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降伏我心的一種善巧,爲什麼能除我呢?因恭敬故,所謂有師有尊。沒有恭敬、驕慢之人,會以縱容我心爲舒服,而難伏我心。故在佛法的四修法,即恭敬修、常時修、無間修、無雜修中,恭敬修是第一修。在漢地學佛,佞逆思維增上,總認爲自己搞一套才是最厲害的,很多人的破壞性都是在此乖逆心中生出來的,這是末法時代的一大特征,這種心的培養,與佛法整個是相違的。我們心中都有善有惡,有逆有順,但若有恭敬,這些就都能消融了;反之,若無恭敬,則必然産生逆。
恭敬,不是恭敬他人,而是自性輝煌、純淨、主動一面所表達的法則,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慶慰、寬松、無我、喜悅、明亮!所謂天地無私心自寬,恭敬時必然就是無私的一種表現。所以,恭敬修是佛法修證中的第一修。若是乖戾、違逆、縱容自己的情緒、強化自我,培養自大,佛法的調柔與無私沒有了,那就太痛苦了。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貪嗔癡慢疑邪見各有所表,如果我們對其不知,就是流轉無窮;如果對其雖知而不去克服,則煩惱可斷,但根除不掉,或說煩惱伏住了,但習氣不動,也是不行的。故說除煩惱、改習氣,這對每個學佛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謂大慚愧敬愛想,敬愛想是某一時的嗎?是見到某個人,某個法則才如此想的嗎?如果這樣,那這就不是修行了,只能說是業習。我們應時刻運用,例如拿起任何一本經書,真正生起大師想、父母想、善知識想,那我們當下就受到利益。如果說等待某個因緣才如此想,就不是培養佛法,而是培養分別心了,許多人參訪的善知識越多,慢心就越重,總想著有更好的善知識,豈不知自己心中生起不平等的時候,善知識已經遠離了,我們越是這樣,離佛法就越遠,道場就越被汙染。
心、業、緣不斷地在成熟。我們每一時刻,都可以看看自己的心是如何躁動的?業相,或說依正二報是如何延續的?我們對業緣是取是舍?因爲我們的心就是法,而法就是現前的業緣,誰來成熟它呢?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這就是學佛中特別重要的當機問題了。學佛,的的確確是爲了可以主動把握、主動透視、主動運用自己的心、業、緣,不論是悲是智是方便,還是愚癡顛倒或其他業習,我們最起碼要主動地了解它,了解之時,就是如意的知見,否則就會在此産生被動。當我們于心法沒有學到的時候,外相表達得再好都沒有意義,而心法就在現在,過去無法表達,未來也無法得到,對于這個現在我們真正知道嗎?我們有幾分主動?幾分自在力?幾分智能力?幾分慈悲力?幾分恭敬力?我們自己可以看一看。
所以,“敬愛”是本心,“想”就是一種訓練,即爲作意。作意十分重要,除非于不動地究竟安住了,可以不用作意,而我們現在,都要用作意,若于此因地不在意,沒有作意的習慣,沒有願望,就會落入無記業中,把無記當成所謂的淨相,就會越來越無力,事業相上就沒有基礎。
作意,有應作不應作。佛不教我們,我們不知道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比如恭敬想,尊重想,父母想,大師想,這都是應作的;違逆想,輕慢想,诋毀想,疑慮想,這都是不應作的。
一次到北京,有個居士說:“我總是對周邊人有疑慮,即使對師父也有疑慮,我想製止自己不要懷疑。”其實,疑慮,是一種業相、業習,我們先不要把它當真,但要知道它,這時就要在作意上注意了。如何主動作意呢?當我們知道疑只是自己的一個業習罷了,只是自心現前的動念罷了,它沒有實質,這就是淨作意。淨作意是善良的、應作的,會帶來善法,遠離疑慮。如果把疑慮當成真有實質,比如懷疑這個人真是這樣那樣,則是作不淨意了,即不應思維。如果說我懷疑某個人,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心念動了,心念動了就會産生心業,心業不斷的創造就産生習慣,習慣就産生力,即懷疑的力量,于是就産生果,我們稱爲業習、業緣,或業力。這個果若已成熟,我們反而製止不住了,因此我們應知道其緣起。現在有些學佛人多是學一套理論、一套說法,比較重視以後我能怎麼樣怎麼樣,他能怎麼樣怎麼樣,而善于觀察自己舉心動念的,主動作意于應作意的人不多了。
叁十七常樂阿練若。即阿蘭若,即爲不爲世俗所沖擊的寂靜處,在家居士若想證得叁昧,常樂阿蘭若也是非常重要的,即遠離自他二種,包括依正二報的愦鬧。
叁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有人說,我們要修平等心,城市與阿蘭若有什麼差別呢?不要如是說,而要如是證。現在人,說善惡都一樣,是非都一樣,煩惱即菩提,這樣說的人多,但要這樣證實它、實踐它,才有意義,否則就成口頭禅了,即不能如實知自心。
叁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檀越家,即施主,布施者家,現在中國人多說是居士家。其實很多檀越不一定是居士,比如過去佛陀在世時,有將軍要打仗去了,臨行前怕自己以後沒有布施之機了,于是要先布施僧衆和世尊;又如有人年老了,說自己有東田園、西田園,子孫所用無有及,于是就作檀越,將其布施出去。現在,我們拿10塊錢給寺院,這也算檀越。出家人去檀越家要兩個人以上,且不應貪著這個因緣。
出家人爲什麼于善知識家也不應久住呢?過去人依法受教,受教後就于法實踐,而不是貪著或徘徊于所謂對善知識的安住、親近中,這才是比較主動的修法。現在很多人問問題,基本上都是中毒性的,即賴藥性的,遇事馬上就問,而不依正見思考、依法則思考,這樣缺乏主動,于法無力,多會遇事産生阻礙。
四十不惜生命。現在出家在家衆中,愛惜自己生命、貪愛自己色身的人還是十分普遍的,因爲對色身的無常觀、不淨觀、無我觀等最基礎的觀察少了,所以修行力也弱了,多忙于事相,而不知生命之無常、無我、不淨,若是知道了,于法于事是不會珍惜自己這個色身的。
四十一心常念死。印光大師說,念佛人應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所謂死字當頭。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心是什麼當頭?若當下死,我們何以作爲?我們的心智何以延續?
四十二不存利養。出家人沒有隔夜糧,不准蓄食。因爲人一有利養,就會有未來的打算,對未來的期盼,如果負擔那麼重,怎麼能得叁昧呢?
四十叁于諸物心中不染著。很多東西,染或不染,需要自我洞察力。例如,爲守護道場,愛護叁寶物,這和染著沒有關系;但若是因自己的貪愛,那就會産生負重。
四十四無所渴愛。這裏寫得越來越細了,就象一面大大的、幹淨的鏡子一樣,實際都是在讓我們如理作意。有的人愛財,有的人愛色,有的人愛名,有的人愛利,無所渴愛的人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審視這個事情,實際就是實踐一種心智,當我們對一個東西特別渴愛的時候,就可以念念如理作意——無所渴愛,這就直接給我們一個應思維、不應思維的教導。
四十五守護正法。我們對佛陀教言的守護、對道場的守護、對叁寶的尊重,都是在守護正法。正法,的確能令現前有情消除疑慮,去除煩惱,生起悲智,除人疑惑與業習,令熱惱消除,這是正法的實質內涵,並沒有哪個法大、哪個法小,實質都是爲了消除我們現前的煩惱業習。
四十六不著衣缽。按戒律要求,出家人的缽用鐵缽、瓦缽,而銅缽、木缽、磁缽、珍寶做的缽都是不允許的。因爲貪著衣、缽,也會損傷我們的心智。有一次,一些居士因爲出家人做僧衣而生大煩惱,因爲出家人刻意要某種布料、某種顔色、某種規格,居士們反複折騰,結果很苦,很煩惱,出家人應該隨緣、隨布施而得,而不能刻意要求。
四十七不畜遺余。用不著的東西就不要蓄積,遺余東西多,多是因貪心故。
蓄積是有意識的儲蓄,與布施供養不一樣。例如出家道場有時有供養,過去都稱爲“求願供養”,求福求慧求法求避開災難,對此寺院是應給予機會的,可以把他人的布施,不管多少財産,回向于叁寶,回向于有情,這樣是有意義的,和遺余沒有關系。
以前我走過很多地方,堅決不接受供養,如最早到東北、天津、九江等不接受供養的地方,現在即使當地居士很熱心地說再回去,但因緣就總是成熟不了了。爲什麼?因爲他人的求願,正常的與叁寶結緣、與佛法結緣的機會,由于不接受供養這個因緣斷了。這是以前的一個誤區,總認爲供養太多了不好辦,也帶不動,實際是産生了法則的混淆。因此,有時出家人因爲自私,或方法運用不恰當、混淆了,也會錯人因緣。
四十八但欲乞食。乞食,是對出家人知衣食、知恩德、知慚愧、無蓄積的一個要求,托缽,是乞食的一種方式,可令人心中無有染著,知衣食之來源,消人之驕慢。我們漢地僧人采用內托,因此真正能學到托缽這種最樸實的僧法的機遇不是太多了。
四十九次第乞食物。這對僧人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要求。次第食,即不擇人家,不能說我托缽去有錢的人家,去親戚家,或去熟悉的人家,那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去除分別心的法則。
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細微的法則對我們十分重要。常知慚愧,于自己所作不如法處常生慚,于對他行法不相應處常生愧,知慚知愧是人類增上善良的主動力量。過去很多出家人,稍有刹那于法則不相應,都會生起慚愧。常生慚愧的人,做事的主動力量就比較強,對自對他就會有責任。而沒有責任感、不知慚愧的人多主動性差,做事沒有力量,往往事情不逼到現前絕對不會做,結果常被業緣逼迫,多受痛苦。
在佛教中,心常有悔是很大的一個住世因緣。世尊成道講法時,前十二年是沒有廣戒的,只有略戒,即四句話——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漸次出現了凡夫僧,凡夫多有過失,所以佛依所犯過失而製戒,佛不無緣製戒,否則外道就會說:看這個瞿昙,沒事就限製自己的弟子,扼殺弟子的天性。這就不是圓滿究竟的法則了。所以,如迦留馱夷尊者、六群比丘這些大權再來菩薩,大權示現聲聞相,多通過犯過失來令佛製戒,令佛法住世,若沒有戒律,佛取滅,法也就滅了,佛法就延續不到現在,末世有情就無法可依從。所以說,佛遺教于世,遺戒法于世,令佛法久住世間。
僧中知犯知忏,能令戒法清淨住世,能令有情得見佛法實質內容。忏犯,是戒法中的一個大課題。經常犯過失,經常忏悔,所謂犯忏,並不是縱容自己的過失,而是在業習處了了分明,與生命有機結合,所謂有機,就是說我們在生命中的時時刻刻都要運用這個法則,而不是認爲等我學好之後再運用,那就與佛法脫鈎了。
五十一不蓄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出家人如果爲自己蓄金銀財寶,則一定會負累其道德和因緣,甚至可能命難將近。金銀財寶對在家人來說是福德之力,爲在家人所喜,但這不是出世教言,對出家人來說不相應。所謂不善悔,是指有人的忏悔是不清淨的、不安樂性的,因爲有不善的心願,就形成不淨的總相了。
五十二心無纏垢。這非常重要!在我們漢地,這個思惑比較重的國土,許多人共住一段時間後,互相雖有意見,但卻不提出來,不去解決它,結果相互欺壓負重,給對方帶來壓力和逼迫,這就是纏。所謂垢,就是不洗滌纏縛,令纏縛知見不斷沈澱,造成許多內耗或惡性事件。若是業相上有了阻礙,一定要從內耗中走出來,因爲全世界都在內耗著,耗成貪我、嗔我、慢我、過失我,貪他、慢他、過失他,人我都在此沈澱。這種相互纏縛、製約,把無自性的塵垢當成是“我的”,把 “他人在說我的過失”當真,用無自性的東西消耗自己的法身慧命,實在是太可惜,也太苦了。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