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真是就很遠了。
現在社會上有些傳法人,不管是藏地還是漢地的,一開始學佛都很幹淨、沒有染著,隨著禅觀得到一定的受用和力,在傳播過程中感動了一些人,于是大家就給他一些名與利,結果他逐漸認爲真有所得,就産生了心識的汙染。因爲有所得了,得不到相應的回應時就開始汙染社會、汙染自身,就開始說假話,不說感動的、真誠的東西了,誇張自己所接觸到的法則,從不主動的、到主動的、以至明確的行騙。沒有遇到佛法也就罷了,遇到了還會染汙自己,這是很讓人痛心的,的確十分需要防微杜漸!
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在色相稱念中稍分得力,産生了一種超常。此時若不用念法相來破除染著,守護畢竟如虛空、無得失的本淨心,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會因個人的惡業使佛法蒙上汙垢,就會毀滅佛法的住世正因。所以,學佛人對色相觀一定要清晰處理,要密護自己的叁業,使其消化在本性光明之中,用無染心、安清淨心實踐佛法,與人交流佛法,而不把一時因緣假設的“得到”以爲實有。
所觀事空如虛空。于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助念佛叁昧品,其教言能洗滌我們的心智,使我們在次第上有法可掌握。《楞嚴經》中講了很多,世尊所說是無所得法,一定要在此洗滌幹淨、心智無染,很多人修了一段時間後,就認爲自己有所得,成了所謂的“大家”,要麼是個學問家,要麼是個理論家,要麼是個驕慢家,要麼是個邪見家。這與了脫生死煩惱有沒有關系呢?在此還是希望大家能在法則上真正次第深入地實踐,不要被不相應的東西蒙蔽!
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我們可以看一看,在某個人的名相上能不能得到禅法?若不是真正親證法義之人,其所剩也只是一個空名字罷了,想從其處得到利益也是很難的。而阿彌陀佛的修德名號是本淨力所産生的善巧、悲智和誓願,具有不可思議的力。
是人爾時即于禅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世人之“得”,是得失的得,是染汙的力。此處之“得”,是通過修行而彰顯自性本具、自性清淨、自性莊嚴,是本淨力的延續和表達;同時,此處之“得”,也是因緣得,因緣法所現,不是實有所得。有人得到殊勝的法則乃至叁昧,也是因緣的差別而已,知道是因緣法,我們就不會驕慢,也不會卑劣了,而會變得十分簡單,在無染心中得到安住。
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有色相觀,就會見相,這並不複雜,大家可以實踐。
般舟叁昧的修持,要避開衆緣,摒棄自他二種愦鬧,這樣可以避免自我愛樂這種共修的障礙。共修需要建立在無我愛樂的基礎上,比如爲法、爲道場、爲利益世間、爲佛法住世,否則就很難。有我、無我,不是名詞上的差別,而是擇法的問題,即不爲自求。
佛法本身是無我的教育、解脫的教育、消除疑慮的教育、令人得智能喜樂輕安的教育,但現在多是負重性的教育與交流,例如,交流時,讓人感到必須學很多東西才能與其來往的壓力,或讓人自卑的壓力,大家越來越沈重,而不是越來越輕快喜悅平和。真正學佛的、具足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如果來個農民,能給他帶來快樂;來個樵夫,也能給他帶來快樂。爲什麼呢?因爲不是負重性的,而是給人去負重、去粘著的。
學佛不是爲了盈滿自己、武裝自己,而是去除自己的疑慮、負重、障礙。不要擔憂學懂沒有、聽懂沒有,這不重要,更有意義的是你的心裏是不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平和?親和、簡單、明快了,自卑自慢都丟失了,就是一個去負重者,一個解脫者。所以,“鏡中見像”,實際就是平和、輕安罷了。
有些人念佛見佛後,這裏指色相佛,反生苦惱,善導大師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時善導大師就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專門參見了道綽禅師。見佛後應該生歡喜,爲什麼還苦惱呢?因爲苦惱在總想重複上了,上次見的佛這麼大,現在怎麼這麼小了?再下次連佛也不見了,結果很苦惱。其實念佛見佛並不算什麼,但若對偶發的境相感到特別珍惜,反而就成了染汙,染汙就會生苦惱,而生苦惱就退失了清淨心。
想重複的心,就不是未曾有心,這是修法中的障礙,和不密護是一樣嚴重的過失。如果知道這是因緣法,是境緣所現,因緣成熟罷了,就知道沒有見佛也是在見佛,見佛也是因爲見佛的心智成熟了而已,此時人就安樂了,就不會在重複的痛苦上磨躏自己。
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不動搖的心,即稱金剛心,這樣的心智是很重要的,能給人帶來安樂與解脫、威德與善巧。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結果見到藥師佛了,不能說:“算了,西方我不生了,我生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也挺好的。”這樣就不稱爲金剛心,就會被魔惱、錯亂,錯亂的延續就會讓人顛倒。
我們確認要見阿彌陀佛了,見到後聞法,聞法後受益,受益之後就不要有重複的心念,而它自然還是可以重複的,這裏的重複不是識心的、影像的不斷重複,而是善緣不斷成熟的結果,這個成熟過程與重複沒有關系,所以會生喜、生安樂。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