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人、慈悲喜舍▪P3

  ..续本文上一页悟到“三界”,然后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然后才能够怎么样?这样才能够“离”啊!

  “离”的力量有出来,你才能够“入三界”,又能够“出三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但是,不要迷执这里。修习禅定是有助于我们进入“三界”,然而“入三界”、修深定,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纵使你入深定,也没办法解脱,而是让我们经历过三界、体悟过三界,然后又不黏著。你要不黏著,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经历过,然后又能够看到它的“患”,就能够“离”。至于怎么样去经历?怎么样去看到它的“患”?以后我们有因缘会再深入实际的体悟。

  具体来讲,慈悲喜舍怎么做?我们再把第四节讲完之后,再来归纳慈悲喜舍怎么做。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如果一个人行恶多端,没有善恶因果观念,他就不信解脱、生死轮回方面,然后他就会怎么样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所以,他会亲近恶知识,还是不断在名利堆中打滚,就会找那些跟他内心相应的人,做为他的善知识。当然他就会听闻恶法,以此就可以类推。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如果一个人能够“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软之心,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人天善法,就像《阿弥陀经》里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国,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你要生到极乐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到极乐世界,然后也是要听闻三十七道品,完全在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来听闻,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

  一个人“具善人已”,便会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就能够闻善法。亲近善知识之后,有正知正见,就能够听闻到真正有助于我们解脱的这些法,就是“闻善法”。听闻善法之后,加上又有实际去闻思,于是就会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后,就会更进一步的正思惟,于是就正念、正知就会建立起来。正念、正知之后,会更进一步进入深度的实修,于是就会守护诸根,再来“便具三妙行”。

  什么叫做“三妙行”?所谓“修行”的“行”,就是代表“三妙行”,“行”就是代表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三个“行”。“口行”就是讲话,“意行”就是意念。把我们原来很冲动,很浮躁、很急躁的身体冲动,把我们原来的“无明行”,透过回来反观、回来闻法之后,有回来实际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实际历练,在修正、净化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柔软,呈现出一种详和的气氛。当你的身心柔软、详和,就会展现出三种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三妙行”。

  所以,我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受用?有没有真正改变?不是在装填很多的知见,不是说懂得很多,而是学了、知道之后,有没有实际真正受益?有没有实际展现出来?闻正法、具足正知正见之后,就一定会慢慢展现出“三妙行”,身、口、意一定会柔软,各种冲动都会慢慢自然缓和下来,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包括说大家现在就可以随时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历缘对境讲话之时,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们通常都只是急于想表达,别人讲什么,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听到,就急于把心里面一些酝酿的,赶快噼哩啪啦的讲完了,这都是属于“口行”的冲动。

  能不能在讲话的时候,去听到我们讲话的声调、音浪、音韵?讲话的速度必须稍微缓慢一下,从原来每分钟假设讲200个字,现在减为每分钟讲180个字,或是讲到160个字,把讲话的频率冲动缓慢下来,就会有空间听闻到我们讲话的声音。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会知道你在讲什么,不然很多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在讲什么,就形成是惑、业、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大家现在日常听闻之后,平常就可以实际去做,你真的会有很明显的改变。第一,听到我们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来,就是去看到你在还没有讲话之前,内心里面已经在酝酿的念头--急于想表达、想要去说服别人、想要去盖过别人的“我慢”,那一种慢心,那一种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么样说服你,怎么样要洗你的脑……。

  那一种意念冲出来的时候,在还没有讲出来之前,因为它有一个“意行”在先,然后才会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里面,当你的意念在酝酿之时,能不能去看得到?再来,当你在讲话的时候,能不能听得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些都是实际在修行。所以,一个真正走在正法解脱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来越柔软、详和,越来越慈悲,这样便具“三妙行”。一个人身心柔软祥和下来,“便具四念处”,才能够把四念处修好。上次有人问到: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这样修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综合的应用、综合的修行,你必须闻思具足,有正确的“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因此,四念处的修行方面,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往往只是在“世间法”的四念处里面绕。如果闻思基础具足,这样就能够把四念处修好,再加上七觉支的妥善的应用,至于七觉支怎么样妥善应用,以后我们的课程都会讲到。四念处跟七觉支的综合应用是进入实修,到一个情况之后,就会更具体的实际去体证到法,这时候你就会开悟--明、解脱。“明”就是会把原来的“无明”转为“明”,“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实相、对于真理,没有实际去体证到。

  当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实际去体悟之后,终于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就可以渐渐远离颠倒梦想,可以从一时的解脱,再来慢慢稳定下来,就是真正彻底的解脱,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逐步上来,跟稳定度有关系,跟见法的深度也有关系。所以,修习“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这是非常重要。【法义分享】里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脱自在,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

  具体讲,慈悲喜舍怎么用?我们一般讲说“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实际的次第来讲,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观的悲,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众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看到世间的无常--生、老、病、死,看到众生面对生死的恐惧、恐慌不安,这些处处都有。有的人认为在生活上好像没什么苦,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不知不觉,敏感度太差了,没有去觉知到。

  所以,我们要慢慢去看,因为处处都是有天使,种种苦这些都是天使在示现,在告诉我们实相,告诉我们真理,我们要去看到自己的苦、众生的苦,当你看到众生内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你才会产生真正的悲心,才会真正产生慈心。你的慈心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这时候如果能够深入到“身见”也破除,你就能够做到无条件、无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定是要“身见”破除以后,才能够做得到,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众生的苦是一体的,看到众生在茫茫苦海里面,没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当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脱之后,回来看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种悲悯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发。所以,一个人要证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没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你的身心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绝对体悟不到“无常法印”,“无常法印”只是变成头脑上的知见理解而已,因为“无常”是一个流体,是刹那生灭的流动、流体,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软的,就无法对得上流动的实相、脉动的频率,于是你就没办法体会到无常刹那生灭的流体。

  所以,真正要证初果,一定要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生灭的法流。记得!要证初果、体悟“三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是一个生灭的法流,它是个流体、流动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软、心僵硬,就没办法真正见到“无常”。因此,证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软心,证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则二果、三果就更不用说,证阿罗汉更是不用说。我们在大乘地区,常常会听到批判阿罗汉是自了汉,阿罗汉是自私自利……,这些完全都是错误的批判,都是以讹传讹,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阿罗汉,都是因为别人这样说,于是也跟著这样说。

  以实修实证方面来讲,你证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软心,你才能够证到,才能够会真正见法。如果不是心柔软,没有进入生灭的法流,你所知道的“无常”,以为已经知道“无常”,都只是头脑里面的概念,都是哲学名相,不是真正体证到“无常”。一个人真正从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一定都是越来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个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没有说只为自己的那一种自私自利。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用说证到阿罗汉,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所以,请大家放心!不会说一个人证到阿罗汉之后,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形成焦芽败种……,绝对没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脱道”上,好好从向初果、证初果……上来,将来真的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明眼人,就能够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们本身要成为一个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这样瞎子引导瞎子,引导到哪里都不知道。《阿含解脱道》的课程,不是装填我们一些头脑知见,是让我们每次听闻之后,要我们实际去受益,实际去受用,实际可以去做,实际的改变。学佛就是实际每天感觉到自己在脱胎换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净化,你净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为什么佛陀在世的时候,早期要证阿罗汉好像都很快?事实上,本来要解脱就不会困难,只是后来把解…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