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道淹沒掉、荒蕪掉了,結果大家找不到解脫道,就變成越來越困難,到後來竟然形成叁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對《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經過幾個月的聞思,建立正確的聞思基礎之後,就實際的來受用,實際的來改變,實際的來淨化。
有一位學員在聽聞課程一兩個月下來,就有很明顯的改變,讓他自己都不太認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認得他。因此,我們的聞法就是要實際去受用,實際去改變,不是裝填一些知識。慈悲之心都是要實際做出來,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夠把“身見”漸漸破除掉。當你的“身見”漸漸破除掉,才能夠真正慢慢契入“無我”。所以,不要再把“無我”當做是學術的分析、解析,《阿含經》裏面處處都有講到“無我”,從五蘊、六入處或是六界方面解析“無我”,這些已經夠多、夠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拼命再去找“無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無我”,而是要真正實際做出來。以客觀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實踐“無我”的精神,他們一般對“無我”的落實與實踐,比佛教更積極而踏實。
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很少建立山頭,不會說一個牧師或是神父出來,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後又去創立一個山頭。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師、很多的山頭,都一直出來,抓取我的、我的弟子……,這不是在批判我們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來是屬于智慧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卻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層次的宗教型態。
所以,如果只是口頭上講“無我”,而不是實際做出來,這樣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們今天能夠把法義好好聞思,然後慈悲真正做出來,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現無我、無私,無條件、無所求,這樣就是“爲法作見證”,實際體悟佛法的精髓,然後又展現出來。你的慈心展現,處處所做所爲是爲世間少苦離苦,考量點是爲衆生、爲世間,能夠爲世間少苦離苦,能夠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爲個人的名,不是爲個人的利。
什麼叫做喜心呢?就是一個人能夠轉向自在、靈活取角。這裏的“靈活取角”不是爲個人的名,不是爲個人的利,是爲世間少苦離苦。什麼叫喜心呢?“喜心”是讓我們原來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夠柔軟,當你有柔軟下來,才能夠靈活,當你柔軟下來,才能夠從正面取角、才能夠轉向,才不會一直堅持己見、堅持一個角度。就像所謂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其實很多是我們固執己見,臺灣話講說“橫柴拿入竈”、“不會駕駛船,就嫌溪流河道狹窄”。
事實上,就是因爲我們心的僵化,才會怪東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們的心很僵化,就沒辦法靈活。“喜”就是盡量一個靈活取角,凡事盡量正面取角,當你産生痛苦、産生困擾、産生麻煩,盡量往正面取角。同樣一件事情,當你往負面去看、往負面去想,所得的結果就會是負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結果就會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處處可以實際去體會、去應用,往正面、往負面的結論就不一樣。再者,要轉向自在,有一句話是“山不轉路轉”,老子觀察實相界,然後從“水”之中,獲得很多的體會,“水”的柔軟,包括我們身心的柔軟都是這樣,如果你越覺得是境界把你阻礙,這就是心的僵化。事實上,不是境界把你礙著,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沖突磨擦,所謂“山不轉路轉”,你可以靈活正面取角,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無,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就是“喜”。
何謂“舍”?以比較粗淺的層面來講,就是能夠提得起、也能夠放得下。衆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夠提得起、能夠放得下。以更深層來說,你要能夠離開二元對立,因爲這個部分很深、很深,以後我們還會再進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還沒有真正的解脫,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你也許會認爲說“奇怪?我不以爲然啊!我不認爲啊!……”因爲你還沒有去反觀到、還沒有去覺察到,也就是說你的心還很粗糙,還沒有轉細、還沒有明、還沒有淨,反觀覺察力還沒有覺察到。如果你慢慢進入到深層去看,會看到衆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包括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就算證到叁果的人,都還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
證到四果的解脫者、阿羅漢,才能夠真正離開二元對立,進入一體的世界,這方面很深,以後我們會慢慢透過幻燈片,透過一些經文,來跟大家深入解析什麼叫做“二元對立”。如果我們沒有去看到,很難跳脫出這樣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二元對立”就是不斷在分別是非、有無、對錯、優劣、大小……,目的是要怎麼樣呢?襯托出己大人小、己優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說自己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認爲是別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別人就不是,“異于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大家要慢慢去檢驗、隨時去檢查,以後我們另外會更具體來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們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給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時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夠完全放得下,才能夠得到無限,你能夠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實上就是這樣,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擁有的,你就得不到無限。包括生命深層的“自我”,如果不能夠大死一番,你就沒辦法“不生不死”,這裏已經是講到很深層的“舍”,包括說我的財産、我的種種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卻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叁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叁果的人,還是放不下生命,還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結”還沒有斷。
“五上分結”是已經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對這個“自我”來挑戰。唯有最後的“自我”能夠大死一番,才能夠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後我們都會再跟大家來分享這方面,因爲這些都是可以實際體證到的。
以上就是漸漸把解脫的方向確立出來,要清楚知道什麼是究竟解脫的方向,這樣才不會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夠有助于斷我們的貪、嗔、癡。記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檢驗得到自己有沒有在進步?如果你的修行無助于斷貪、嗔、癡,就是在“世間法”。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門的修行,但是每天在曆緣對境裏面,還是在貪、嗔、癡的世界裏面繞,這樣你就要重新檢討反省自己:我在曆緣對境這麼認真修行,這麼認真在念佛,這麼認真在持咒,這麼認真在打坐,爲什麼我一下座、一離開禅堂,又是貪、嗔、癡再現?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種種方便法門,沒辦法讓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來檢驗自己的貪、嗔、癡,來斷除貪、嗔、癡,那麼都是在“世間法”裏面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檢驗標准。但是我們說要斷貪、斷嗔,先要知道我們的貪、嗔就是來自于“無明”,對實相沒有清楚認識,才會在那裏貪、嗔。所謂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了悟實相真理。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