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P5

  ..续本文上一页而深通甚深法。脐画右旋弟子顺教。身遍端严弟子遍净。威仪鲜洁心净无比。身无点子无黑印法。手软胜兜罗绵。受化者身轻如毛。手画文深威仪深重。手画文长观受法者长远后事。手画润泽舍亲爱润得大道果。面貌不长结戒有开。唇赤如频婆果。见一切世间。如镜中像。舌柔而软先以软语广度众生。舌薄而广功德纯厚。舌赤如染染凡夫心难解佛法令解。声如雷震不畏雷声。其声和柔说柔软法。四牙圆直说直道法。四牙俱利度利根者。四牙鲜白清白第一。四牙齐等住戒平地。牙渐次细渐次说四谛法。鼻高隆直住智高山。鼻中清净弟子清白。眼广而长智慧广远。睫不希疏善择众生。眼白黑鲜净如青莲华叶。天人婇女以好眼敬礼。眉高而长名闻远流。眉毛润泽善知软法。耳等相似闻法者等。耳根不坏度不坏心众生。额平而好善离诸见。额广无妨广破外道。头分具足善具大愿。发色如黑蜂转五欲乐。发厚而致结使已尽。美发柔弱软利智智者能知法味。发不散乱言常不乱。发润而泽常无粗言。发有美香。以七觉意香华随宜化导。发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

  菩萨如是应念诸佛处在大众讲说正法坐师子座。其座以琉璃杂宝为脚。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为几。金薄帏帐柔软滑泽种种天衣以为敷具。以宝师子赤金为身。虎珀为眼。车磲为尾。珊瑚为舌。白金刚为四牙。真白银为发。毛发长广。具足其床在此四师子上。大象王牙以为凭几。其承足几众宝所成。为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之所敬礼。诸佛如是在此床上。着竭支泥洹僧。不高不下覆身三分。周匝齐整着浅色袈裟。条数分明不高不下亦不参差。

  处八部大圣庄严众中人天大会。龙金翅鸟俱共听法心无瞋恨。一切大众深心惭愧敬爱于佛。皆共一心听佛所说。受持思惟如所说行。专心听受心清净故能障诸盖。一切大众瞻仰如来无有厌足。衣毛皆竖泣泪心热或有大喜。有如是者。则知其人心得清净寂默湛然如入禅定。无爱无恚心无余缘。有大悲相慈愍众生。欲救一切心不谄曲。寂灭清净分别好丑。有大志量不没不缩不高不下。佛悉瞻见处在如是。大众说法易解易了乐闻无厌。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用来启迪我们内在的道德,这是佛之福德宝藏的实质内涵,是在本具性德下所启迪的圆满修德。如来自他二种受用具足,依正二报受用具足,圆满广摄有情,都是依修德而展现出来的。

  若单谈性德,不讲修德,就是只谈体不谈用,只谈同不谈分别,这样在世尊的“四答”,定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中的分别答就不成立了。诸佛如来善分别世间所安立果,即善分别因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因果次第相续的分别内涵。此处是以修德所显,在佛为佛,在菩萨则为菩萨,六道沉沦众生亦复如是,所谓本无分别中各取其妙用。若没有分别答,凡俗有情就会于现缘业果中不善分别,而多混淆,从而丢失佛法妙用。

  在我们汉地,多说性空、无自性,而对诸佛自他二种受用,这种以修德所示现、表达、延续的妙用说得少,即不太重视修德的受用与真实。所谓真实,因是顺性起修,是于无染心中而建立的清净功德利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都是在顺性修德中彰显的自他二种受用,对我们学佛者来说,是延续性德的一个清晰、智能、条理的教诲,也是一个增上的指导,这样我们不至惰怠于相似自性见中,丢失分别善巧,于诸佛菩萨甚深方便善巧中多做疑虑、诋毁,产生断见、灭见、无受用的邪见、恶空见,不能延续清净受用、庄严受用、智能慈悲善巧的受用。

  在此五浊恶世,生命在减劫之时甚为短促,依报甚为恶劣,修行的福德力甚为薄少,所以我们尤需重视如来之修德,所以念佛法门就尤为重要了。因为念佛法是横断横出之法,这是净土果地教言的一个清晰抉择。若是渐次修行来断生死,我们此生有没有希望呢?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修持力就知道了,例如可以依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修行次第,分辨自己的次第因缘。想在一生之中完成五次第圆满修持,是很难的。相当一部分有情,修行资粮都不具足。而加行,即正行前的加行,真正能实践的人,可能也是万分之一。见道者,则更为稀少了,亿人中难得一二。见道后才能修证,宗下人说“明心见性,方后起修”,“大开圆解,才能起修”。若依这样的因缘,的确太复杂了。

  我们没有见道怎么起修?净土一法为“信顺起修”,就解决了“开圆解后起修”、“见道后起修”的问题,为凡夫提供了直接悟入、了脱生死的法则,这是一个十分慈悲善巧的因缘!

  说信顺契入也好,起修也好,“信顺”二字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教言,唯佛与佛能宣、能证、能知。有人说:“我不能信顺,疑虑能不能起修?”在净土一法中,圆含圆摄,若能信顺起修,当下即得大利,就横断生死流;而疑虑亦得大利,只是现前就象在修资粮、加行一样培养善根。如《观经》中写,若有众生一生造作五逆十罪,临死之时地狱火现前,闻善知识教导、称念阿弥陀佛名,地狱即化为清凉地,即当下得到抉择。

  此处与修持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但假以佛愿、佛果,令众生心智所依,当下消融无始以来生死困惑,趣无上菩提。在西藏的《度亡经》等伏藏教言中,也可以当下抉择,但需要假助于他人。而随顺念佛,不需要假助他人。有人问,如果这样,那助念团有没有意义呢?也有意义!对无力信顺之有情,使其抉择,一样能一生进趣无上菩提,一生横断生死,也就是在现缘成熟的一刹那就可以横断,而不假于修持,但依佛力。

  只有泯灭一切善恶是非大小,清净无对待,才能表达出念佛法门的实质内涵,也就是顺性而说,否则无力传达,一传达就会被识心所蒙蔽。所以古来以久,善知识称“净土一法,暗合道妙”,“直趣菩提”,“一生即压群臣”,为诸佛所称赞。

  为什么“一生即压群臣”呢?因依佛果故,现下动机、发心皆是无上心。“一生”,即一动念,一举心,种子一出来,表达的就是无上心,就是自性之心,也就是顺性之显,即使我们不懂自性,但无意中就已突显了自性之清净,之无造无作,之具足圆满。所以“一生即压群臣”。“一生”,就是动念之间,若能这样修持,但依佛果而得安住的、依靠的、销归的、不造作的心智,就没有畏惧了,就是正念现前,念念佛、念念觉、念念圆满、念念具足。

  净土一法彻彰了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具足之心性,这是彻底无疑的教言,是千佛万佛所共知共宣,与次第教言就不相干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正如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实在是释迦牟尼佛于此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全部嘱累于此五浊恶世之有情,令其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说念佛一法总持一切法则,又称为大总持门,陀罗尼门;又说“以名昭德”,一句佛号能昭无量功德,令此五浊恶世成就清净光佛刹。

  诸佛如来皆具三德:断德、恩德、智德。佛已证不可思议的断德善巧,断除了一切生死困惑,得清净圆满究竟的顺性心智,回施于有情,以恩德昭立于十方。若是念佛之时,一称南无佛,全体昭显诸佛功德,所谓“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智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传播模式,过去善知识讲得十分简单:名即是德,德即是心,心即是用。此处已不要任何遮拦了,直指当下,现前一念善巧,横出生死苦海!

  音深不散柔软悦耳从脐而出。咽喉舌根鼻颡上龂齿唇。气激变成音句。柔软悦耳。如大密云雷声隐震。如大海中猛风激浪。如大梵天音声引导可度众生。离眉眼唇可呵语法。言不阙少又不烦重。所说无疑言必利益。无有诳语可破语等。离如是过远近等闻。四种问难随意能答。开示四谛令得四果。建立义端因缘结句。语言法则皆悉具足。种种所说事义易了。所宣分明不故隐曲。言不卒疾又不迟缓。始终相称无能难者。以如是语敷演说法。初中后善有义有利唯法具足。能令众生得今世报。无有时节可得尝试能满所愿。深妙智者以内可知。能灭众生三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开示戒定慧品。初以名字后令知义而生欢喜。从喜生乐从乐生定。从定生如实智。从如实智生厌离。从厌离灭结使。灭结使故得解脱。如是能令此法次第。善能开示谛舍灭慧四处。能示众生令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能令众生次第得至喜地净地明地炎地难胜现前深远不动善慧法云。能分别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能令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乐。是为一切第一利益诸功德藏。如是正心忆念诸佛。在闲静处除却贪欲瞋恚睡眠疑悔调戏。一心专念不生障碍失定之心。以如是心专念诸佛。若心没当起。若散当摄。并见大众常如现前。未入定时常应称赞相好二事。以偈叹佛令心调习。如此偈说

  世尊诸相好  何业因缘得

  我以相及业  称赞于大圣

  足相千辐轮  清净眷属施

  以是因缘故  贤圣众围绕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军众  不能得毁坏

  手足指网缦  身相紫金色

  善行摄法故  大众自然伏

  手足极柔软  身相七处满

  随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长指广脚跟  身佣大直相

  离杀因缘故  乃至于劫寿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进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鹿王相  常乐读诵经

  为人说法故  疾得无上道

  修臂下过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无吝惜  随意化导人

  阴藏功德藏  善知离散故

  多得人天众  净慧眼为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阁施

  故多得妙衣  清净房楼观

  一孔一毛生  眉间白毫峙

  常为最上护  故于三界尊

  身上如师子  两肩圆而满

  常行人爱语  无有违反者

  腋满知味相  病施医药故

  人天皆敬爱  身无有疾病

  身圆肉髻相  和悦心施福

  劝化刚强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频伽音  广舌声如梵

  所言常软实  得大圣八音

  先加以思虑  后言…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