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序》慈法法师讲
《往生论注序》原文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可臻此。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来由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翼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民国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惭愧僧释印光撰
《往生论注序》慈法法师讲
诸位大德、诸位善知识:
受盘锦诸位居士盛情约请,来到盘锦这新兴的城市,这个因缘是因为阿弥陀佛万德圣号的感召,依这胜缘的发起,大家今天方能来到念佛堂来交流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佛教无问自说的一个法门,因为净土一法是诸佛甚深行处,非一切凡圣以情计而能妄自测度。净土一法是一个极难遇、极难闻、极难信之法,又是一个极易成就之法。这个方法最突出特点就是难信易行,它的行持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佛的果地觉为众生因地心。净土法门,近代印光法师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很美妙,称为特别法门。佛灭度七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现于世。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他在《大毗婆沙论》上把净土法门与圣道法门区分开来,使我们大家对净土法门、圣道门有一个方便的区分,不发生矛盾。他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纯仗佛力、佛愿、佛之成就,迅速出离生死苦海的一种方法,圣道法门是通途的行持方法。通途的行持方法在佛教的教门中是很多的,它是依佛的教诲自力行持,断除贪嗔痴慢疑思惑,断除身见、见见、邪见、戒见见惑,断除二惑方出生死。净土法门非是如此,是仗借佛力,仗借佛之成就,仗借佛之接引,仗借佛的惠利。龙树菩萨举了一个例子:有如乘船代步能迅速达到自己目的地,就易行,这易行就是乘船。他那时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只有轮船,扬帆顺水可以一日千里。他打的比喻就是佛力易行,佛力这种成就的给予、成就的载负,使我们能迅速达到目的地,达到智慧的彼岸。圣道自力行持就难,所谓难在多有外道乱散,难在无佛之时唯仗自力不仗佛力,难在声闻自力断灭大慈悲,难在众生颠倒因果,这种种难缘使圣道行持有很多暗礁、有很多险滩、有很多不能愈越的障碍,所以在无佛时代,净土法门易行、易成、易得出离。龙树菩萨这样的悲心给我们提供一个方便,我们知道佛教的判别方法很多,把佛法分成净土法门与圣道门这二大类是龙树菩萨提出来的。净土法门,就象印光大师所讲,是纯佛力法门。纯佛力者,就是要放舍九界自力。我们这九界,大家比较熟悉,所谓菩萨、声闻、缘觉法界,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法界,这九法界一切因缘,皆作放舍超越,这样的法门叫纯佛力法门,就是与九法界因缘一切善恶是非大小皆作超越,唯依佛念佛。过去祖师举这个例子:“念佛之人,一生即压群臣”,何以故,就如太子降生,一生即压群臣,念佛之人是单提如来正印之人,是唯信佛教,唯依佛语之教化,一切不了义教,一切不圆满之教诲,皆要作超越的因缘,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信就在于九界众生在此无以圆成,若菩萨圆成者,是名为佛,若一切声闻、缘觉圆成,是名为佛,不名为声闻缘觉六道众生,因为没有圆成因缘,不能测知诸佛甚深行处,唯有随顺方能发起法益,所以称为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但现在社会上普遍地讲净土法门、大家学习的这种净土法门,往往与畅佛本怀的因缘有相冲突的地方。净土一法是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教诲,是究竟道的回施。佛教有五种次第,大家对这五种次第有个概括的认识,就可以比较清晰来认识为什么净土一法是一切世间难信易行之法。佛教的五种次第也有五分法身之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一种说法。另外的一种说法,所谓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证道、究竟道,究竟道为佛的果德成就。净土一法是以佛的果德而发起的给予,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大家都在称念,但不知道是究竟道给予的时间,这万德不名万德。很多人在念佛之时,还要怎么来消除自己的烦恼,怎么来改变自己的习气,还要什么善恶是非大小有对因缘的发起,那这就不叫念万德,因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求临终、求开悟,岂不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万德所在,万德所成,即在于称念之当下,亲闻之发起。如此万德洪名多被一些情计所遮掩,这万德不名万德,洪名者不能全彰诸佛果德真实,被人误解,被一些方法所歪曲。净土一法所谓畅佛本怀者,就是易使一切众生迅速得以出离生死苦海、迅速圆成佛道、迅速转相教化、转相度脱,这是《无量寿经》根本的教诲。《无量寿经》对我们的根本教诲是以观经作种种观察,使我们发起正受,舍离一切众生的杂缘,唯有观佛忆佛念佛,得以契入心作心是的善巧,通过《阿弥陀经》劝化大家,如此因缘是一切诸佛摄受法门,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来给我们作证,使我们生信,以此因缘导归《无量寿经》,无量寿就是无量寿之成就。无量寿者,就是诸佛所成就之教化因缘,诸佛所安住之地,所以称为无量寿。净土一法,我们要从概念上有一个转变性的认识,因为常规的劝化方法都是以资粮道,所谓的信愿行三资粮而发起的利益,岂不知净土法门是万德洪名、万德回施之法益,决非资粮之因缘,是畅佛彻底普度众生之悲心教化,这个方法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对净土法门作一个介绍,要学的文字叫《往生论》,因为有文字可依,大家就比较方便一些,比较容易起信,容易发起现前的利益。这文字是论主天亲菩萨所作,非后人所撰记。我们知道净土法门有三经一论或五经一论之说,其中的一论,说的就是《往生论》。我们知道中国的祖师作了大量的疏抄,乃至很多净土法门这样的著作,但是所归结到根本的经典还是三经一论,所谓的《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后来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汇集到一起,成为净土五经。怎么来运用学习五经,就靠这一论来启发。论者,就是对法的论述。我们学的《往生论》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根本经典。我们中国祖师有很多教典,但不能称为根本教典,何以故,它是有区域性的、有个人修持因缘的,唯有过去这些菩萨摩訶萨乃至佛所亲口宣化的经典,是真实所依。净土三经都是佛亲口所宣的经典,《往生论》文字是佛灭度七百年后,出现于世的一个大菩萨,叫天亲菩萨,他一生作了很多的论著,在大小乘都有五百部论,后人称他为千部论主。天亲菩萨不只是净土法门遵从他的教导,依他的很多著作建立一些法门,如依《俱舍论》有俱舍宗。《俱舍论》是他著的小乘教的根本著作,翻译过来到中国的大乘论著很多,《往生论》是其一。
打开书第一页,《往生论注》序。这序,不是我们要学习书的序,是借过来的序,是昙鸾法师论注的序,近代净土法门十三祖师印光老人所作。印光法师作这个序,来引导大家对净土法门有个认识,对《往生论》作了一个概括的提示,不是《往生论》的本序,是借序。我们看文字: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佛法与其它差别最大说教,就在于对生死的这种善述,对生死的超越,对生死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生死面前是绝对平等的,人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如此八苦,人人平等,怎么平等?大家都面临这些因缘,若不是贤圣,若不得出离,这八苦交加,使你受无量的压迫。生死,不过是八苦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佛教最主要提示我们,人有三个对生老病死大的无明区域,净土法门要把这个问题彻底地解决掉,若是解决不掉,那么大家在无明中流转,不得出离生死苦海。这生死的压迫是我们六道众生所共有的,生死是我们大家每一个人最亲切因缘,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因缘,是我们大家第一等大事,何以故,人身极为难得,大家得到人身,是无始以来的善根成就。释迦佛在很多地方举过这样的例子,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就是手中拿的一点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失人身的因缘是最多的。我们都知道,五戒是成就人身的根本因素。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有三大无明遮掩,每个人可以仔细地思虑一下,对比一下,有没有这样三个无明的压迫: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是个什么?来,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它。作为人若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这人生就少掉三分之一的智慧的共用。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把我们生下来,为何而来,这一生究竟要干什么,一定要做什么,你的一生究竟是为了做什么?是大家都面临的课题,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都要联系自己、反思自己。若不反思,你真是一个颠倒无明的人、迷茫的人。迷茫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我们一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一生一结束究竟去向何方?这是人生三个之迷,三个无明区域。看似简单,但是真正把这三个无明因素彻底地破除掉、彻底地认识清楚,心地真是一片光明。净土法门正是给予我们一个…
《《往生论注序》慈法法师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