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人、慈悲喜舍

  善人、慈悲喜舍

  空海(惟传法师)

  摘自《阿含解脱道次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柱,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诸结渐渐薄”的“诸结”就是十个结,你能够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就会渐渐淡薄。“转见于道迹”会走在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如果你现世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至少可以不堕三恶道、生梵天上,也就是一种生天法。“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可以很快速到达“灭度”,也就是贪、嗔、痴的断尽,烦恼的止息。“灭度”不要以为是灰心灭志、消极悲观,是让我们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身体力行,可以很快走上解脱道,然后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为什么“慈悲喜舍”会有这么多的好处呢?经文前面的叙述就有告诉我们可以获得这些。原始佛法的意旨,让我们本身真正获益,要从菩萨心、慈悲喜舍方面开始,不是向心外去求偶像,求人家来加持、灌顶,求别人来给我们庇祐、保佑……,这些都还是向心外求。所以,我们本身能够力行慈悲喜舍,本身就能够真正自利利他,才是真正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仁者无敌”,我们内心的不安,是来自于我们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还有很多敌人、很多的逆境,当一个人能够慢慢扩展我们的心胸、界线,你的敌人也会化成为你的朋友,于是很多的担忧不安会消失于无踪。当你的心量扩展到无量无边,就没有敌人啊!即谓“仁者无敌”。一个人行慈悲喜舍方面,可以慢慢来到超人格层次,证到二果、三果的人能够做到超人格层次。如果你没有再超越,还是有一个“我”,还是有“我”的,有“我”在,深层核心的“自我”,还没有突破、还没有放开,还没有体证到“无我”,就没办法证到涅槃、四果阿罗汉。所以,这方面要再超越,进入到“无我”。

  “超人格”层次是一个人的心量扩展到无边无际。举例来讲,德雷沙修女本身就在具体实践“无我”的精神,她离开她的家庭、离开她的国家,然后来到印度,超越种族、国家的界线,也超越宗教的界线。只要众生有苦,她就接纳,能够帮忙多少、就帮忙多少,她的胸襟、胸怀真是做到“超人格”层次。像孔子也是到达“有教无类”的超人格层次。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在“超人格”层次,仔细分析深层里面还是有一个“我”,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五上分结”尚未超越。

  “五下分结”的贪、嗔方面,可以很容易超越,但是最后面的“无明结”、“身见结”,也就是“五上分结”的深层“自我”,如果没有照见到,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够照见到,就可以体证到“无我”。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慈悲喜舍”,它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如果一个人真正在修行,力行慈悲喜舍,随时都会散发一种柔和、安详的气氛,家人会感受到你的改变。

  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课,有一位七十岁的老菩萨很不容易,一来上课之后,就有很多的感触。后来她就讲,虽然她是女性,但是在家庭里面,先生、小孩子都很怕她,她都是要当老大。当她听闻解脱道课程之后,于是有很大的改变,惭愧心生起,家人很明显感受到她的转变、她的柔软。所以,如果原来你是一家之主,常常展现大男人主义,现在慢慢去柔软、去转化,让家人真正能够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软、那一份安详,这就是在学佛方面,具体展现你的闻、思、修,家人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者。慈悲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家人开始。我们很容易对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对家人、对自己慈悲,我们很容易对别人很好,但是不容易对自己的家人慈悲。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一个人“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然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周一切,普周一切”,这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次第,慈悲喜舍就是这样,以后我们真正在实修实证上面,说要自利利他,要利益众生、行菩萨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很重要步骤,修行一定要从这个“点”建立起来了,才能扩大到这个“线”。从这个“线”,才能扩展到“面”;从这个“面”才能扩展到空间。你要先能够自利,才能够利他。这个“点”没有先净化、没有先做到,后面这些会变成只是空谈。

  有的人认为我们要积极地去行菩萨道,去帮忙别人解除世间的痛苦、病苦,但是你自己的苦没有比别人少,你自己的不安没有比别人少,自己的贪、嗔、痴没有比别人少,你这一“点”没有先净化,不可能去净化世间,变成只是在“世间法”的慈悲上面绕而已。“世间法”的慈悲喜舍,与“出世间法”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世间法”的慈悲喜舍,亦即一般世间的行善,是积极想要去帮忙别人,帮忙外面的众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内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内心的不安。

  “世间法”的行善,是认为被救济的对方有苦,而施舍的这一方呢?他是没有苦,他是乐的,我能够去行善、我能够去布施、我能够去救济……,从行善布施里面产生“乐受”,产生一种满足感,这是世间的善。然后在行善里面,背后还会有所求,有的人是为名,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名,或是为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声,都是有所求。

  然而“出世间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样了。他是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里面,看到自己跟众生都是在苦海里面,然后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发,会慢慢展现出一种“三轮体空”的去接触,“三轮体空”的一种帮忙众生,这背后因为他感恩对方是一个天使,来示现我真理、告诉我佛法。所以,当他在做的时候,是无条件、无所求在做,不为任何名利。

  我们如何具体力行慈悲方面呢?第一,要先对自己慈悲。为什么要对自己慈悲?你先对自己慈悲,才能够扩及到你的家人。善待自己,才能够善待你的家人;能够善待你的家人,才能够善待你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再来才能够扩及到整个众生。这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从点、线、面、空间……。如果没有好好善待自己,我们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儒家有一句话满好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种层面的逐渐扩展,就是从一方,到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维上下”就是整个宇宙虚空都包括。

  我们要怎么样做呢?我们先看到自己的贪、嗔、痴,先看到自己的脸黑,先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自己的不安,当然一方面也看到众生的不安,看到众生的苦,但是我们要先回来照见自己。如果我本身的苦没有解决,就没办法帮忙众生解决苦。如果我本身还是一个瞎子,怎么样告诉众生法呢?怎么样告诉众生正确道路呢?……以此可以类推。

  展现慈悲,以及弘法方面,也一样是要从自己本身开始做起,亦即原始佛法所强调的,要回来自己本身开始净化。你真正大慈大悲,有看到整个世间的苦,一定会回来这个“点”上面。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嗔、痴,这时候你会将心比心,看到整个世间众生都在苦海里面,这时候原来批判、指责别人的心态,那一种向外指责的手指,会回来看自己。但是,这时候有的人会起挫折,事实上首先就是要能够接受自己,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步骤。因为当你认真回来看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贪、嗔、痴?!我的心态怎么这么的可怕?!我怎么还会有这么龌龊的心态?!……。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当你认真回来看看自己,就可以看得到,不要成为假装的圣人,不要成为圣人,要如实做一个真人。不要掩饰自己的脸黑,不要掩饰自己的贪、嗔、痴,你掩饰自己的脸黑,掩饰自己的贪、嗔、痴,就是让自己没办法走上解脱道,就是对自己不慈悲,这一点你就没办法做到了。所以,重要的是回来如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回来发现自己的贪、嗔、痴,这样当你发现到之后,惭愧心就会生起。然后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真诚,诚心爱戴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你才有这一种雅量、胸襟去接纳众生。

  这是有深浅程度,第一要先看到自己的贪、嗔、痴,看到自己的脸黑,这时候惭愧心会生起,下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你要如实接受自己,这样才能够将心比心去接纳众生,心量才会扩展。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甚至第一层的发现都还没有,都还是在伪装,戴著很多面具,会变成表面上是做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但是内心呢?在自欺欺人啊!欺骗自己啊!就好像说人家打你一个巴掌,你在很多人面前觉得要表现出“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我必须不能够生气,必须要表现出一副涵养很好,让人家感觉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啊!……”但是你私底下呢?却是在怀恨啊!私底下却一直在那里拉扯啊!在那里跟自己过意不去。

  原来你是想要生气,但是为了顾及一些颜面,你却不敢生气,于是把情绪压抑下来。但是你压抑下来,并不是说你真的消化那个境界,只是表面上要做一个让人家觉得说你是有修养的人,这样就是让自己伪装起来,于是就没办法如实,没办法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样就容易变成自欺欺人。第一点,你对自己就没有慈悲,因为压抑下来,很容易形成内伤,这样事实上是在…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