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降伏我心的一种善巧,为什么能除我呢?因恭敬故,所谓有师有尊。没有恭敬、骄慢之人,会以纵容我心为舒服,而难伏我心。故在佛法的四修法,即恭敬修、常时修、无间修、无杂修中,恭敬修是第一修。在汉地学佛,佞逆思维增上,总认为自己搞一套才是最厉害的,很多人的破坏性都是在此乖逆心中生出来的,这是末法时代的一大特征,这种心的培养,与佛法整个是相违的。我们心中都有善有恶,有逆有顺,但若有恭敬,这些就都能消融了;反之,若无恭敬,则必然产生逆。
恭敬,不是恭敬他人,而是自性辉煌、纯净、主动一面所表达的法则,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庆慰、宽松、无我、喜悦、明亮!所谓天地无私心自宽,恭敬时必然就是无私的一种表现。所以,恭敬修是佛法修证中的第一修。若是乖戾、违逆、纵容自己的情绪、强化自我,培养自大,佛法的调柔与无私没有了,那就太痛苦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贪嗔痴慢疑邪见各有所表,如果我们对其不知,就是流转无穷;如果对其虽知而不去克服,则烦恼可断,但根除不掉,或说烦恼伏住了,但习气不动,也是不行的。故说除烦恼、改习气,这对每个学佛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大惭愧敬爱想,敬爱想是某一时的吗?是见到某个人,某个法则才如此想的吗?如果这样,那这就不是修行了,只能说是业习。我们应时刻运用,例如拿起任何一本经书,真正生起大师想、父母想、善知识想,那我们当下就受到利益。如果说等待某个因缘才如此想,就不是培养佛法,而是培养分别心了,许多人参访的善知识越多,慢心就越重,总想着有更好的善知识,岂不知自己心中生起不平等的时候,善知识已经远离了,我们越是这样,离佛法就越远,道场就越被污染。
心、业、缘不断地在成熟。我们每一时刻,都可以看看自己的心是如何躁动的?业相,或说依正二报是如何延续的?我们对业缘是取是舍?因为我们的心就是法,而法就是现前的业缘,谁来成熟它呢?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这就是学佛中特别重要的当机问题了。学佛,的的确确是为了可以主动把握、主动透视、主动运用自己的心、业、缘,不论是悲是智是方便,还是愚痴颠倒或其他业习,我们最起码要主动地了解它,了解之时,就是如意的知见,否则就会在此产生被动。当我们于心法没有学到的时候,外相表达得再好都没有意义,而心法就在现在,过去无法表达,未来也无法得到,对于这个现在我们真正知道吗?我们有几分主动?几分自在力?几分智能力?几分慈悲力?几分恭敬力?我们自己可以看一看。
所以,“敬爱”是本心,“想”就是一种训练,即为作意。作意十分重要,除非于不动地究竟安住了,可以不用作意,而我们现在,都要用作意,若于此因地不在意,没有作意的习惯,没有愿望,就会落入无记业中,把无记当成所谓的净相,就会越来越无力,事业相上就没有基础。
作意,有应作不应作。佛不教我们,我们不知道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比如恭敬想,尊重想,父母想,大师想,这都是应作的;违逆想,轻慢想,诋毁想,疑虑想,这都是不应作的。
一次到北京,有个居士说:“我总是对周边人有疑虑,即使对师父也有疑虑,我想制止自己不要怀疑。”其实,疑虑,是一种业相、业习,我们先不要把它当真,但要知道它,这时就要在作意上注意了。如何主动作意呢?当我们知道疑只是自己的一个业习罢了,只是自心现前的动念罢了,它没有实质,这就是净作意。净作意是善良的、应作的,会带来善法,远离疑虑。如果把疑虑当成真有实质,比如怀疑这个人真是这样那样,则是作不净意了,即不应思维。如果说我怀疑某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念动了,心念动了就会产生心业,心业不断的创造就产生习惯,习惯就产生力,即怀疑的力量,于是就产生果,我们称为业习、业缘,或业力。这个果若已成熟,我们反而制止不住了,因此我们应知道其缘起。现在有些学佛人多是学一套理论、一套说法,比较重视以后我能怎么样怎么样,他能怎么样怎么样,而善于观察自己举心动念的,主动作意于应作意的人不多了。
三十七常乐阿练若。即阿兰若,即为不为世俗所冲击的寂静处,在家居士若想证得三昧,常乐阿兰若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远离自他二种,包括依正二报的愦闹。
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有人说,我们要修平等心,城市与阿兰若有什么差别呢?不要如是说,而要如是证。现在人,说善恶都一样,是非都一样,烦恼即菩提,这样说的人多,但要这样证实它、实践它,才有意义,否则就成口头禅了,即不能如实知自心。
三十九不贪著檀越善知识家。檀越家,即施主,布施者家,现在中国人多说是居士家。其实很多檀越不一定是居士,比如过去佛陀在世时,有将军要打仗去了,临行前怕自己以后没有布施之机了,于是要先布施僧众和世尊;又如有人年老了,说自己有东田园、西田园,子孙所用无有及,于是就作檀越,将其布施出去。现在,我们拿10块钱给寺院,这也算檀越。出家人去檀越家要两个人以上,且不应贪着这个因缘。
出家人为什么于善知识家也不应久住呢?过去人依法受教,受教后就于法实践,而不是贪着或徘徊于所谓对善知识的安住、亲近中,这才是比较主动的修法。现在很多人问问题,基本上都是中毒性的,即赖药性的,遇事马上就问,而不依正见思考、依法则思考,这样缺乏主动,于法无力,多会遇事产生阻碍。
四十不惜生命。现在出家在家众中,爱惜自己生命、贪爱自己色身的人还是十分普遍的,因为对色身的无常观、不净观、无我观等最基础的观察少了,所以修行力也弱了,多忙于事相,而不知生命之无常、无我、不净,若是知道了,于法于事是不会珍惜自己这个色身的。
四十一心常念死。印光大师说,念佛人应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所谓死字当头。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心是什么当头?若当下死,我们何以作为?我们的心智何以延续?
四十二不存利养。出家人没有隔夜粮,不准蓄食。因为人一有利养,就会有未来的打算,对未来的期盼,如果负担那么重,怎么能得三昧呢?
四十三于诸物心中不染著。很多东西,染或不染,需要自我洞察力。例如,为守护道场,爱护三宝物,这和染著没有关系;但若是因自己的贪爱,那就会产生负重。
四十四无所渴爱。这里写得越来越细了,就象一面大大的、干净的镜子一样,实际都是在让我们如理作意。有的人爱财,有的人爱色,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利,无所渴爱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审视这个事情,实际就是实践一种心智,当我们对一个东西特别渴爱的时候,就可以念念如理作意——无所渴爱,这就直接给我们一个应思维、不应思维的教导。
四十五守护正法。我们对佛陀教言的守护、对道场的守护、对三宝的尊重,都是在守护正法。正法,的确能令现前有情消除疑虑,去除烦恼,生起悲智,除人疑惑与业习,令热恼消除,这是正法的实质内涵,并没有哪个法大、哪个法小,实质都是为了消除我们现前的烦恼业习。
四十六不著衣钵。按戒律要求,出家人的钵用铁钵、瓦钵,而铜钵、木钵、磁钵、珍宝做的钵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贪着衣、钵,也会损伤我们的心智。有一次,一些居士因为出家人做僧衣而生大烦恼,因为出家人刻意要某种布料、某种颜色、某种规格,居士们反复折腾,结果很苦,很烦恼,出家人应该随缘、随布施而得,而不能刻意要求。
四十七不畜遗余。用不着的东西就不要蓄积,遗余东西多,多是因贪心故。
蓄积是有意识的储蓄,与布施供养不一样。例如出家道场有时有供养,过去都称为“求愿供养”,求福求慧求法求避开灾难,对此寺院是应给予机会的,可以把他人的布施,不管多少财产,回向于三宝,回向于有情,这样是有意义的,和遗余没有关系。
以前我走过很多地方,坚决不接受供养,如最早到东北、天津、九江等不接受供养的地方,现在即使当地居士很热心地说再回去,但因缘就总是成熟不了了。为什么?因为他人的求愿,正常的与三宝结缘、与佛法结缘的机会,由于不接受供养这个因缘断了。这是以前的一个误区,总认为供养太多了不好办,也带不动,实际是产生了法则的混淆。因此,有时出家人因为自私,或方法运用不恰当、混淆了,也会错人因缘。
四十八但欲乞食。乞食,是对出家人知衣食、知恩德、知惭愧、无蓄积的一个要求,托钵,是乞食的一种方式,可令人心中无有染著,知衣食之来源,消人之骄慢。我们汉地僧人采用内托,因此真正能学到托钵这种最朴实的僧法的机遇不是太多了。
四十九次第乞食物。这对僧人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要求。次第食,即不择人家,不能说我托钵去有钱的人家,去亲戚家,或去熟悉的人家,那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去除分别心的法则。
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细微的法则对我们十分重要。常知惭愧,于自己所作不如法处常生惭,于对他行法不相应处常生愧,知惭知愧是人类增上善良的主动力量。过去很多出家人,稍有刹那于法则不相应,都会生起惭愧。常生惭愧的人,做事的主动力量就比较强,对自对他就会有责任。而没有责任感、不知惭愧的人多主动性差,做事没有力量,往往事情不逼到现前绝对不会做,结果常被业缘逼迫,多受痛苦。
在佛教中,心常有悔是很大的一个住世因缘。世尊成道讲法时,前十二年是没有广戒的,只有略戒,即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渐次出现了凡夫僧,凡夫多有过失,所以佛依所犯过失而制戒,佛不无缘制戒,否则外道就会说:看这个瞿昙,没事就限制自己的弟子,扼杀弟子的天性。这就不是圆满究竟的法则了。所以,如迦留驮夷尊者、六群比丘这些大权再来菩萨,大权示现声闻相,多通过犯过失来令佛制戒,令佛法住世,若没有戒律,佛取灭,法也就灭了,佛法就延续不到现在,末世有情就无法可依从。所以说,佛遗教于世,遗戒法于世,令佛法久住世间。
僧中知犯知忏,能令戒法清净住世,能令有情得见佛法实质内容。忏犯,是戒法中的一个大课题。经常犯过失,经常忏悔,所谓犯忏,并不是纵容自己的过失,而是在业习处了了分明,与生命有机结合,所谓有机,就是说我们在生命中的时时刻刻都要运用这个法则,而不是认为等我学好之后再运用,那就与佛法脱钩了。
五十一不蓄金银珍宝钱财。离诸不善悔。出家人如果为自己蓄金银财宝,则一定会负累其道德和因缘,甚至可能命难将近。金银财宝对在家人来说是福德之力,为在家人所喜,但这不是出世教言,对出家人来说不相应。所谓不善悔,是指有人的忏悔是不清净的、不安乐性的,因为有不善的心愿,就形成不净的总相了。
五十二心无缠垢。这非常重要!在我们汉地,这个思惑比较重的国土,许多人共住一段时间后,互相虽有意见,但却不提出来,不去解决它,结果相互欺压负重,给对方带来压力和逼迫,这就是缠。所谓垢,就是不洗涤缠缚,令缠缚知见不断沉淀,造成许多内耗或恶性事件。若是业相上有了阻碍,一定要从内耗中走出来,因为全世界都在内耗着,耗成贪我、嗔我、慢我、过失我,贪他、慢他、过失他,人我都在此沉淀。这种相互缠缚、制约,把无自性的尘垢当成是“我的”,把 “他人在说我的过失”当真,用无自性的东西消耗自己的法身慧命,实在是太可惜,也太苦了。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