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P6

  ..續本文上一頁必有實

  故得師子相  見者皆信伏

  齒白齊密相  所曾供養者

  後常不輕故  眷屬心和同

  上下四十齒  密致不疏漏

  無讒不妄語  徒衆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視故  觀者無厭足

  雖轉輪聖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稱歎說  諸相好功德

  願令一切人  心淨常安樂

  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諸佛。如此偈說

  諸佛有妙好  八十莊嚴身

  汝等應歡喜  一心聽我說

  世尊圓纖指  其甲紫紅色

  隆高有潤澤  所有無有量

  脈平踝不現  雙足無邪曲

  行如師子王  威望無等比

  行時身右旋  安庠有儀雅

  方身分次第  端嚴可愛樂

  身堅極柔軟  支節甚分明

  行時不逶迤  諸根悉充滿

  肌體極密致  鮮明甚清淨

  身形甚端雅  無有可呵處

  腹圓不高現  臍深而無孔

  其文右向旋  威儀甚清淨

  身無有疵點  手足極柔軟

  其文深且長  修直有潤色

  舌薄面不長  牙白圓纖利

  唇色頻婆果  音深若鴻王

  鼻隆眼明淨  睫致而不亂

  眉高毛柔軟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齊而整  善知諸法過

  眉毛色潤澤  善度潤衆生

  耳滿長而等  不壞甚可愛

  額廣而齊正  頭相皆具足

  發致而不亂  如黑蜂王色

  清淨而香潔  中有叁種相

  是名八十種好。以此八十種好間雜莊嚴叁十二相。若人不念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贊歎佛身者。是則永失今世後世利樂因緣。

  我們念佛要有自受用,即喜悅的引發,在此就需要談到一個修法次第問題。聲聞乘教言中有谛入法則:由苦而生信,由信生悅,由悅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即從苦谛下手,先知苦、解苦、證苦,則後由苦生正信。苦集滅道四谛法中,苦谛若不知,聲聞乘自利法是無法下手的,就很難解決生命究竟安樂之依止。“由信生悅”,因疑慮徘徊令人惱怒、煩躁不安、無所依從,若有正信,心智就會安樂。“由悅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這是個次第問題,慧發解脫知見,而證無上道。

  有人說:“我如何得到佛法利益、得到無上道業呢?”也就是這個次第問題:由苦生信,被一些極苦所逼迫之人,如有牢獄亡難之災者,有病痛生命威脅者,很容易生信。何以故?無所出路故。這時就會對教言生信。真正抉擇下來了,靠倒了,喜悅自然而起。由喜悅而生定。定的相續必然會生慧。由慧而生解脫知見,趣于無上道。

  在龍樹菩薩這段文字中,把“苦谛”去掉了,直接說“從悅而生喜”,即由觀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生喜樂,這在念佛法門中極易生起,逾越了苦性之說。但因爲念佛由信順而入,所以在此還是把苦谛作爲一個不逾越的次第,比較方便一些、好下手一些。

  這個次第是十分重要的,因爲生喜,心結就容易消除,這是修法的一個狀態。“由喜悅而生定”,于是就能真正解決深層次的心結,這樣就能令法次第彰顯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如果不知道這個次第,有時人會産生一種偶遇的法喜,比如就會說“哎呀,今天打坐念佛很歡喜、很相應!”沒有真正于法得到條理性,只是偶然碰上,這樣不能形成修法善巧,佛法很難成就。

  我們在法的次第上一旦成熟,就可以于有意無意之中進趣勝法之樂。在這個勝法中,我們能戰勝貪嗔癡慢疑邪見的逼迫、侵淩,或說纏縛,故有法之樂。這個“勝”,就是不被逼迫、侵害,而可以依其現緣即做師導,即做善友,即做法則,即做成就,也就是在貪嗔癡慢疑生起之刹那、之當下依法而得勝,故所以樂。這是特別重要的修法機遇,就在貪嗔癡慢疑邪見生起之刹那,這個現下若能依法而修持,依法而觀察,依法而審視,那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導,就是我們成道的資糧,由此就會生喜。這個喜就來自于貪嗔癡慢疑生起的當下,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有人認爲等以後沒煩惱了再修行,或對自己現前的業習感到自責、後悔,或想逃失、回避,那可就是錯失良機了。這真是良機,唯有此處才能真正修行!

  觀佛法身無染無著

  淨土念佛法門,按教中所說,唯佛與佛能宣化,是叁藏十二部中的無問自說之教言,因爲一切賢聖都無法涉足于此,唯佛圓滿覺者,才能知念佛甚深功德利益,所以又稱果地教言。果地,即佛所證,是聖者菩薩無法證到,窮極所思也不能知曉的。淨土一法,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是不可思議的大善巧教言,能真正開啓一切衆生之心智。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就是運用我們的心靈智能,將其徹底無疑地、象諸佛世尊一樣圓滿、清淨、具足慈悲善巧地運用出來。其實,一切有情所面對的一切貪嗔癡慢疑邪見,所表達的一切身口意事相和依正二報,莫不是寶藏,關鍵是我們沒有認知其本質,而被自己感知的量所蒙蔽,結果變得沈重、負擔和痛苦。學佛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一種方式,將我們的本質心智運用出來、純熟起來,真正開啓心靈如意的自在力。

  在念佛叁昧最初的進趣中,觀佛色相是比較方便的,使我們可以從濁惡雜亂的色相中剝離出清淨光明相。但爲了破除衆生的染著,就有破相之說,即順性識諸法之無自性本質,也就是見法性佛。當然,若不染著于色相,也無需破,只是善運用即可。

  實踐佛法有五次第: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但次第並不是強製的,有人循序建立之,有人則無序,如利根有情,直接在自性安立上生起抉擇,見諸事相現前,不受侵害動搖,心智清淨,愛樂平等之法,此時五次第說就不太需要了。

  《般舟叁昧經》中也談到五次第,後面兩個次第爲見佛色相與問法,因問法而抉擇于自性之本無來去。若不見色相、不能問法之時,我們往往抉擇不了法無自性,因思維之力並不等于抉擇之力,通過實踐佛法,我們就可以于此本質不斷抉擇,如意力就會現前。

  接下來的“助念佛叁昧品”,主要依止跋陀和菩薩起問的《般舟叁昧經》做講,從念佛叁昧的正因,來引發我們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的利益。修行的確是很有味道的事情,但如果沒有法則指導、沒有文字指導,我們就容易比較莽撞,或比較草率地自許一個東西。這段文字令我們漸次趣入,是比較重要的一段文字。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于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于禅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叁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

  念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爲什麼要念諸佛法身?因佛非色身,但以色身而彰顯,而利益世間。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是進趣方便,逾越進趣方便往往不得佛法現前利益。先念色身佛,我們可以體會到健康的果報、福德的果報、威德的果報、智能慈悲的果報、乃至光明清淨、圓滿莊嚴的果報,然後我們就會延續這種進趣,念法身佛。

  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新發意菩薩”是很有意思的名字,其中“新”字尤爲重要。現在學佛人往往認爲自己在重複某種意識、某種心念,而不知我們每一個心念、每一刻時光,皆未被重複過,皆是“新”發意,若能知此,是名菩薩,此菩薩從識心中走了出來,了解未曾有。

  識心就是重複心,未曾有是絕待心智,是不會重複的。重複的心智,就會産生勞苦、厭倦和迷茫;而未曾有心智,會生起尊重、莊嚴、守護和喜悅,使我們因不可重複而愛樂每一個現下,守護每一個學佛的機會,從而有進趣觀察的力量。何以故?非勞作故。

  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是新發意菩薩先念色身佛的進趣法則。經常會有人說“法無色無相,一切法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清淨啊,佛不可以色身見,還念它做什麼?”結果自己兩眼茫茫,也不平、也不等,迷失了自心,不生尊重,墮入頑空。何以故?因凡夫有情多以色取莊嚴,取莊嚴時就會尊重與守護,爾後得到喜悅與愛樂,如一個貧瘠人突然得到寶藏一樣,就會生起守護這個富有與尊貴的心和業緣。如果一直就是貧瘠的,卻強說貧瘠也很好啊,是真的嗎?若真如此,也就不名貧瘠了。

  因我們色身粗重,福德卑微,所以,“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觀佛,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一般人認爲自己長得還可以,但即使不與佛比,但與天人的細妙色身、香妙色身或光熾身比起來,我們色身的穢汙醜陋都是令人不堪的。此處,“比”十分重要,因爲我們是在念佛之色身,若不比,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龌龊,而還貪愛自視。

  做叁十二相八十隨形觀,也有助于調整色身疾病。從頭頂到喉,到胸,一直到腳下萬輻輪,每個部位都有細致的觀察及其對治的疾病。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中就有一些觀念修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現實利益。例如,有人含胸,這樣的人多肺活量不夠,心胸較…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