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
根據慈法法師開示錄音整理
地點: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
時間:二零零六年叁月二十四日——四月二日
目錄:
生如來家: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 2
觀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14
觀佛法身無染無著... 27
般舟叁昧行持法則之一... 32
般舟叁昧行持法則之二... 42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在家二十法... 49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一... 56
般舟叁昧進趣細則:出家六十法之二... 64
般舟叁昧五十余助法及修持果報... 73
附錄:摘錄... 85
生如來家: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是我們大家的一個共同願望,或稱目的、發心、動機。因爲從佛菩薩聲聞緣覺到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有情沒有一個能離開心靈的含攝,心靈之寶藏,各個有情悉皆具足,只是其開啓方法,形形色色、隨機不同。我們如何來運用這個寶藏、在此得到如意自在呢?這就需要用法則來純熟我們心靈的自在之力、本源之力,使其莊嚴世間、利益有情。所以,接下來我們以“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之願望爲綱要,依《十住毗婆沙論》中有關念佛及般舟叁昧修持的法則進行深入學習。
《十住毗婆沙論》,是聖龍樹菩薩所施教的文字。學習論之前,我們需要先對論主有所了解, 不講論主生平,猶如此水無源。聖龍樹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被尊爲“印度第二世尊”、“八宗之祖”、“唐密初祖”。對于龍樹菩薩的應世時間,顯密二宗是有差異的。若依唐密說法,龍樹菩薩約在世尊滅度500歲後,從其國土來此釋迦佛遺教國土,打開南天門鐵塔,把世尊在世時所施教的教法傳播于末世有情。顯教中則說龍樹菩薩于世尊滅度700歲後應現于世。
爲什麼顯密有別呢?這是衆生業報擇取的不同,並不是實有什麼差別。顯密業報處示現不同,感知就不同。譬如對于大城市的高消費生活,對有錢有勢人來說會生起歡喜,而貧瘠人則會感到是一種壓迫。也就是說,同樣一個事物,不同人的感知差別可能很大。在顯密二教中,對于龍樹菩薩的應世過程,也顯現出這種業力之差別,故有500歲之說、700歲之說。
龍樹菩薩是我們八宗共尊的祖師,這與其誓願有關系。龍樹菩薩,實是他方如來,即妙雲相如來,其誓願就是到他方國土,守護、延續此國土世尊的遺教,故于此娑婆世界,亦是如此示現,乘不可思議願輪,來順應、延續釋迦佛之教化。
在此濁惡世間,成佛甚難,即使如妙雲相如來這樣一個他方世尊,來此閻浮提,最初降生也是示現梵志,所有如來德相泯滅于梵志中,現相爲一個外道。這說明佛不圓滿嗎?不是,而是我們爲業報中的濁惡所覆蔽而産生的感知。正如世尊應世時,印度王舍城若住叁億人,其中只有一億人能見佛,一億人能聽聞佛名,還有一億人見聞不得。在見佛的一億人中,有人見佛形如五尺比丘,色如黑碳,有人見佛丈六金身,有人則見爲千丈盧舍身。現在,連形如黑碳的佛也見不到,只能見到遺像、遺骨舍利了。同一世尊,見者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故知福德業緣的差別之大。
所謂濁惡世界,令十方諸佛不堪忍受。這裏的“不堪忍受”,也是我們業報濁惡所顯現,是我們的感知,而不是諸佛的真實感知,否則諸佛就不會來應世了。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實早已成佛,觀音菩薩爲正法名如來,文殊菩薩爲龍種上如來,他們在很多世界示現如來智能德相,以種種誓願轉妙*輪、種種威德說法、以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種種善巧令世間有情出離生死苦海。這些大菩薩隨釋迦佛、乃至未來佛常應于世,阿難、迦葉,以至提婆達多都還會應世,只是名字不同,聖者應世表現的差異是業報之異,而本質無異,都是爲了度化衆生。
龍樹菩薩是繼承、延續釋迦佛的遺教,並不是說自己是他方如來,而發明一個什麼東西,此處要清晰。古人列有八大論主,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無著菩薩等,他們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是任何聖者智者,甚至任何世尊都不能取代的。因世尊只宣最上教育,很多有情並不能依法細致了解、深入觀察,而這些大菩薩們,通過論,對法則進行細分處理,進行細致表述和宣化,使我們可以拿來學習、實踐。
龍樹菩薩一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其傳記中記載,龍樹菩薩在九十日內就讀完了南閻浮提所有文字,于是生起自慢的想法,說“世尊也不過如此,你是一切智,我也是一切智,我可以稱佛了。”然後就要改服製律,想自搞一套。這時,一位龍王菩薩就來幫他解決這個驕慢問題。如何解決呢?請他去讀龍宮所收藏的經教。龍宮經卷猶如河沙,而龍王對他說,菩薩,汝所得見,若與天宮經卷相比,遠不可比!龍樹菩薩此時心生後悔,說自己對佛法所知不過是九牛一毛、浩瀚一滴啊,由此幡然悔過。
龍樹菩薩能于九十日讀完天下文字,叁昧力、自在力都是有的,即使如此,還會于自己的驕慢生起慚愧。而現在人,稍有一點修持就想稱師作祖了。這裏的“修”,可能是自以爲的修,“持”,可能是自以爲的持,身心還很羸劣,就急于把自己標榜出來,比起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善知識,善巧也好、神通也好、智能也好、定力方便也好,萬億分之一不及,但就想自己立個什麼,結果出現很多禍端,以及自他二種傷害。祖師象春筍一般冒出,急于求成者甚多,說話時氣吞山河而做事實爲無力者甚多,真正踏踏實實做人做事、踏踏實實深入修持的越來越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福德因緣薄少的一個可憐之處。在此,龍樹菩薩這位大導師,通過示現來警告我們這些福德薄少的末世有情,要厚重自受用,尊重佛法之實踐,深入佛法之實踐,千萬不可草草,如小杏子剛剛開花結果,就說我熟了,就要摘下來,結果還很澀苦。
龍樹菩薩在家時,曾與叁友相約到王宮縱欲,他們爲進出方便,就找一個藥師求到隱身術,結果使王宮後院很多嫔妃受孕。國王震怒,術士就出主意:若是鬼神,用咒殺;若是人,用刀殺。人必用隱身之術,會留下痕迹,可在王宮必經之路,撒細沙以捕痕迹。結果龍樹菩薩與其夥伴又去時,就被發現痕迹,于是士兵到處刺殺。龍樹菩薩在躲避刺殺時,一直不離國王七尺遠,因持刀者七尺之內不允許近王身,而其他叁個人沒有這個智能,結果眼見著一一被殺,這時龍樹菩薩就立了一個誓願:若我能生存下去,必做沙門,世間娛樂甚爲怖畏。這可能是龍樹菩薩一生中的一個反面教材,其實對于菩薩沒有反正,他們只是在做一件事,即了解“世俗之可怖,行沙門寂滅之樂”。
龍樹菩薩出家後,龍王請其到龍宮誦讀經典,于後豁然通達,善了一切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其時,有一國王,甚邪慢,大興外道、誹謗正法。龍樹菩薩爲度化他,催伏其邪慢心,恭持赤幡在王宮前經行了七年。幡,有喚醒人之意,過去寺院念佛堂口必有幡,若有人困了,巡幡人就會拿幡在其面前晃一下。于後此王受其教化,尤爲恭敬。
龍樹菩薩一生奇迹很多,一直到最後用草把腦袋割下來。記載說龍樹菩薩活了八百歲,他修有長壽法,活一劫兩劫其實是不成問題的,但在八百歲時,有一個國王當時叁百多歲不死,其太子已兩百多歲,說,王者不死,我何時登位?謀臣就說:若要父亡,需龍樹亡。因他們都是隨龍樹菩薩學的長壽法。于是王子就找到龍樹菩薩,說:我聞菩薩行法忍,一切物皆予布施,我要菩薩的頭。龍樹菩薩說:行啊。但王子怎麼也砍不下龍樹的頭。龍樹菩薩說,我殺業已盡,用刀是不行的,只是塵沙劫前,我用草斬殺蟲命,此報未盡。于是太子就摘了一根草,一劃就取下了龍樹菩薩的頭。
龍樹菩薩做了很多奇特之事,因爲是他方世尊,很清晰、不迷失。所謂迷失,就是不能自製,迷失自己身口意叁業的自製力,迷失叁業的抉擇,迷失叁業的未來延續。我們大家不要認爲“迷失”二字是別人的事,一天中真正有多少時間,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是自主的、依正二報是調柔的?這是我們需要自己審視的。
十住毗婆沙論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
有人言。般舟叁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複次般舟叁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叁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叁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爲家故無有過咎。轉于過咎轉于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叁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爲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爲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爲歡喜。答曰
如得于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十住毗婆沙論》,聖龍樹菩薩造。此處“聖”字不是虛稱。在佛教中,賢聖有別、凡聖有別。聖者,就是入地菩薩,已斷盡煩惱,與賢者有別。所以此處不是尊稱,不是贊美說,而是如實稱。“造”字,則顯工程宏大、廣傳廣利之意,一般人寫書稱爲鈔、撰,唯有聖者智者菩薩們是爲造論。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大師譯。鸠摩羅什大師的父親先前是一個出家人,走到龜茲國後,國王將其攔下,硬要將公主許配給他,于是終因王命難違而舍戒,後羅什大師由其母親帶到印度修行。羅什大師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示現者,被稱爲“七佛譯經師”,從拘那含摩尼莊嚴劫後叁佛到賢劫四佛時,都是譯經師,其所譯經數量在漢地叁藏中少有人能及,非…
《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叁昧修持(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