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P5

  ..續本文上一頁而深通甚深法。臍畫右旋弟子順教。身遍端嚴弟子遍淨。威儀鮮潔心淨無比。身無點子無黑印法。手軟勝兜羅綿。受化者身輕如毛。手畫文深威儀深重。手畫文長觀受法者長遠後事。手畫潤澤舍親愛潤得大道果。面貌不長結戒有開。唇赤如頻婆果。見一切世間。如鏡中像。舌柔而軟先以軟語廣度衆生。舌薄而廣功德純厚。舌赤如染染凡夫心難解佛法令解。聲如雷震不畏雷聲。其聲和柔說柔軟法。四牙圓直說直道法。四牙俱利度利根者。四牙鮮白清白第一。四牙齊等住戒平地。牙漸次細漸次說四谛法。鼻高隆直住智高山。鼻中清淨弟子清白。眼廣而長智慧廣遠。睫不希疏善擇衆生。眼白黑鮮淨如青蓮華葉。天人婇女以好眼敬禮。眉高而長名聞遠流。眉毛潤澤善知軟法。耳等相似聞法者等。耳根不壞度不壞心衆生。額平而好善離諸見。額廣無妨廣破外道。頭分具足善具大願。發色如黑蜂轉五欲樂。發厚而致結使已盡。美發柔弱軟利智智者能知法味。發不散亂言常不亂。發潤而澤常無粗言。發有美香。以七覺意香華隨宜化導。發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

  菩薩如是應念諸佛處在大衆講說正法坐師子座。其座以琉璃雜寶爲腳。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爲幾。金薄帏帳柔軟滑澤種種天衣以爲敷具。以寶師子赤金爲身。虎珀爲眼。車磲爲尾。珊瑚爲舌。白金剛爲四牙。真白銀爲發。毛發長廣。具足其床在此四師子上。大象王牙以爲憑幾。其承足幾衆寶所成。爲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敬禮。諸佛如是在此床上。著竭支泥洹僧。不高不下覆身叁分。周匝齊整著淺色袈裟。條數分明不高不下亦不參差。

  處八部大聖莊嚴衆中人天大會。龍金翅鳥俱共聽法心無瞋恨。一切大衆深心慚愧敬愛于佛。皆共一心聽佛所說。受持思惟如所說行。專心聽受心清淨故能障諸蓋。一切大衆瞻仰如來無有厭足。衣毛皆豎泣淚心熱或有大喜。有如是者。則知其人心得清淨寂默湛然如入禅定。無愛無恚心無余緣。有大悲相慈愍衆生。欲救一切心不谄曲。寂滅清淨分別好醜。有大志量不沒不縮不高不下。佛悉瞻見處在如是。大衆說法易解易了樂聞無厭。

  叁十二相八十隨形,用來啓迪我們內在的道德,這是佛之福德寶藏的實質內涵,是在本具性德下所啓迪的圓滿修德。如來自他二種受用具足,依正二報受用具足,圓滿廣攝有情,都是依修德而展現出來的。

  若單談性德,不講修德,就是只談體不談用,只談同不談分別,這樣在世尊的“四答”,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中的分別答就不成立了。諸佛如來善分別世間所安立果,即善分別因果,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因果次第相續的分別內涵。此處是以修德所顯,在佛爲佛,在菩薩則爲菩薩,六道沈淪衆生亦複如是,所謂本無分別中各取其妙用。若沒有分別答,凡俗有情就會于現緣業果中不善分別,而多混淆,從而丟失佛法妙用。

  在我們漢地,多說性空、無自性,而對諸佛自他二種受用,這種以修德所示現、表達、延續的妙用說得少,即不太重視修德的受用與真實。所謂真實,因是順性起修,是于無染心中而建立的清淨功德利益。叁十二相八十隨形都是在順性修德中彰顯的自他二種受用,對我們學佛者來說,是延續性德的一個清晰、智能、條理的教誨,也是一個增上的指導,這樣我們不至惰怠于相似自性見中,丟失分別善巧,于諸佛菩薩甚深方便善巧中多做疑慮、诋毀,産生斷見、滅見、無受用的邪見、惡空見,不能延續清淨受用、莊嚴受用、智能慈悲善巧的受用。

  在此五濁惡世,生命在減劫之時甚爲短促,依報甚爲惡劣,修行的福德力甚爲薄少,所以我們尤需重視如來之修德,所以念佛法門就尤爲重要了。因爲念佛法是橫斷橫出之法,這是淨土果地教言的一個清晰抉擇。若是漸次修行來斷生死,我們此生有沒有希望呢?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修持力就知道了,例如可以依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五個修行次第,分辨自己的次第因緣。想在一生之中完成五次第圓滿修持,是很難的。相當一部分有情,修行資糧都不具足。而加行,即正行前的加行,真正能實踐的人,可能也是萬分之一。見道者,則更爲稀少了,億人中難得一二。見道後才能修證,宗下人說“明心見性,方後起修”,“大開圓解,才能起修”。若依這樣的因緣,的確太複雜了。

  我們沒有見道怎麼起修?淨土一法爲“信順起修”,就解決了“開圓解後起修”、“見道後起修”的問題,爲凡夫提供了直接悟入、了脫生死的法則,這是一個十分慈悲善巧的因緣!

  說信順契入也好,起修也好,“信順”二字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教言,唯佛與佛能宣、能證、能知。有人說:“我不能信順,疑慮能不能起修?”在淨土一法中,圓含圓攝,若能信順起修,當下即得大利,就橫斷生死流;而疑慮亦得大利,只是現前就象在修資糧、加行一樣培養善根。如《觀經》中寫,若有衆生一生造作五逆十罪,臨死之時地獄火現前,聞善知識教導、稱念阿彌陀佛名,地獄即化爲清涼地,即當下得到抉擇。

  此處與修持的時間長短沒有關系,但假以佛願、佛果,令衆生心智所依,當下消融無始以來生死困惑,趣無上菩提。在西藏的《度亡經》等伏藏教言中,也可以當下抉擇,但需要假助于他人。而隨順念佛,不需要假助他人。有人問,如果這樣,那助念團有沒有意義呢?也有意義!對無力信順之有情,使其抉擇,一樣能一生進趣無上菩提,一生橫斷生死,也就是在現緣成熟的一刹那就可以橫斷,而不假于修持,但依佛力。

  只有泯滅一切善惡是非大小,清淨無對待,才能表達出念佛法門的實質內涵,也就是順性而說,否則無力傳達,一傳達就會被識心所蒙蔽。所以古來以久,善知識稱“淨土一法,暗合道妙”,“直趣菩提”,“一生即壓群臣”,爲諸佛所稱贊。

  爲什麼“一生即壓群臣”呢?因依佛果故,現下動機、發心皆是無上心。“一生”,即一動念,一舉心,種子一出來,表達的就是無上心,就是自性之心,也就是順性之顯,即使我們不懂自性,但無意中就已突顯了自性之清淨,之無造無作,之具足圓滿。所以“一生即壓群臣”。“一生”,就是動念之間,若能這樣修持,但依佛果而得安住的、依靠的、銷歸的、不造作的心智,就沒有畏懼了,就是正念現前,念念佛、念念覺、念念圓滿、念念具足。

  淨土一法徹彰了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來是佛,本來具足之心性,這是徹底無疑的教言,是千佛萬佛所共知共宣,與次第教言就不相幹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正如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實在是釋迦牟尼佛于此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法,全部囑累于此五濁惡世之有情,令其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說念佛一法總持一切法則,又稱爲大總持門,陀羅尼門;又說“以名昭德”,一句佛號能昭無量功德,令此五濁惡世成就清淨光佛刹。

  諸佛如來皆具叁德:斷德、恩德、智德。佛已證不可思議的斷德善巧,斷除了一切生死困惑,得清淨圓滿究竟的順性心智,回施于有情,以恩德昭立于十方。若是念佛之時,一稱南無佛,全體昭顯諸佛功德,所謂“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智用”,這是淨土法門的一個傳播模式,過去善知識講得十分簡單:名即是德,德即是心,心即是用。此處已不要任何遮攔了,直指當下,現前一念善巧,橫出生死苦海!

  音深不散柔軟悅耳從臍而出。咽喉舌根鼻颡上龂齒唇。氣激變成音句。柔軟悅耳。如大密雲雷聲隱震。如大海中猛風激浪。如大梵天音聲引導可度衆生。離眉眼唇可呵語法。言不阙少又不煩重。所說無疑言必利益。無有诳語可破語等。離如是過遠近等聞。四種問難隨意能答。開示四谛令得四果。建立義端因緣結句。語言法則皆悉具足。種種所說事義易了。所宣分明不故隱曲。言不卒疾又不遲緩。始終相稱無能難者。以如是語敷演說法。初中後善有義有利唯法具足。能令衆生得今世報。無有時節可得嘗試能滿所願。深妙智者以內可知。能滅衆生叁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開示戒定慧品。初以名字後令知義而生歡喜。從喜生樂從樂生定。從定生如實智。從如實智生厭離。從厭離滅結使。滅結使故得解脫。如是能令此法次第。善能開示谛舍滅慧四處。能示衆生令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能令衆生次第得至喜地淨地明地炎地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能分別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能令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樂。是爲一切第一利益諸功德藏。如是正心憶念諸佛。在閑靜處除卻貪欲瞋恚睡眠疑悔調戲。一心專念不生障礙失定之心。以如是心專念諸佛。若心沒當起。若散當攝。並見大衆常如現前。未入定時常應稱贊相好二事。以偈歎佛令心調習。如此偈說

  世尊諸相好  何業因緣得

  我以相及業  稱贊于大聖

  足相千輻輪  清淨眷屬施

  以是因緣故  賢聖衆圍繞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軍衆  不能得毀壞

  手足指網缦  身相紫金色

  善行攝法故  大衆自然伏

  手足極柔軟  身相七處滿

  隨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長指廣腳跟  身傭大直相

  離殺因緣故  乃至于劫壽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進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鹿王相  常樂讀誦經

  爲人說法故  疾得無上道

  修臂下過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無吝惜  隨意化導人

  陰藏功德藏  善知離散故

  多得人天衆  淨慧眼爲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閣施

  故多得妙衣  清淨房樓觀

  一孔一毛生  眉間白毫峙

  常爲最上護  故于叁界尊

  身上如師子  兩肩圓而滿

  常行人愛語  無有違反者

  腋滿知味相  病施醫藥故

  人天皆敬愛  身無有疾病

  身圓肉髻相  和悅心施福

  勸化剛強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頻伽音  廣舌聲如梵

  所言常軟實  得大聖八音

  先加以思慮  後言…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