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有实
故得师子相 见者皆信伏
齿白齐密相 所曾供养者
后常不轻故 眷属心和同
上下四十齿 密致不疏漏
无谗不妄语 徒众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视故 观者无厌足
虽转轮圣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称叹说 诸相好功德
愿令一切人 心净常安乐
菩萨又应以八十种好念诸佛。如此偈说
诸佛有妙好 八十庄严身
汝等应欢喜 一心听我说
世尊圆纤指 其甲紫红色
隆高有润泽 所有无有量
脉平踝不现 双足无邪曲
行如师子王 威望无等比
行时身右旋 安庠有仪雅
方身分次第 端严可爱乐
身坚极柔软 支节甚分明
行时不逶迤 诸根悉充满
肌体极密致 鲜明甚清净
身形甚端雅 无有可呵处
腹圆不高现 脐深而无孔
其文右向旋 威仪甚清净
身无有疵点 手足极柔软
其文深且长 修直有润色
舌薄面不长 牙白圆纤利
唇色频婆果 音深若鸿王
鼻隆眼明净 睫致而不乱
眉高毛柔软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齐而整 善知诸法过
眉毛色润泽 善度润众生
耳满长而等 不坏甚可爱
额广而齐正 头相皆具足
发致而不乱 如黑蜂王色
清净而香洁 中有三种相
是名八十种好。以此八十种好间杂庄严三十二相。若人不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赞叹佛身者。是则永失今世后世利乐因缘。
我们念佛要有自受用,即喜悦的引发,在此就需要谈到一个修法次第问题。声闻乘教言中有谛入法则:由苦而生信,由信生悦,由悦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即从苦谛下手,先知苦、解苦、证苦,则后由苦生正信。苦集灭道四谛法中,苦谛若不知,声闻乘自利法是无法下手的,就很难解决生命究竟安乐之依止。“由信生悦”,因疑虑徘徊令人恼怒、烦躁不安、无所依从,若有正信,心智就会安乐。“由悦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个次第问题,慧发解脱知见,而证无上道。
有人说:“我如何得到佛法利益、得到无上道业呢?”也就是这个次第问题:由苦生信,被一些极苦所逼迫之人,如有牢狱亡难之灾者,有病痛生命威胁者,很容易生信。何以故?无所出路故。这时就会对教言生信。真正抉择下来了,靠倒了,喜悦自然而起。由喜悦而生定。定的相续必然会生慧。由慧而生解脱知见,趣于无上道。
在龙树菩萨这段文字中,把“苦谛”去掉了,直接说“从悦而生喜”,即由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生喜乐,这在念佛法门中极易生起,逾越了苦性之说。但因为念佛由信顺而入,所以在此还是把苦谛作为一个不逾越的次第,比较方便一些、好下手一些。
这个次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喜,心结就容易消除,这是修法的一个状态。“由喜悦而生定”,于是就能真正解决深层次的心结,这样就能令法次第彰显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如果不知道这个次第,有时人会产生一种偶遇的法喜,比如就会说“哎呀,今天打坐念佛很欢喜、很相应!”没有真正于法得到条理性,只是偶然碰上,这样不能形成修法善巧,佛法很难成就。
我们在法的次第上一旦成熟,就可以于有意无意之中进趣胜法之乐。在这个胜法中,我们能战胜贪嗔痴慢疑邪见的逼迫、侵凌,或说缠缚,故有法之乐。这个“胜”,就是不被逼迫、侵害,而可以依其现缘即做师导,即做善友,即做法则,即做成就,也就是在贪嗔痴慢疑生起之刹那、之当下依法而得胜,故所以乐。这是特别重要的修法机遇,就在贪嗔痴慢疑邪见生起之刹那,这个现下若能依法而修持,依法而观察,依法而审视,那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导,就是我们成道的资粮,由此就会生喜。这个喜就来自于贪嗔痴慢疑生起的当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有人认为等以后没烦恼了再修行,或对自己现前的业习感到自责、后悔,或想逃失、回避,那可就是错失良机了。这真是良机,唯有此处才能真正修行!
观佛法身无染无着
净土念佛法门,按教中所说,唯佛与佛能宣化,是三藏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之教言,因为一切贤圣都无法涉足于此,唯佛圆满觉者,才能知念佛甚深功德利益,所以又称果地教言。果地,即佛所证,是圣者菩萨无法证到,穷极所思也不能知晓的。净土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可思议的大善巧教言,能真正开启一切众生之心智。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就是运用我们的心灵智能,将其彻底无疑地、象诸佛世尊一样圆满、清净、具足慈悲善巧地运用出来。其实,一切有情所面对的一切贪嗔痴慢疑邪见,所表达的一切身口意事相和依正二报,莫不是宝藏,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知其本质,而被自己感知的量所蒙蔽,结果变得沉重、负担和痛苦。学佛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将我们的本质心智运用出来、纯熟起来,真正开启心灵如意的自在力。
在念佛三昧最初的进趣中,观佛色相是比较方便的,使我们可以从浊恶杂乱的色相中剥离出清净光明相。但为了破除众生的染著,就有破相之说,即顺性识诸法之无自性本质,也就是见法性佛。当然,若不染著于色相,也无需破,只是善运用即可。
实践佛法有五次第: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但次第并不是强制的,有人循序建立之,有人则无序,如利根有情,直接在自性安立上生起抉择,见诸事相现前,不受侵害动摇,心智清净,爱乐平等之法,此时五次第说就不太需要了。
《般舟三昧经》中也谈到五次第,后面两个次第为见佛色相与问法,因问法而抉择于自性之本无来去。若不见色相、不能问法之时,我们往往抉择不了法无自性,因思维之力并不等于抉择之力,通过实践佛法,我们就可以于此本质不断抉择,如意力就会现前。
接下来的“助念佛三昧品”,主要依止跋陀和菩萨起问的《般舟三昧经》做讲,从念佛三昧的正因,来引发我们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的利益。修行的确是很有味道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法则指导、没有文字指导,我们就容易比较莽撞,或比较草率地自许一个东西。这段文字令我们渐次趣入,是比较重要的一段文字。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为什么要念诸佛法身?因佛非色身,但以色身而彰显,而利益世间。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是进趣方便,逾越进趣方便往往不得佛法现前利益。先念色身佛,我们可以体会到健康的果报、福德的果报、威德的果报、智能慈悲的果报、乃至光明清净、圆满庄严的果报,然后我们就会延续这种进趣,念法身佛。
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新发意菩萨”是很有意思的名字,其中“新”字尤为重要。现在学佛人往往认为自己在重复某种意识、某种心念,而不知我们每一个心念、每一刻时光,皆未被重复过,皆是“新”发意,若能知此,是名菩萨,此菩萨从识心中走了出来,了解未曾有。
识心就是重复心,未曾有是绝待心智,是不会重复的。重复的心智,就会产生劳苦、厌倦和迷茫;而未曾有心智,会生起尊重、庄严、守护和喜悦,使我们因不可重复而爱乐每一个现下,守护每一个学佛的机会,从而有进趣观察的力量。何以故?非劳作故。
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是新发意菩萨先念色身佛的进趣法则。经常会有人说“法无色无相,一切法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清净啊,佛不可以色身见,还念它做什么?”结果自己两眼茫茫,也不平、也不等,迷失了自心,不生尊重,堕入顽空。何以故?因凡夫有情多以色取庄严,取庄严时就会尊重与守护,尔后得到喜悦与爱乐,如一个贫瘠人突然得到宝藏一样,就会生起守护这个富有与尊贵的心和业缘。如果一直就是贫瘠的,却强说贫瘠也很好啊,是真的吗?若真如此,也就不名贫瘠了。
因我们色身粗重,福德卑微,所以,“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观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人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但即使不与佛比,但与天人的细妙色身、香妙色身或光炽身比起来,我们色身的秽污丑陋都是令人不堪的。此处,“比”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是在念佛之色身,若不比,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龌龊,而还贪爱自视。
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观,也有助于调整色身疾病。从头顶到喉,到胸,一直到脚下万辐轮,每个部位都有细致的观察及其对治的疾病。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就有一些观念修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现实利益。例如,有人含胸,这样的人多肺活量不够,心胸较…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