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殘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就變成很拘謹、很壓抑,表面上爲了博得人家的好名聲,做一個表面的修養工夫,你內心是在殘害自己,在深層裏面就是對自己不慈悲。
所以,慈悲不要以爲光是一般的慈善方面,第一點先回來接納自己,讓自己的種種虛僞、不如實方面都放下,能夠如實回來面對,讓我們自己放下種種面具、種種包袱,這樣就真的邁向解脫自在,這方面非常重要,先對自己慈悲,然後再來再逐步擴展。因爲你能夠看到自己的這些苦,也可以看到原來衆生都是有同樣的這些苦,那麼你就能夠點、線、面這樣逐步上來,至于怎麼樣具體實踐慈、悲、喜、舍,在下一堂課會再來解析。
一個人要有慚愧心,才不會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親近善知識。一個人要斷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斷除生死輪回,必須先有前面貪、嗔、癡的斷除,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貪、嗔、癡的斷除,才能夠斷老、病、死。因此,不是說你學佛、叁藏十六部讀得多精通,經典看了多少,或是說你世間擁有多豐富的學問,就能夠斷除生死輪回。真正要斷除老、病、死,解開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斷除貪、嗔、癡。
所以,學佛的目標要確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夠解脫生死輪回。一個人爲什麼會有貪、嗔、癡這些呢?因爲有身見、戒禁取與疑結,就是十個結代表前叁個結。一個人爲什麼會有種種的結呢?因爲沒有聽聞正法,沒有如理思惟,沒有好好依著解脫道的次第,逐次的聞、思、修、證,于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錯誤了,卻不知道。一個人的生死輪回,重點原因就在于貪、嗔、癡;因爲有貪、嗔、癡,一個人才有生死輪回,你要斷生死輪回,必須針對這方面來著手。
爲什麼會導致我們這樣顛倒夢想呢?現在假設這是一個實相的面貌,它是一條這樣的直線,甲對這一個實相他非常喜歡,對這件事情顯現出來的彎曲度,就會是這樣的一個彎度。乙對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嗔恨,他很不喜歡這件事情,所以同樣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對這件事情,甲覺得可有可無、跟我無關,有也好、沒有也好,乙對這件事情非常喜愛,很喜歡這一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再來,面對這件事情,甲卻是很不喜歡、排斥嗔恨,所以這件事情對甲來講,有一種排斥力會出來,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曲線,對乙是可有可無,于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樣的這一條線(實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裏面呢?他是形成這樣彎彎曲曲的線,乙的世界是形成這樣彎曲的線,就是每一個人的夢幻世界,每一個人的“叁界”都不一樣。“叁界”是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貪、嗔、癡程度,不同的心境所顯現、所抓取出來的。當一個人不能夠照見到自己的心鏡,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沒辦法生起慚愧心,沒辦法虛心學習,看不到自己的知見、視野是很狹窄,很多自以爲是、我是、我能、我慢,都會産生出來,就是因爲看不到實相,于是就會在惑、業、苦的循環裏面輪回。
“惑”就是“無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態,是一個彎彎曲曲的心態,看不到自己在染汙,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實相,就是一種“惑”、一種“無明”。然後在迷惑之中所造出來的,叫做“業”,這一種“業”會導致他的苦,于是就在惑、業、苦之中循環。“無明”的遮障,就是“癡”,導致看不到自己的貪跟嗔,這樣就看不到實相,沒辦法很清楚、很客觀看到“本來面目”。什麼叫做“如來”?“如來”就是把無明、無明行、無明沖動這些,轉爲成爲“明”。轉成爲“明”之後,貪、嗔、癡也就止息,阿羅漢就是貪、嗔、癡的止息。
當貪、嗔、癡止息之後,他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明鏡,所謂“明心見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淨的鏡子,當他的“鏡子”照見實相的時候,可以如實的反映出來,于是實相在解脫者的世界,形成一條直線。如果這個實相有彎曲,它一樣照出來是一個彎曲,他會讓實相如實的顯現出來,能夠如其本來的面目,來看待他、看清他,不會去染汙、不會去扭曲,叫做“如來”。我們必須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夠“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見到真理、見到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的重點就在看到我們貪、嗔、癡的心態,只要還沒有解脫,每一個人都有貪、嗔、癡,你要能夠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觀、需要內觀。修行真正用功的著力點,是在曆緣對境之中,你要回來反觀、回來內觀。“曆緣”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處世之中,所經曆的各種緣。“對境”就是面對各種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對所呈現的各種境界,在曆緣對境之中,隨時回來看到我們貪、嗔、癡的展現,當你有看到的時候,才能夠斷除。如果沒有看到、沒有反觀的能力,就不可能斷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說像林崇安教授,所謂的“正念動中禅”,也是讓大家有一個環境,把萬緣放下,然後明、清淨下來,培養我們的覺知、覺察力,讓我們漸漸有一種反觀、覺察的能力。在曆緣對境之中,隨時去看到我們的貪、嗔、癡,讓我們這一面心鏡漸漸明、清、淨、平整下來,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才能夠看到實相、看到真理,這樣就不會像上次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看不到實相,然後會驚慌、驚恐。
當你了悟之後,就會體悟“夢裏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再來“惑”沒有了,因爲已經具有正知正見、徹底了悟,所做所爲就不再是惑、業、苦的輪回,這時候你會從原來的“無明行”,提升轉爲“明行”。《阿含經》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結果很多人會認爲解脫者就像石頭不動,要坐如石頭入深定,才像是解脫。這些都是錯誤的解釋,沒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義,因爲十二緣起裏面講說無明、行、識……這樣下來,沒有無明就沒有“行”了,認爲解脫者不應該有“行”,不應該有各種動。
佛陀35歲大徹大悟,但是佛陀在35歲之後,難道他什麼事都不做?都不動嗎?他一樣天天要托缽、天天要化緣,天天跟衆生在互動、在講經說法,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衆生不同的,就是衆生在無明的“行”之中,一個解脫者是“明行”。所以,同樣看這一件事情,有貪、嗔、癡的人看不到實相,會自以爲是,以爲看到的就是正確,很堅持自己的立場,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個“明行”的人,沒有貪、嗔、癡的人,他就能夠如實的反觀,叫做“如來”,能夠照見本來面目,重點在于貪、嗔、癡方面要能夠看到。
本節是敘述慈悲喜舍怎麼樣應用?有人來問佛陀的弟子:你們這些出家人、僧團,都是強調慈悲喜舍,你們認爲外道的跟我們所講的慈悲喜舍,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因爲我們一樣有講慈悲喜舍,跟你們所講的有什麼不同呢?這時候佛陀就告訴他們:
【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爲何所勝?修習悲、喜、舍心,爲何所勝?”】
“世間法”的慈悲跟“出世間法”的慈悲,有什麼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見的慈悲喜舍,與“世間法”的行義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法義分享】:修習慈悲喜舍,絕對有助于修習禅定與開發智慧。所以,事實上“慈悲喜舍”,是讓我們從“世間法”邁向“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橋梁,一方面可以軟化我們僵硬的心,一方面讓我們原來狹窄的心胸漸漸開擴,擴展到無量無邊。當一個人有慈悲心,敵人就會大大減少,再來各方面的敵對、對立,二元對立那些會漸漸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顧慮、擔憂會很明顯減少,這樣對于你的心甯靜下來,對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緣。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助緣,你的心還有很多的顧慮,一打坐下來,還在貪、嗔的運轉,“誰欠我?誰對不起我?……”還在那裏嗔,什麼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于是打坐下來,還是妄想不斷,這樣就沒辦法靜下來。
“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如果一個人多修行慈心,對于內心的清淨益助非常大。我們原來很多的嗔恨心、很多的汙垢,會因爲修行慈心之後,有很大的洗滌作用。“洗滌”就能夠淨化我們汙濁的心靈,叫做“于淨最勝”,可以讓我們的貪、嗔、癡淨化。“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悲心,就有助于從初禅到四禅,然後再進入“空無邊處定”。“空入處最勝”就是最有幫助于進入第五定的空無邊處定。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以此就可以類推了,你多修習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識無邊處定”。“舍心修習多修習,入無所有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舍心,就容易進入“無所有處定”。
修習“慈悲喜舍”有助于進入四禅八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修習四禅八定,佛陀以前也修習過,但不是把四禅八定當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點著重在四禅八定,還是屬于叁界裏面的初禅到四禅,是屬于什麼界?初禅到四禅是屬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于“無色界”。一般衆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沒有修行或是還沒有進入禅定方面的人,雖然進入各種宗派裏面,但是還是在“欲界”,講更清楚一點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門,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還是讓人在“欲界”裏面打滾而已。
佛教是有讓你進入到“色界”、“無色界”,問題是佛陀曾經經曆過這些,但他發現煩惱還是沒辦法斷除。當他進入深定,煩惱是可以暫時止息,但是當他出定之後,內心的煩惱、不安,還是一樣再現。所以,你進入這叁界,又黏著在這裏,煩惱一樣沒辦法止息。如果有因緣,“色界”、“無色界”最好都能夠經曆過,體會到什麼叫做“叁界”。當你真正體…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