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人、慈悲喜舍▪P4

  ..续本文上一页脱道淹没掉、荒芜掉了,结果大家找不到解脱道,就变成越来越困难,到后来竟然形成三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对《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经过几个月的闻思,建立正确的闻思基础之后,就实际的来受用,实际的来改变,实际的来净化。

  有一位学员在听闻课程一两个月下来,就有很明显的改变,让他自己都不太认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认得他。因此,我们的闻法就是要实际去受用,实际去改变,不是装填一些知识。慈悲之心都是要实际做出来,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够把“身见”渐渐破除掉。当你的“身见”渐渐破除掉,才能够真正慢慢契入“无我”。所以,不要再把“无我”当做是学术的分析、解析,《阿含经》里面处处都有讲到“无我”,从五蕴、六入处或是六界方面解析“无我”,这些已经够多、够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拼命再去找“无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无我”,而是要真正实际做出来。以客观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实践“无我”的精神,他们一般对“无我”的落实与实践,比佛教更积极而踏实。

  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很少建立山头,不会说一个牧师或是神父出来,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后又去创立一个山头。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师、很多的山头,都一直出来,抓取我的、我的弟子……,这不是在批判我们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来是属于智慧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现出来的样貌,却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层次的宗教型态。

  所以,如果只是口头上讲“无我”,而不是实际做出来,这样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们今天能够把法义好好闻思,然后慈悲真正做出来,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现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这样就是“为法作见证”,实际体悟佛法的精髓,然后又展现出来。你的慈心展现,处处所做所为是为世间少苦离苦,考量点是为众生、为世间,能够为世间少苦离苦,能够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

  什么叫做喜心呢?就是一个人能够转向自在、灵活取角。这里的“灵活取角”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是为世间少苦离苦。什么叫喜心呢?“喜心”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够柔软,当你有柔软下来,才能够灵活,当你柔软下来,才能够从正面取角、才能够转向,才不会一直坚持己见、坚持一个角度。就像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其实很多是我们固执己见,台湾话讲说“横柴拿入灶”、“不会驾驶船,就嫌溪流河道狭窄”。

  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心的僵化,才会怪东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们的心很僵化,就没办法灵活。“喜”就是尽量一个灵活取角,凡事尽量正面取角,当你产生痛苦、产生困扰、产生麻烦,尽量往正面取角。同样一件事情,当你往负面去看、往负面去想,所得的结果就会是负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结果就会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处处可以实际去体会、去应用,往正面、往负面的结论就不一样。再者,要转向自在,有一句话是“山不转路转”,老子观察实相界,然后从“水”之中,获得很多的体会,“水”的柔软,包括我们身心的柔软都是这样,如果你越觉得是境界把你阻碍,这就是心的僵化。事实上,不是境界把你碍著,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冲突磨擦,所谓“山不转路转”,你可以灵活正面取角,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无,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就是“喜”。

  何谓“舍”?以比较粗浅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众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够提得起、能够放得下。以更深层来说,你要能够离开二元对立,因为这个部分很深、很深,以后我们还会再进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还没有真正的解脱,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你也许会认为说“奇怪?我不以为然啊!我不认为啊!……”因为你还没有去反观到、还没有去觉察到,也就是说你的心还很粗糙,还没有转细、还没有明、还没有净,反观觉察力还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慢慢进入到深层去看,会看到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包括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就算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

  证到四果的解脱者、阿罗汉,才能够真正离开二元对立,进入一体的世界,这方面很深,以后我们会慢慢透过幻灯片,透过一些经文,来跟大家深入解析什么叫做“二元对立”。如果我们没有去看到,很难跳脱出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就是不断在分别是非、有无、对错、优劣、大小……,目的是要怎么样呢?衬托出己大人小、己优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说自己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认为是别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别人就不是,“异于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大家要慢慢去检验、随时去检查,以后我们另外会更具体来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们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给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时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够完全放得下,才能够得到无限,你能够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实上就是这样,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拥有的,你就得不到无限。包括生命深层的“自我”,如果不能够大死一番,你就没办法“不生不死”,这里已经是讲到很深层的“舍”,包括说我的财产、我的种种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却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三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三果的人,还是放不下生命,还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结”还没有断。

   “五上分结”是已经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对这个“自我”来挑战。唯有最后的“自我”能够大死一番,才能够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后我们都会再跟大家来分享这方面,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实际体证到的。

  以上就是渐渐把解脱的方向确立出来,要清楚知道什么是究竟解脱的方向,这样才不会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够有助于断我们的贪、嗔、痴。记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检验得到自己有没有在进步?如果你的修行无助于断贪、嗔、痴,就是在“世间法”。这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门的修行,但是每天在历缘对境里面,还是在贪、嗔、痴的世界里面绕,这样你就要重新检讨反省自己:我在历缘对境这么认真修行,这么认真在念佛,这么认真在持咒,这么认真在打坐,为什么我一下座、一离开禅堂,又是贪、嗔、痴再现?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种种方便法门,没办法让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来检验自己的贪、嗔、痴,来断除贪、嗔、痴,那么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但是我们说要断贪、断嗔,先要知道我们的贪、嗔就是来自于“无明”,对实相没有清楚认识,才会在那里贪、嗔。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了悟实相真理。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