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P8

  ..续本文上一页法真是就很远了。

  现在社会上有些传法人,不管是藏地还是汉地的,一开始学佛都很干净、没有染著,随着禅观得到一定的受用和力,在传播过程中感动了一些人,于是大家就给他一些名与利,结果他逐渐认为真有所得,就产生了心识的污染。因为有所得了,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时就开始污染社会、污染自身,就开始说假话,不说感动的、真诚的东西了,夸张自己所接触到的法则,从不主动的、到主动的、以至明确的行骗。没有遇到佛法也就罢了,遇到了还会染污自己,这是很让人痛心的,的确十分需要防微杜渐!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在色相称念中稍分得力,产生了一种超常。此时若不用念法相来破除染著,守护毕竟如虚空、无得失的本净心,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因个人的恶业使佛法蒙上污垢,就会毁灭佛法的住世正因。所以,学佛人对色相观一定要清晰处理,要密护自己的三业,使其消化在本性光明之中,用无染心、安清净心实践佛法,与人交流佛法,而不把一时因缘假设的“得到”以为实有。

  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助念佛三昧品,其教言能洗涤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次第上有法可掌握。《楞严经》中讲了很多,世尊所说是无所得法,一定要在此洗涤干净、心智无染,很多人修了一段时间后,就认为自己有所得,成了所谓的“大家”,要么是个学问家,要么是个理论家,要么是个骄慢家,要么是个邪见家。这与了脱生死烦恼有没有关系呢?在此还是希望大家能在法则上真正次第深入地实践,不要被不相应的东西蒙蔽!

  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某个人的名相上能不能得到禅法?若不是真正亲证法义之人,其所剩也只是一个空名字罢了,想从其处得到利益也是很难的。而阿弥陀佛的修德名号是本净力所产生的善巧、悲智和誓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世人之“得”,是得失的得,是染污的力。此处之“得”,是通过修行而彰显自性本具、自性清净、自性庄严,是本净力的延续和表达;同时,此处之“得”,也是因缘得,因缘法所现,不是实有所得。有人得到殊胜的法则乃至三昧,也是因缘的差别而已,知道是因缘法,我们就不会骄慢,也不会卑劣了,而会变得十分简单,在无染心中得到安住。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有色相观,就会见相,这并不复杂,大家可以实践。

  般舟三昧的修持,要避开众缘,摒弃自他二种愦闹,这样可以避免自我爱乐这种共修的障碍。共修需要建立在无我爱乐的基础上,比如为法、为道场、为利益世间、为佛法住世,否则就很难。有我、无我,不是名词上的差别,而是择法的问题,即不为自求。

  佛法本身是无我的教育、解脱的教育、消除疑虑的教育、令人得智能喜乐轻安的教育,但现在多是负重性的教育与交流,例如,交流时,让人感到必须学很多东西才能与其来往的压力,或让人自卑的压力,大家越来越沉重,而不是越来越轻快喜悦平和。真正学佛的、具足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如果来个农民,能给他带来快乐;来个樵夫,也能给他带来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不是负重性的,而是给人去负重、去粘着的。

  学佛不是为了盈满自己、武装自己,而是去除自己的疑虑、负重、障碍。不要担忧学懂没有、听懂没有,这不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你的心里是不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平和?亲和、简单、明快了,自卑自慢都丢失了,就是一个去负重者,一个解脱者。所以,“镜中见像”,实际就是平和、轻安罢了。

  有些人念佛见佛后,这里指色相佛,反生苦恼,善导大师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善导大师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参见了道绰禅师。见佛后应该生欢喜,为什么还苦恼呢?因为苦恼在总想重复上了,上次见的佛这么大,现在怎么这么小了?再下次连佛也不见了,结果很苦恼。其实念佛见佛并不算什么,但若对偶发的境相感到特别珍惜,反而就成了染污,染污就会生苦恼,而生苦恼就退失了清净心。

  想重复的心,就不是未曾有心,这是修法中的障碍,和不密护是一样严重的过失。如果知道这是因缘法,是境缘所现,因缘成熟罢了,就知道没有见佛也是在见佛,见佛也是因为见佛的心智成熟了而已,此时人就安乐了,就不会在重复的痛苦上磨躏自己。

  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不动摇的心,即称金刚心,这样的心智是很重要的,能给人带来安乐与解脱、威德与善巧。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结果见到药师佛了,不能说:“算了,西方我不生了,我生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也挺好的。”这样就不称为金刚心,就会被魔恼、错乱,错乱的延续就会让人颠倒。

  我们确认要见阿弥陀佛了,见到后闻法,闻法后受益,受益之后就不要有重复的心念,而它自然还是可以重复的,这里的重复不是识心的、影像的不断重复,而是善缘不断成熟的结果,这个成熟过程与重复没有关系,所以会生喜、生安乐。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