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序》慈法法師講
《往生論注序》原文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衆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于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可臻此。夫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來由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翼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
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慚愧僧釋印光撰
《往生論注序》慈法法師講
諸位大德、諸位善知識:
受盤錦諸位居士盛情約請,來到盤錦這新興的城市,這個因緣是因爲阿彌陀佛萬德聖號的感召,依這勝緣的發起,大家今天方能來到念佛堂來交流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佛教無問自說的一個法門,因爲淨土一法是諸佛甚深行處,非一切凡聖以情計而能妄自測度。淨土一法是一個極難遇、極難聞、極難信之法,又是一個極易成就之法。這個方法最突出特點就是難信易行,它的行持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佛的果地覺爲衆生因地心。淨土法門,近代印光法師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這個名字很美妙,稱爲特別法門。佛滅度七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現于世。龍樹菩薩是八宗共祖,他在《大毗婆沙論》上把淨土法門與聖道法門區分開來,使我們大家對淨土法門、聖道門有一個方便的區分,不發生矛盾。他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純仗佛力、佛願、佛之成就,迅速出離生死苦海的一種方法,聖道法門是通途的行持方法。通途的行持方法在佛教的教門中是很多的,它是依佛的教誨自力行持,斷除貪嗔癡慢疑思惑,斷除身見、見見、邪見、戒見見惑,斷除二惑方出生死。淨土法門非是如此,是仗借佛力,仗借佛之成就,仗借佛之接引,仗借佛的惠利。龍樹菩薩舉了一個例子:有如乘船代步能迅速達到自己目的地,就易行,這易行就是乘船。他那時代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只有輪船,揚帆順水可以一日千裏。他打的比喻就是佛力易行,佛力這種成就的給予、成就的載負,使我們能迅速達到目的地,達到智慧的彼岸。聖道自力行持就難,所謂難在多有外道亂散,難在無佛之時唯仗自力不仗佛力,難在聲聞自力斷滅大慈悲,難在衆生顛倒因果,這種種難緣使聖道行持有很多暗礁、有很多險灘、有很多不能愈越的障礙,所以在無佛時代,淨土法門易行、易成、易得出離。龍樹菩薩這樣的悲心給我們提供一個方便,我們知道佛教的判別方法很多,把佛法分成淨土法門與聖道門這二大類是龍樹菩薩提出來的。淨土法門,就象印光大師所講,是純佛力法門。純佛力者,就是要放舍九界自力。我們這九界,大家比較熟悉,所謂菩薩、聲聞、緣覺法界,人、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法界,這九法界一切因緣,皆作放舍超越,這樣的法門叫純佛力法門,就是與九法界因緣一切善惡是非大小皆作超越,唯依佛念佛。過去祖師舉這個例子:“念佛之人,一生即壓群臣”,何以故,就如太子降生,一生即壓群臣,念佛之人是單提如來正印之人,是唯信佛教,唯依佛語之教化,一切不了義教,一切不圓滿之教誨,皆要作超越的因緣,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難信就在于九界衆生在此無以圓成,若菩薩圓成者,是名爲佛,若一切聲聞、緣覺圓成,是名爲佛,不名爲聲聞緣覺六道衆生,因爲沒有圓成因緣,不能測知諸佛甚深行處,唯有隨順方能發起法益,所以稱爲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但現在社會上普遍地講淨土法門、大家學習的這種淨土法門,往往與暢佛本懷的因緣有相沖突的地方。淨土一法是暢佛普度衆生本懷的教誨,是究竟道的回施。佛教有五種次第,大家對這五種次第有個概括的認識,就可以比較清晰來認識爲什麼淨土一法是一切世間難信易行之法。佛教的五種次第也有五分法身之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一種說法。另外的一種說法,所謂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證道、究竟道,究竟道爲佛的果德成就。淨土一法是以佛的果德而發起的給予,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大家都在稱念,但不知道是究竟道給予的時間,這萬德不名萬德。很多人在念佛之時,還要怎麼來消除自己的煩惱,怎麼來改變自己的習氣,還要什麼善惡是非大小有對因緣的發起,那這就不叫念萬德,因爲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還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求臨終、求開悟,豈不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萬德所在,萬德所成,即在于稱念之當下,親聞之發起。如此萬德洪名多被一些情計所遮掩,這萬德不名萬德,洪名者不能全彰諸佛果德真實,被人誤解,被一些方法所歪曲。淨土一法所謂暢佛本懷者,就是易使一切衆生迅速得以出離生死苦海、迅速圓成佛道、迅速轉相教化、轉相度脫,這是《無量壽經》根本的教誨。《無量壽經》對我們的根本教誨是以觀經作種種觀察,使我們發起正受,舍離一切衆生的雜緣,唯有觀佛憶佛念佛,得以契入心作心是的善巧,通過《阿彌陀經》勸化大家,如此因緣是一切諸佛攝受法門,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偏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來給我們作證,使我們生信,以此因緣導歸《無量壽經》,無量壽就是無量壽之成就。無量壽者,就是諸佛所成就之教化因緣,諸佛所安住之地,所以稱爲無量壽。淨土一法,我們要從概念上有一個轉變性的認識,因爲常規的勸化方法都是以資糧道,所謂的信願行叁資糧而發起的利益,豈不知淨土法門是萬德洪名、萬德回施之法益,決非資糧之因緣,是暢佛徹底普度衆生之悲心教化,這個方法的差異是很大的。我們對淨土法門作一個介紹,要學的文字叫《往生論》,因爲有文字可依,大家就比較方便一些,比較容易起信,容易發起現前的利益。這文字是論主天親菩薩所作,非後人所撰記。我們知道淨土法門有叁經一論或五經一論之說,其中的一論,說的就是《往生論》。我們知道中國的祖師作了大量的疏抄,乃至很多淨土法門這樣的著作,但是所歸結到根本的經典還是叁經一論,所謂的《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後來印光法師又把《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彙集到一起,成爲淨土五經。怎麼來運用學習五經,就靠這一論來啓發。論者,就是對法的論述。我們學的《往生論》就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根本經典。我們中國祖師有很多教典,但不能稱爲根本教典,何以故,它是有區域性的、有個人修持因緣的,唯有過去這些菩薩摩訶薩乃至佛所親口宣化的經典,是真實所依。淨土叁經都是佛親口所宣的經典,《往生論》文字是佛滅度七百年後,出現于世的一個大菩薩,叫天親菩薩,他一生作了很多的論著,在大小乘都有五百部論,後人稱他爲千部論主。天親菩薩不只是淨土法門遵從他的教導,依他的很多著作建立一些法門,如依《俱舍論》有俱舍宗。《俱舍論》是他著的小乘教的根本著作,翻譯過來到中國的大乘論著很多,《往生論》是其一。
打開書第一頁,《往生論注》序。這序,不是我們要學習書的序,是借過來的序,是昙鸾法師論注的序,近代淨土法門十叁祖師印光老人所作。印光法師作這個序,來引導大家對淨土法門有個認識,對《往生論》作了一個概括的提示,不是《往生論》的本序,是借序。我們看文字: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佛法與其它差別最大說教,就在于對生死的這種善述,對生死的超越,對生死的認識。我們每一個人,生死面前是絕對平等的,人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如此八苦,人人平等,怎麼平等?大家都面臨這些因緣,若不是賢聖,若不得出離,這八苦交加,使你受無量的壓迫。生死,不過是八苦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佛教最主要提示我們,人有叁個對生老病死大的無明區域,淨土法門要把這個問題徹底地解決掉,若是解決不掉,那麼大家在無明中流轉,不得出離生死苦海。這生死的壓迫是我們六道衆生所共有的,生死是我們大家每一個人最親切因緣,每一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因緣,是我們大家第一等大事,何以故,人身極爲難得,大家得到人身,是無始以來的善根成就。釋迦佛在很多地方舉過這樣的例子,說得人身如爪上土,就是手中拿的一點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失人身的因緣是最多的。我們都知道,五戒是成就人身的根本因素。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有叁大無明遮掩,每個人可以仔細地思慮一下,對比一下,有沒有這樣叁個無明的壓迫:我們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我們是個什麼?來,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去深思它。作爲人若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這人生就少掉叁分之一的智慧的共用。來到這個世界上,母親把我們生下來,爲何而來,這一生究竟要幹什麼,一定要做什麼,你的一生究竟是爲了做什麼?是大家都面臨的課題,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都要聯系自己、反思自己。若不反思,你真是一個顛倒無明的人、迷茫的人。迷茫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我們一生是爲了什麼?我們的一生一結束究竟去向何方?這是人生叁個之迷,叁個無明區域。看似簡單,但是真正把這叁個無明因素徹底地破除掉、徹底地認識清楚,心地真是一片光明。淨土法門正是給予我們一個…
《《往生論注序》慈法法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