供養每個見到的出家人,對出家人來說,不貪是什麼心理呢?過去出家人特別簡單,叁衣一缽,實際就是不貪利養的一個表現,世尊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還是席坐托缽。對出家人來說,不貪利養太重要了,這個貪不知害了多少人,如果出家人真是時時刻刻不染著利養,那就是真正好修行人!
從另一方面說,很多居士對“供養”二字的認識也有不足。供養並不見得是錢財,多念佛,尊重叁寶,多誦經,爲天下叁寶住世多祝福,比用錢方便得多。如果沒有這個認識,給自己帶來負重與傷害;然後他人就來同情,結果反而讓人對叁寶、對信仰産生疑惑。
二十五無嫉妒。參照前面“在家二十法”中的內容。
二十六住頭陀功德。這是出家衆比較提倡的。頭陀功德,有著糞掃衣、但叁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日中一食、節量而食、過午不飲漿、住寂靜處、冢間坐、露地坐、樹下宿、常坐不臥等要求,這些要求稱爲十二抖擻,亦即十二種戒法,十二種功德,這對出家人的修行是極有意義的。
二十七住細行法中。我們都知道,人有粗重煩惱,也有細微煩惱,還有塵沙煩惱。世尊在戒相上是很細膩的,出家人的戒,包括菩薩戒,實際都是五戒具體充分的細化。
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出家人行于寂滅,遠離愦鬧。
叁十知報恩。在任何佛法的教導中,知恩報恩都十分重要。出家人要知佛恩、衆生恩、國土恩、父母養育恩。我們每個有情之間能見面、能相認識、能交流、能生活在一起,都是應該相互感恩的。
叁十一知作恩報恩。知作恩是對知恩的深入延續。世尊給予衆生的教言中有叁德,其中之一就是恩德,另外是智德與斷德。世尊給我們的恩德是由作而顯的,是由無量兆載的修持而得,所以稱爲作恩,此處當知!許許多多所謂學大乘法的人不知作恩,空談、奢談自性,結果相互冷漠、互不尊重。我們于世尊法的應作分去做,于不應作分不做,這樣來細微地報佛恩,實際就是知諸佛如來對我們的修德回施,感謝佛陀的教育之恩,使出離叁界苦海之恩。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二
圍繞“開啓心靈如意寶藏”這個題目,希望我們在學佛的曆程中,或說人生的曆程中,能真正了解生命,了解生命的依止,以及心地運用的法則。我們總說當下,但對當下之心念,能夠清晰把握的卻十分稀少,有時我們看似寬容,實是模糊,看似隨緣,實是無力。
因心不可自見,無色無相,無凡無聖,無得無失,我們怎麼來用心、來把握心呢?善導大師說得很明確:諸佛菩薩們以願來標心。願,就是自心自性之暢明,這是主動的,而衆生往往被貪嗔癡慢疑業流催使著,是被動的,故所謂“開啓”,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主動地運用自心,也即是明白自己的願望。
但現在的學佛人,明白自己人生願望的少,模糊的多,甚至強化自我的多。我們讀諸佛菩薩所發大願時可以看到,其每一個願無不是爲了利益世間有情,沒有一個是爲強化自我的。那些強化自我的修法人,總會說現在我是弱的,等著吧,等我強的那天再說,最後“我”越來越大。這樣的人,其生命和感知都是被動的,等到所謂強的時候,其實可能是被業力催使得更多、迷失得更多的時候。而那些智能者,真正了解了心不可自見,無色無相,無凡無聖,無得無失,善用智能慈悲之願,並將其清晰地標立出來,于應作即作,不應作不作,依願而行,明明白白且主動地運用著生命,表達著誓願力。這種作意的主動性,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有運用,在此于斷伏二法都是得力的,所謂伏煩惱伏得住,斷煩惱斷得清。
知,在佛教是十分重要的,不知就會對生命意識有很多誤區。我們真正清楚自己的心願嗎?有人說我此時心願與彼時心願不一樣,則肯定是不平等心出來了,故而俱生智昧了。若昧于俱生智,想靠後天智得以成就,那是自欺的。例如有人認爲自己雖對此法生輕慢心,但對彼法不會,其實他在一切衆生、一切佛菩薩面前都能輕慢,因爲心如是故,平等智昧了,此時若認爲依後天成所作智可以成就,即修個法則,成個善巧,那麼他肯定不是佛教徒了。所以,從一個人現前的舉止言行、心願所表,可以很容易看出其未來,這是遮蓋不住的,由此,我們了解自己的心願是十分重要的!
叁十二于和尚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難心。叁十叁破除憍慢。叁十四降伏我心。叁十五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給。叁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叁十七常樂阿練若。叁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叁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養。四十叁于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無所渴愛。四十五守護正法。四十六不著衣缽。四十七不畜遺余。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五十二心無纏垢。五十叁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斷瞋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斷愛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間。五十八常憐愍一切衆生。五十九常樂經行。六十除卻睡眠。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習是叁昧。
叁十二于和尚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難心。和尚,有立生之意,即能立人法身慧命的法師、大德、善知識。一般來說,出家在家人的授戒師,又如一個寺院的方丈,可以稱爲和尚,因其可立生故,可以直接注入、給予、教誨、成就他人的法身慧命。和尚這個詞十分尊貴,但與名聲多大、管的寺院多少、修行多高沒有關系,能立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成熟我們的道德,使我們出離叁界的,這是和尚,否則不能稱爲和尚。
阿阇梨,稱爲教授師、規範師。在聲聞教言中,規範師是十分重要的,出家人若是不學戒、沒有規範師,其在家習氣基本是改不掉的。藏傳佛教中,大部分是阿阇梨教,也就是說師爲先導,必須要有一個師父來做規範。雲南現在還存有阿紮梨教,阿紮梨是在家的阿阇梨,這是從緬甸、斯裏蘭卡、泰國傳過來的,那時的密乘教言,即真言教言,比藏傳佛教的曆史還要早。
所謂“生恭敬忌難心”,即應知道忌諱,比如阿阇梨明明是蒙古人,但在其面前說薩靼子,就不尊重了。
叁十叁破除驕慢。
叁十四降伏我心。我們怎麼如實地降伏自己的心呢?這就需要細膩地審視觀察了。比如講法之時,就比較容易生分別心,因爲一般講法之人,要尊法,否則講不下去,所以會比較尊重自己所表達的東西,不容他人說,或者若他人尊重所講之法了,就喜歡,就多講;若不尊重了,就不願意講,這可能也是一種增上慢,因爲雖然阿阇梨教言中,也是要鼓勵阿阇梨歡喜的,但若過分在意,也是教授者的我心的表現。
叁十五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養。在我們還沒有解決自己的法則問題、生死問題之前,是太需要善知識了。我們漢地比較匮乏“勤心供養”這種對法、對善知識的尊重,如果重視這一點,漢地人學佛就太快了,因爲漢地人慧根多,而流動性又大,如果大家在一切時處共同愛樂,則可破除慢心、降伏我心,這樣就會常遇善知識,也常可得不可思議的力。而現在,很多人遇到善知識是爲了強化自我,所以往往今天認爲是善知識,等強化幾天後就不認爲是善知識了,就該反向其學習了。如果真是互爲善知識,也是可以的;但在這個強化過程中,其實所生爲驕慢、我心,實際已脫離了佛法。
叁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敬愛想。我們往往根據自己的情緒、感知、知見、推測來思維,而在佛法中,所謂想是心念的修持,稱爲作意修持,實際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把持、怎樣思維。
作意修持,是很重要的叁昧之因,七地以下未入不動地菩薩,作意都難免。若無清晰的、條理的、明確應作不應作的作意修持,叁昧力是不能産生的,可是很多人用不相應的因就盲目地追求果去了,高談闊論說自己即心即佛!如果說即心即佛者,即徹底地即心即事者,也就是可當下運用,我們可以號號自己的脈搏,看自己到底即的是什麼?
所謂父母想,不是生養我們色身的父母,而是生養法身慧命的父母。所謂大師想,即作世尊想,而不是說某個人,雖然某個人可表達一個施教,但其內涵必然都是世尊所傳之法則。若認爲這裏的大師是某個人,我們心目中就會有一個自己建造的國土,自己建立的法則,結果創造了一個佞逆唯識的東西,這個唯,可能是唯妄而不是唯真了。
師,是爲了除我、…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