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暗,显现无力,这时需要多观佛胸前“ ”字。又如人昏沉无记时,也可作胸前 字观,或可作“阿”字光明观。又如我们做某件事之前,若先做一下观想,就会产生比较得力的感受。因此,若想调整身心世界,色身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不过生老病死还是逃不掉的,这里不是让我们染著于色身。
如先说。转深得入中势力。得入,即相应。观相相应时,虽实无所得,但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一种喜悦、安乐、健康、有力,易让他人生喜,这种喜是存念中的感知。观修中的相应一般是不轻说于人的,轻说易生慢心。此处最怕骄慢,若真以为“我”怎么样了,不仅会减损现缘,还会受未得言得大妄语的苦报,比不做观修还要多受苦报。所以此处有大利大害,故一定要密护身口意,一定要真正对自己负责!即使因害怕不修了也行,但密护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这就是所谓本尊观,成就本尊相好观后,是要破本尊的,即应该观法身佛了。
转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在《般舟三昧经》中,转观法身佛属于第五次第:见佛即问,问即答。答之后,佛肯定就消失了,此时就会审观到:彼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从去,何以得见佛呢?原来自性清净故见佛。
如果不转观,就会真以为有所得。在藏传佛教中,此关过不去,就落到护法,即天龙八部上;在汉地又称为“戒缓乘急”,也就是急于成就本尊,结果密护不够,又以为实有,而堕入护法,这样是不能成就解脱道的。
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不贪着就是戒。“见无见见,树立正见”,因自性无故,所以在种种细妙色身中,应无所染著,这样来实相念佛,或观法身佛。
很多人过不了此关,贪图自受用。比如有人说:“我这段打坐可舒服了。”对自受用的贪一旦生起,然后就会贪图色欲,堕入魔眷。《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此人不能成就无上道。所以,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着,见无见见亦不可着,此处需要不断深入抉择,最后“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归入寂灭之乐,广大妙庄严土一时现前,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那么就抉择一切法性自在,得一切智。
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干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实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佛法中讲的“天眼”与其他不一样,是指能了晓未来,能做广大清净观察,能见他方世界。薄地凡夫有情,因染欲未净不得天眼。
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念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功德利益受用所在,我们可以观察体验。在此以十号念佛,则是念法身佛的细微分了,这里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进趣。
十号称颂,例如“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一般人不知之,而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多真言,如药师真言,其实都有十号称颂。
十号称颂,是具足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方式,就是念法身佛,此处无色无相,功德遍法界、普摄有情,令十方九法界中一切有情咸得爱乐。
如是:新发意菩萨。以十号妙相。念佛无毁失。犹如镜中像。毁失即遮蔽,我们一般念佛有散乱心,因心智遮蔽有亏故,会毁失佛号功德。而十号具德念则如大圆镜,能将相全显,无有毁失。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过去,因念佛名号,得念佛三昧力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古人用一定的数量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令念佛得力,证得自在力。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殊异快乐,即禅三昧快乐,我们一旦得到,则不为亲情、爱欲、名利等一切世俗所侵扰、困惑。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以散漫心念佛的比较多、杂染心念佛的比较多、名号不具念佛的比较多、不知念佛次第念佛的比较多、自诩念佛的比较多、以贪染蒙蔽心念佛的比较多,所以多减损佛胜功德名号的利益和胜法乐的生起。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心净了,念佛时就看到佛,如在镜中看自己,这离我们也不远,但如果我们的心不去抉择,它就相去很远,殊胜的喜悦就不能生起。
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此处若念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如果见到其他佛了,一定要知道不去随他。因为念不相应,也会出魔乱。但这里不要害怕,所谓乱,就是动摇,就是被蒙蔽,如果择取清晰,就不会乱。比如有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时出现的是药师佛,那我就改去东方吧。”心一动,就出魔乱了,结果阿弥陀佛念不好了,药师佛也念不好。这是一个不动决定的问题。我们念佛不能动摇,要抉择,如何抉择呢?药师佛来了,我才不管呢,我就念阿弥陀佛,就去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再好也不要去。一旦清净抉择了,就远离魔乱,念佛人在这里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认准。
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这里就是一个清晰的抉择,龙树菩萨为我们做了一个佐证:想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见真切之后,若还想再见药师佛,就可以念药师佛。然后我们还可以问法,乃至问:药师佛,你的十二大愿是真的假的?你什么时候发的愿?这完全可以问啊!我们不要害怕,不要跟佛这么大的距离,这不是轻慢,而是亲近佛。亲近佛,就是不来客套、虚假的!如果明明想问但是不敢问,那不行!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一
无始以来,生命所延续的本质、本源的法则,为诸佛如来所完整地表达、使用,故为得大自在者,具大雄大力大慈悲。所谓大自在,是本源心智的流淌,它是具足的,无遮无盖的,无有任何变形,无有任何杂染,清净地滋润着世间。
而凡夫有情,都有造作过患,自己制造了因,但往往却不能荷负其果,生命经常被无端地消耗、浪费掉了,内在的智能力、慈悲力与方便力,不仅没有自己受用,也没有于他人受用。
为避免这些不必要的过患、不可负荷的因果,去掉自他二种消耗,使我们能够彻底表现自己的本源自在,这就是学习佛法的目的。对于此本源自在,没有任何人能遮蔽它,也没有任何人能据其为己有,它是任何生命平等守护的一个法则,在这里不讲凡圣、男女、好坏,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地去感知。所以,学习佛法,应生起稀有想、难遇想、能得大利想、能除无始以来无明重病想。本来没有想与不想,但如是想,就会得到一个清净、感激的缘起。
感激,是自己受用的一个缘起,不是要感激谁,也不是谁需要我们感激,最主要是我们自身需要感激。清净的缘起就从动念这一刻开始,有人用轻慢心来学,有人用分析的心来学,有人用敌对的心来学,这都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动念,动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感知,这个感知是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延续。例如,生起一念轻蔑的心,这是我们的自受用;别人若感到轻蔑,不计较的,这个轻蔑就过去了;而计较的,反过来也会轻蔑你,于是就产生轻蔑的相互伤害了。
自受用,即我们了知自己这一动念的缘起,用的是昏沉,还是智能慈悲?是骄慢,还是感恩?是造作,还是自性光明的流淌?这是自我反思的法则。我们在交流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骄慢的人、邪见的人,智能的人、慈悲的人、感恩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但这个“什么样的人”也都是一个假设,也就是说,骄慢不属于我们,感激也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可以用它;慈悲不属于我们,相互轻毁也不属于我们,但我们也可以用它。所以,这是心念假设的一个运用。
自受用,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责任感了。对智人来说,因自受用是圆满的,所以不需假以外界助缘,就可以引发自己主动地运用和表达本净心智,故称为自足的人。但对凡夫有情来说,外缘还是有很大推助力的,以下《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文字所提供的法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助缘。念佛三昧,在佛教中最为广泛提倡,因一切三昧皆从念佛三昧中出,所以又称之为“宝王三昧”。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有故事说一个法师修禅观,修不上去了,然后有位善知识来提醒说:“你把师父的名字和形象给忘了吧。”他一观,的确如此。这个故事说明,在禅观中,师师相承就比较容易得到三昧。我们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也就是观“师”的内容,师佛成佛啊。而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无失,也是所谓禅观之师,此处一定不要含糊。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色相的禅观;十号,是名号法相的禅观。禅观也是有进趣差别的,有人先从色到法,因色之安立生起了喜与健康之力,然后运用法则,无染无着而得以超越。有人念诸佛如来的名号、法相,也是禅观的一个实质种子,否则我们心中生起的东西,要么是无明,要么是骄慢,要么是经过识心污染的。
识心污染,就是实以为有个“我”。用识心污染处理的佛法就成为一个自大,处理什么之后都有一个“我”了,我的什么什么……显现的都是有所得的骄慢,有自性的邪见,离佛…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