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生命,不相信社會的延續,全部都混亂了。
十叁心樂住寺廟。這些法則都是我們心靈成就或不成就的鏡子。
十四具足慚愧。于自所行不足而生慚,于他所行不足而生愧,慚愧二法,是知廉知恥教,爲人中所具。不知慚愧,人多肆無忌憚,做事沒有依護;而知慚知愧、愛樂于善法的人,多受尊重。
十五于淨戒比丘起恭敬心。佛在《圓覺經》中講“不愛持戒,不嗔犯戒” ,那麼在此爲什麼不說于一切比丘起恭敬心呢?因爲不論人犯戒、持戒,我們對其都一樣,這樣心地是清淨的,但于叁昧增上法中不得力。
所謂增上法中,就是取舍法中。就如成年人,吃點有害的東西沒有問題,但對生命還很弱小的嬰孩來說,稍微一點毒素就會要其命。所以,我們在叁昧力的成熟過程中,需要純白之法、清淨守護,象母親保護腹中之子一樣,尊重它,愛護它,令其健康成長,而不能用冷熱、毒嗔等害它,這樣就是心性養育之行。
許多出家師父一開始不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恩?二百五十條戒學過後,從毛孔出來一身汗,因爲犯的太多了,害怕了!而阿彌陀佛允許我們這樣的人成佛,于是此時就知道佛給我們什麼恩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凡聖同修、叁根普被、利頓全收,乃至一生造惡犯戒之有情,臨舍報之時,稱念阿彌陀佛,亦得往生彼國,成就無上菩提。這是大恩大德啊!若不然,我們戒律不清淨,守護不成就,不斷見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因果即是這樣!
學了戒,就會知道靠自己持戒、禅定,斷見思二惑,出離生死,是太難太難了,這不是感歎出來的,而是審觀、對比出來的。阿彌陀佛給我們欲使一切有情成佛之大願、大恩、大德!對于持戒清淨的人,成佛,現下利益;對于現在持戒不清淨的人,念佛一樣可以消除無始以來的沈淪之業,可橫斷,也可漸出,只看我們自己的選擇了。
十六不悭吝法。這實在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有時我們會找很多理由把自己的好東西覆藏起來。例如,對一個好法則,不想輕易講于人,我們有時會認爲自己不是貪,也不是吝,而說是對方機遇沒有成熟,但實際在細微動念中,往往是有吝法之遮蔽心的。
十七于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于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所謂“生”,是十分有意義的一種心理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修行法則。唯識觀中舉例說一條河流之水,修羅拿起來是兵器,天人看是琉璃甘露,對惡鬼是火焰,對人類可飲用洗滌,而對魚類就是住宅區,故說萬法唯識所現,此“識”就是我們所動用的那個量、那個狀態或感知,其本無自性,唯自心之所擇取。所以在此,作大師想,作法身父母想,也是我們的唯識所現,在無自性法則中,我們作父母大師想,就會得到父母大師的加持。
所謂大師者,佛世尊也。在果地教中,“視師如佛”是必須持教的,持者會受大加持;如果以疑慮心、誹謗心、嗔恨心、虧欠心思維師父,也是大加持,但加持的是顛倒、妄想、罪惡。從這兒下手,我們就可在唯識法中深入修持,但實無一法可得故,一切假相莫不是無有自性,我們的色身假相、音聲假相、周圍假相,皆是無自性所現,故此見于法身佛。
世尊講“諸相無相,即見如來。”此如來就是法身如來,我們在此處作唯識觀,就會受到清淨平等加持、大圓滿智加持、法界體性智加持,對此加持,我們可直接取用以啓迪心靈,此處沒有陷阱,不用害怕。
十九于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供養。這些細微的法則可以照出我們平時的粗糙。盛唐期間,法宴不斷,說法者皆應升高大威嚴的獅子座,上有種種供養。何以故?羅列種種樂具令善知識說法者愛樂,心生歡喜,入于悉地。
作一個求法者,若能真正令善知識心開,使其拿出看家本領,我們就很容易入悉地得叁昧,得以成就。就如一個貧瘠之人,遇到閻浮提最富有的人,于是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奉出,令其歡喜,于是此最富有之人把其財富分給此貧瘠者一份,迅速令其也成爲一個很富有的人。所以,一些智者聖者是極有善巧之財富的,我們的一些樂具、敬心供養看似討其喜歡,實則可受廣大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的。
二十知恩報恩。不知恩何以談報恩?所以先知恩,即持;再報恩,即做。知恩十分重要,報恩甚爲方便。
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此叁昧。此處之“學”,稱爲因。對因叁昧認識不透,則果叁昧也不可得。細微法則是因叁昧的下手處,因果本來同時,若不知細微法則,就會丟失利益,其果不現,不得叁昧力。故以上每一條,實際都是叁昧力。
龍樹菩薩如此細心地審觀這些法則,並給我們羅列出來,讓我們來洗滌、照耀自己的心垢,令我們進趣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恩德的加持。因爲這些法則就如一個平面鏡,能細膩、如實地把我們的現狀表達出來,一條一條,讓我們照一照自己的心理、業相、承受力,這樣對修法無疑是一個正面的輔助、正面的審觀,正面的起修緣起。而我們在所遇法則不夠細膩,或自己不能細致審觀的情況下,看到的都是哈哈鏡,這樣就無法知道自己的現狀究竟如何,自己的荷負力究竟怎樣,也許我們的臉明明是很醜的,但用哈哈鏡照後還以爲自己剛好適中。所以,我們若能真正不厭其煩地把這些不如實之處照出來,那就能正確面對自己了。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一
十號,是佛十種力之表達。如世尊,是十號之一,表達了佛在叁界中至上的尊貴,能令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有情得以出離、得以善巧。對學佛人來說,啓開佛的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即每個有情都具有的心靈寶藏,是我們學佛的願望,或說機遇。
出家菩薩修習是叁昧法者。所謂一于戒無瑕疵。二持戒不雜汙。叁持戒不濁。四清淨戒。五無損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聖所贊戒。十一持智所稱戒。十二隨波羅提木叉戒。十叁具足威儀行處。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淨身口意業。十六淨命。十七所有戒盡受持。十八信樂甚深法。十九于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相無願法中心不驚。二十勤發精進。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堅固。二十叁具足慚愧。二十四不貪利養。二十五無嫉妒。二十六住頭陀功德。二十七住細行法中。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叁十知報恩。叁十一知作恩報恩。
出家菩薩修習是叁昧者。所謂一于戒無瑕疵。二持戒不雜汙。戒有叁具戒,若不清晰,就會生雜汙。例如,聲聞戒是威儀戒,重視行爲、語言,即身口表現出來後才爲犯戒,其對心念所想是有遮護的。但在菩薩戒中,舉心動念十分重要,即使不做出來而心裏想了也是犯戒,所以又稱爲善法戒或正念戒。對此二者,有時此處爲是,而彼處爲犯,融通不恰當時就會産生矛盾。
比如一婦女正落水掙紮,此時來一持聲聞戒的比丘,因其不是聖者,尚有動念,有染欲心。因心不淨故,他可以不去救人,而勸他人去救,以不失威儀。如此,這位比丘不犯聲聞戒,但犯菩薩戒。因菩薩要悲心修持,要于一切時處利樂有情,不能舍衆生于苦難之中,而應令其離苦得樂,在舉心動念的抉擇上,視“一切男是我父,一切女是我母”,我們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水淹了,怎能不去救呢?
在道宣律師的攝化教言中,通過《四分律》的評判來修持,例如若用唯識圓覺宗,該如何修證聲聞戒?于亦假亦有宗,如幻宗,該如何評判戒?都是爲了戒不汙行、不相互矛盾。
叁持戒不濁。即持戒不亂之意。往往對戒律不清晰時,我們就會說:“我在持戒,我這樣是對的,那樣就不行。”這就造成持戒的“濁”了。例如我們剛來此住山安居時,當地老百姓說:“法師,你們在這兒住可以,但不種菜不行,因爲土地稀少,如果荒著,誰都會唾罵你們的。”爲了避免大家對土地荒蕪的譏嫌,我說行,就答應下來了,但當時每天還要給大家講戒,要于戒不濁,于是就把自己定位爲可忏的菩薩。每天種完菜,一洗手就上課去了,上課前,先忏悔,說我犯某條某條戒,大家憶我清淨,受我忏悔。若受我忏悔,我跟大家一起學習;若不受了,我繼續忏。這就是不汙,不能說我持的是菩薩戒,是令衆生不謗不譏、愛樂佛法,就可以在聲聞戒上濁而染汙了,所謂持菩薩戒犯聲聞戒,就應去忏悔,忏悔完後,大家都說:“法師,講吧,講吧。”這樣每天都在幹中、忏中,那時天空經常有十分吉祥的征兆。
四清淨戒。受二百五十條戒的出家人,有這麼多戒,而且不同人對戒的認識還差異很大,怎麼清淨啊?因此,出家人必須具有無漏心智,“無漏爲本,淨心爲要,清淨爲相,令世人愛樂。”
五無損戒。即不能減損,我們持多少條戒,就要事無巨細地守護多少。
六不取戒。心中無染,不取“我在持戒”、“我犯戒了”之相,于戒清淨守護。
七不依戒。不依戒來標榜,不依表象而守護,但依無漏爲根本。故在僧法中,許犯許忏。世人眼中,多是不許犯,即不允許有過失,犯過之後,大家就不能相互包容。實際上,若無犯相,佛法不能住世,因爲如果大家都持戒,世間就不是這樣的,而如果大家都犯戒,世間也不是這樣的,故說許犯許忏是佛法清淨住持住世之相。
八不得戒。不以已得,否則就爲對待心智,無表戒體就出現染汙,所以不得力。
九不退戒。一旦受戒,就不再疑慮,即在此徹底放心的意思,所謂“一信永信,一受永受”,應于法生抉擇,而不說我今天如果受了戒,明天會不會犯?會不會退失戒法?
十持聖所贊戒。在聲聞法中,寂滅爲樂;大乘教言中,大悲爲樂;金剛乘教言中,自性守護爲樂。到底用哪個呢?聖所贊戒。有的人需要大悲的修持,有的人需要寂滅的安樂,聖者在不同的觀察角度來施教法則,讓我們應如是守護,引發我們對戒的抉擇。
十一持智所稱贊戒。在佛教中,聖者與智者的差別是很大的。若以菩薩次第說,聖者是入地者;而智者的含義更廣泛,有證得一切智的,可稱阿羅漢;有證…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