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P7

  ..續本文上一頁暗,顯現無力,這時需要多觀佛胸前“ ”字。又如人昏沈無記時,也可作胸前 字觀,或可作“阿”字光明觀。又如我們做某件事之前,若先做一下觀想,就會産生比較得力的感受。因此,若想調整身心世界,色身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不過生老病死還是逃不掉的,這裏不是讓我們染著于色身。

  如先說。轉深得入中勢力。得入,即相應。觀相相應時,雖實無所得,但會在我們身上表現出來一種喜悅、安樂、健康、有力,易讓他人生喜,這種喜是存念中的感知。觀修中的相應一般是不輕說于人的,輕說易生慢心。此處最怕驕慢,若真以爲“我”怎麼樣了,不僅會減損現緣,還會受未得言得大妄語的苦報,比不做觀修還要多受苦報。所以此處有大利大害,故一定要密護身口意,一定要真正對自己負責!即使因害怕不修了也行,但密護是絕對不能含糊的!

  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這就是所謂本尊觀,成就本尊相好觀後,是要破本尊的,即應該觀法身佛了。

  轉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在《般舟叁昧經》中,轉觀法身佛屬于第五次第:見佛即問,問即答。答之後,佛肯定就消失了,此時就會審觀到:彼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從去,何以得見佛呢?原來自性清淨故見佛。

  如果不轉觀,就會真以爲有所得。在藏傳佛教中,此關過不去,就落到護法,即天龍八部上;在漢地又稱爲“戒緩乘急”,也就是急于成就本尊,結果密護不夠,又以爲實有,而墮入護法,這樣是不能成就解脫道的。

  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不貪著就是戒。“見無見見,樹立正見”,因自性無故,所以在種種細妙色身中,應無所染著,這樣來實相念佛,或觀法身佛。

  很多人過不了此關,貪圖自受用。比如有人說:“我這段打坐可舒服了。”對自受用的貪一旦生起,然後就會貪圖色欲,墮入魔眷。《楞嚴經》中講得很清楚,此人不能成就無上道。所以,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著,見無見見亦不可著,此處需要不斷深入抉擇,最後“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歸入寂滅之樂,廣大妙莊嚴土一時現前,十方刹土如夢如幻,亂起亂滅,無有實質,那麼就抉擇一切法性自在,得一切智。

  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幹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實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佛法中講的“天眼”與其他不一樣,是指能了曉未來,能做廣大清淨觀察,能見他方世界。薄地凡夫有情,因染欲未淨不得天眼。

  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念佛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功德利益受用所在,我們可以觀察體驗。在此以十號念佛,則是念法身佛的細微分了,這裏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進趣。

  十號稱頌,例如“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一般人不知之,而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很多真言,如藥師真言,其實都有十號稱頌。

  十號稱頌,是具足念,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修持方式,就是念法身佛,此處無色無相,功德遍法界、普攝有情,令十方九法界中一切有情鹹得愛樂。

  如是:新發意菩薩。以十號妙相。念佛無毀失。猶如鏡中像。毀失即遮蔽,我們一般念佛有散亂心,因心智遮蔽有虧故,會毀失佛號功德。而十號具德念則如大圓鏡,能將相全顯,無有毀失。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于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則能緣相。過去,因念佛名號,得念佛叁昧力的人還是很多的,所以古人用一定的數量來充實自己的生命,令念佛得力,證得自在力。

  是人爾時即于禅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殊異快樂,即禅叁昧快樂,我們一旦得到,則不爲親情、愛欲、名利等一切世俗所侵擾、困惑。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爲以散漫心念佛的比較多、雜染心念佛的比較多、名號不具念佛的比較多、不知念佛次第念佛的比較多、自诩念佛的比較多、以貪染蒙蔽心念佛的比較多,所以多減損佛勝功德名號的利益和勝法樂的生起。

  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叁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心淨了,念佛時就看到佛,如在鏡中看自己,這離我們也不遠,但如果我們的心不去抉擇,它就相去很遠,殊勝的喜悅就不能生起。

  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此處若念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如果見到其他佛了,一定要知道不去隨他。因爲念不相應,也會出魔亂。但這裏不要害怕,所謂亂,就是動搖,就是被蒙蔽,如果擇取清晰,就不會亂。比如有人說:“我念阿彌陀佛時出現的是藥師佛,那我就改去東方吧。”心一動,就出魔亂了,結果阿彌陀佛念不好了,藥師佛也念不好。這是一個不動決定的問題。我們念佛不能動搖,要抉擇,如何抉擇呢?藥師佛來了,我才不管呢,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去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再好也不要去。一旦清淨抉擇了,就遠離魔亂,念佛人在這裏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認准。

  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這裏就是一個清晰的抉擇,龍樹菩薩爲我們做了一個佐證:想見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見真切之後,若還想再見藥師佛,就可以念藥師佛。然後我們還可以問法,乃至問:藥師佛,你的十二大願是真的假的?你什麼時候發的願?這完全可以問啊!我們不要害怕,不要跟佛這麼大的距離,這不是輕慢,而是親近佛。親近佛,就是不來客套、虛假的!如果明明想問但是不敢問,那不行!

  般舟叁昧行持法則之一

  無始以來,生命所延續的本質、本源的法則,爲諸佛如來所完整地表達、使用,故爲得大自在者,具大雄大力大慈悲。所謂大自在,是本源心智的流淌,它是具足的,無遮無蓋的,無有任何變形,無有任何雜染,清淨地滋潤著世間。

  而凡夫有情,都有造作過患,自己製造了因,但往往卻不能荷負其果,生命經常被無端地消耗、浪費掉了,內在的智能力、慈悲力與方便力,不僅沒有自己受用,也沒有于他人受用。

  爲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過患、不可負荷的因果,去掉自他二種消耗,使我們能夠徹底表現自己的本源自在,這就是學習佛法的目的。對于此本源自在,沒有任何人能遮蔽它,也沒有任何人能據其爲己有,它是任何生命平等守護的一個法則,在這裏不講凡聖、男女、好壞,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去感知。所以,學習佛法,應生起稀有想、難遇想、能得大利想、能除無始以來無明重病想。本來沒有想與不想,但如是想,就會得到一個清淨、感激的緣起。

  感激,是自己受用的一個緣起,不是要感激誰,也不是誰需要我們感激,最主要是我們自身需要感激。清淨的緣起就從動念這一刻開始,有人用輕慢心來學,有人用分析的心來學,有人用敵對的心來學,這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動念,動什麼樣的心念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感知,這個感知是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延續。例如,生起一念輕蔑的心,這是我們的自受用;別人若感到輕蔑,不計較的,這個輕蔑就過去了;而計較的,反過來也會輕蔑你,于是就産生輕蔑的相互傷害了。

  自受用,即我們了知自己這一動念的緣起,用的是昏沈,還是智能慈悲?是驕慢,還是感恩?是造作,還是自性光明的流淌?這是自我反思的法則。我們在交流佛法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驕慢的人、邪見的人,智能的人、慈悲的人、感恩的人……什麼樣的人都有。但這個“什麼樣的人”也都是一個假設,也就是說,驕慢不屬于我們,感激也不屬于我們,但我們可以用它;慈悲不屬于我們,相互輕毀也不屬于我們,但我們也可以用它。所以,這是心念假設的一個運用。

  自受用,就在于我們對自己的責任感了。對智人來說,因自受用是圓滿的,所以不需假以外界助緣,就可以引發自己主動地運用和表達本淨心智,故稱爲自足的人。但對凡夫有情來說,外緣還是有很大推助力的,以下《十住毗婆沙論》助念佛叁昧品文字所提供的法則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念佛叁昧,在佛教中最爲廣泛提倡,因一切叁昧皆從念佛叁昧中出,所以又稱之爲“寶王叁昧”。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于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于禅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叁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

  有故事說一個法師修禅觀,修不上去了,然後有位善知識來提醒說:“你把師父的名字和形象給忘了吧。”他一觀,的確如此。這個故事說明,在禅觀中,師師相承就比較容易得到叁昧。我們觀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也就是觀“師”的內容,師佛成佛啊。而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無失,也是所謂禅觀之師,此處一定不要含糊。

  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色相的禅觀;十號,是名號法相的禅觀。禅觀也是有進趣差別的,有人先從色到法,因色之安立生起了喜與健康之力,然後運用法則,無染無著而得以超越。有人念諸佛如來的名號、法相,也是禅觀的一個實質種子,否則我們心中生起的東西,要麼是無明,要麼是驕慢,要麼是經過識心汙染的。

  識心汙染,就是實以爲有個“我”。用識心汙染處理的佛法就成爲一個自大,處理什麼之後都有一個“我”了,我的什麼什麼……顯現的都是有所得的驕慢,有自性的邪見,離佛…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