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人、慈悲喜舍▪P2

  ..续本文上一页残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就变成很拘谨、很压抑,表面上为了博得人家的好名声,做一个表面的修养工夫,你内心是在残害自己,在深层里面就是对自己不慈悲。

  所以,慈悲不要以为光是一般的慈善方面,第一点先回来接纳自己,让自己的种种虚伪、不如实方面都放下,能够如实回来面对,让我们自己放下种种面具、种种包袱,这样就真的迈向解脱自在,这方面非常重要,先对自己慈悲,然后再来再逐步扩展。因为你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些苦,也可以看到原来众生都是有同样的这些苦,那么你就能够点、线、面这样逐步上来,至于怎么样具体实践慈、悲、喜、舍,在下一堂课会再来解析。

  一个人要有惭愧心,才不会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亲近善知识。一个人要断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断除生死轮回,必须先有前面贪、嗔、痴的断除,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贪、嗔、痴的断除,才能够断老、病、死。因此,不是说你学佛、三藏十六部读得多精通,经典看了多少,或是说你世间拥有多丰富的学问,就能够断除生死轮回。真正要断除老、病、死,解开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断除贪、嗔、痴。

  所以,学佛的目标要确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贪、嗔、痴这些呢?因为有身见、戒禁取与疑结,就是十个结代表前三个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种种的结呢?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如理思惟,没有好好依著解脱道的次第,逐次的闻、思、修、证,于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错误了,却不知道。一个人的生死轮回,重点原因就在于贪、嗔、痴;因为有贪、嗔、痴,一个人才有生死轮回,你要断生死轮回,必须针对这方面来著手。

  为什么会导致我们这样颠倒梦想呢?现在假设这是一个实相的面貌,它是一条这样的直线,甲对这一个实相他非常喜欢,对这件事情显现出来的弯曲度,就会是这样的一个弯度。乙对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嗔恨,他很不喜欢这件事情,所以同样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对这件事情,甲觉得可有可无、跟我无关,有也好、没有也好,乙对这件事情非常喜爱,很喜欢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再来,面对这件事情,甲却是很不喜欢、排斥嗔恨,所以这件事情对甲来讲,有一种排斥力会出来,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曲线,对乙是可有可无,于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样的这一条线(实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里面呢?他是形成这样弯弯曲曲的线,乙的世界是形成这样弯曲的线,就是每一个人的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三界”是随著每个人不同的贪、嗔、痴程度,不同的心境所显现、所抓取出来的。当一个人不能够照见到自己的心镜,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没办法生起惭愧心,没办法虚心学习,看不到自己的知见、视野是很狭窄,很多自以为是、我是、我能、我慢,都会产生出来,就是因为看不到实相,于是就会在惑、业、苦的循环里面轮回。

   “惑”就是“无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态,是一个弯弯曲曲的心态,看不到自己在染污,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实相,就是一种“惑”、一种“无明”。然后在迷惑之中所造出来的,叫做“业”,这一种“业”会导致他的苦,于是就在惑、业、苦之中循环。“无明”的遮障,就是“痴”,导致看不到自己的贪跟嗔,这样就看不到实相,没办法很清楚、很客观看到“本来面目”。什么叫做“如来”?“如来”就是把无明、无明行、无明冲动这些,转为成为“明”。转成为“明”之后,贪、嗔、痴也就止息,阿罗汉就是贪、嗔、痴的止息。

  当贪、嗔、痴止息之后,他的心镜是一面平整的镜子--明镜,所谓“明心见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净的镜子,当他的“镜子”照见实相的时候,可以如实的反映出来,于是实相在解脱者的世界,形成一条直线。如果这个实相有弯曲,它一样照出来是一个弯曲,他会让实相如实的显现出来,能够如其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他、看清他,不会去染污、不会去扭曲,叫做“如来”。我们必须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够“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万事万物的实相,见到真理、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的重点就在看到我们贪、嗔、痴的心态,只要还没有解脱,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你要能够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观、需要内观。修行真正用功的著力点,是在历缘对境之中,你要回来反观、回来内观。“历缘”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处世之中,所经历的各种缘。“对境”就是面对各种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对所呈现的各种境界,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回来看到我们贪、嗔、痴的展现,当你有看到的时候,才能够断除。如果没有看到、没有反观的能力,就不可能断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说像林崇安教授,所谓的“正念动中禅”,也是让大家有一个环境,把万缘放下,然后明、清净下来,培养我们的觉知、觉察力,让我们渐渐有一种反观、觉察的能力。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去看到我们的贪、嗔、痴,让我们这一面心镜渐渐明、清、净、平整下来,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看到实相、看到真理,这样就不会像上次现代稻草人的幻灯片,看不到实相,然后会惊慌、惊恐。

  当你了悟之后,就会体悟“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再来“惑”没有了,因为已经具有正知正见、彻底了悟,所做所为就不再是惑、业、苦的轮回,这时候你会从原来的“无明行”,提升转为“明行”。《阿含经》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结果很多人会认为解脱者就像石头不动,要坐如石头入深定,才像是解脱。这些都是错误的解释,没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义,因为十二缘起里面讲说无明、行、识……这样下来,没有无明就没有“行”了,认为解脱者不应该有“行”,不应该有各种动。

  佛陀35岁大彻大悟,但是佛陀在35岁之后,难道他什么事都不做?都不动吗?他一样天天要托钵、天天要化缘,天天跟众生在互动、在讲经说法,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的,就是众生在无明的“行”之中,一个解脱者是“明行”。所以,同样看这一件事情,有贪、嗔、痴的人看不到实相,会自以为是,以为看到的就是正确,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个“明行”的人,没有贪、嗔、痴的人,他就能够如实的反观,叫做“如来”,能够照见本来面目,重点在于贪、嗔、痴方面要能够看到。

  本节是叙述慈悲喜舍怎么样应用?有人来问佛陀的弟子:你们这些出家人、僧团,都是强调慈悲喜舍,你们认为外道的跟我们所讲的慈悲喜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因为我们一样有讲慈悲喜舍,跟你们所讲的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们: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世间法”的慈悲跟“出世间法”的慈悲,有什么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行义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法义分享】: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所以,事实上“慈悲喜舍”,是让我们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桥梁,一方面可以软化我们僵硬的心,一方面让我们原来狭窄的心胸渐渐开扩,扩展到无量无边。当一个人有慈悲心,敌人就会大大减少,再来各方面的敌对、对立,二元对立那些会渐渐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顾虑、担忧会很明显减少,这样对于你的心宁静下来,对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助缘,你的心还有很多的顾虑,一打坐下来,还在贪、嗔的运转,“谁欠我?谁对不起我?……”还在那里嗔,什么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于是打坐下来,还是妄想不断,这样就没办法静下来。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如果一个人多修行慈心,对于内心的清净益助非常大。我们原来很多的嗔恨心、很多的污垢,会因为修行慈心之后,有很大的洗涤作用。“洗涤”就能够净化我们污浊的心灵,叫做“于净最胜”,可以让我们的贪、嗔、痴净化。“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悲心,就有助于从初禅到四禅,然后再进入“空无边处定”。“空入处最胜”就是最有帮助于进入第五定的空无边处定。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以此就可以类推了,你多修习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识无边处定”。“舍心修习多修习,入无所有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舍心,就容易进入“无所有处定”。

  修习“慈悲喜舍”有助于进入四禅八定,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修习四禅八定,佛陀以前也修习过,但不是把四禅八定当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点著重在四禅八定,还是属于三界里面的初禅到四禅,是属于什么界?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一般众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没有修行或是还没有进入禅定方面的人,虽然进入各种宗派里面,但是还是在“欲界”,讲更清楚一点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门,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还是让人在“欲界”里面打滚而已。

  佛教是有让你进入到“色界”、“无色界”,问题是佛陀曾经经历过这些,但他发现烦恼还是没办法断除。当他进入深定,烦恼是可以暂时止息,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内心的烦恼、不安,还是一样再现。所以,你进入这三界,又黏著在这里,烦恼一样没办法止息。如果有因缘,“色界”、“无色界”最好都能够经历过,体会到什么叫做“三界”。当你真正体…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