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到“叁界”,然後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味”跟“患”,然後才能夠怎麼樣?這樣才能夠“離”啊!
“離”的力量有出來,你才能夠“入叁界”,又能夠“出叁界”,這樣才會成爲一個解脫者。但是,不要迷執這裏。修習禅定是有助于我們進入“叁界”,然而“入叁界”、修深定,不是我們的目的。因爲縱使你入深定,也沒辦法解脫,而是讓我們經曆過叁界、體悟過叁界,然後又不黏著。你要不黏著,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還沒有經曆過,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經曆過,然後又能夠看到它的“患”,就能夠“離”。至于怎麼樣去經曆?怎麼樣去看到它的“患”?以後我們有因緣會再深入實際的體悟。
具體來講,慈悲喜舍怎麼做?我們再把第四節講完之後,再來歸納慈悲喜舍怎麼做。
“是爲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如果一個人行惡多端,沒有善惡因果觀念,他就不信解脫、生死輪回方面,然後他就會怎麼樣呢?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風。所以,他會親近惡知識,還是不斷在名利堆中打滾,就會找那些跟他內心相應的人,做爲他的善知識。當然他就會聽聞惡法,以此就可以類推。
“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如果一個人能夠“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軟之心,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人天善法,就像《阿彌陀經》裏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國,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算你要生到極樂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到極樂世界,然後也是要聽聞叁十七道品,完全在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裏面所講的內容。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來聽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
一個人“具善人已”,便會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之後,就能夠聞善法。親近善知識之後,有正知正見,就能夠聽聞到真正有助于我們解脫的這些法,就是“聞善法”。聽聞善法之後,加上又有實際去聞思,于是就會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後,就會更進一步的正思惟,于是就正念、正知就會建立起來。正念、正知之後,會更進一步進入深度的實修,于是就會守護諸根,再來“便具叁妙行”。
什麼叫做“叁妙行”?所謂“修行”的“行”,就是代表“叁妙行”,“行”就是代表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叁個“行”。“口行”就是講話,“意行”就是意念。把我們原來很沖動,很浮躁、很急躁的身體沖動,把我們原來的“無明行”,透過回來反觀、回來聞法之後,有回來實際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實際曆練,在修正、淨化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會柔軟,呈現出一種詳和的氣氛。當你的身心柔軟、詳和,就會展現出叁種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叁妙行”。
所以,我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受用?有沒有真正改變?不是在裝填很多的知見,不是說懂得很多,而是學了、知道之後,有沒有實際真正受益?有沒有實際展現出來?聞正法、具足正知正見之後,就一定會慢慢展現出“叁妙行”,身、口、意一定會柔軟,各種沖動都會慢慢自然緩和下來,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包括說大家現在就可以隨時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曆緣對境講話之時,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我們通常都只是急于想表達,別人講什麼,我們也不一定能夠聽到,就急于把心裏面一些醞釀的,趕快噼哩啪啦的講完了,這都是屬于“口行”的沖動。
能不能在講話的時候,去聽到我們講話的聲調、音浪、音韻?講話的速度必須稍微緩慢一下,從原來每分鍾假設講200個字,現在減爲每分鍾講180個字,或是講到160個字,把講話的頻率沖動緩慢下來,就會有空間聽聞到我們講話的聲音。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才會知道你在講什麼,不然很多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講什麼,就形成是惑、業、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家現在日常聽聞之後,平常就可以實際去做,你真的會有很明顯的改變。第一,聽到我們自己講話的聲音。再來,就是去看到你在還沒有講話之前,內心裏面已經在醞釀的念頭--急于想表達、想要去說服別人、想要去蓋過別人的“我慢”,那一種慢心,那一種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麼樣說服你,怎麼樣要洗你的腦……。
那一種意念沖出來的時候,在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因爲它有一個“意行”在先,然後才會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裏面,當你的意念在醞釀之時,能不能去看得到?再來,當你在講話的時候,能不能聽得到自己講話的聲音?這些都是實際在修行。所以,一個真正走在正法解脫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來越柔軟、詳和,越來越慈悲,這樣便具“叁妙行”。一個人身心柔軟祥和下來,“便具四念處”,才能夠把四念處修好。上次有人問到: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這樣修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個綜合的應用、綜合的修行,你必須聞思具足,有正確的“知”,才會有正確的“行”。因此,四念處的修行方面,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往往只是在“世間法”的四念處裏面繞。如果聞思基礎具足,這樣就能夠把四念處修好,再加上七覺支的妥善的應用,至于七覺支怎麼樣妥善應用,以後我們的課程都會講到。四念處跟七覺支的綜合應用是進入實修,到一個情況之後,就會更具體的實際去體證到法,這時候你就會開悟--明、解脫。“明”就是會把原來的“無明”轉爲“明”,“無明”就是因爲我們對于實相、對于真理,沒有實際去體證到。
當我們的身心甯靜下來,實際去體悟之後,終于體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就可以漸漸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從一時的解脫,再來慢慢穩定下來,就是真正徹底的解脫,從初果、二果、叁果這樣逐步上來,跟穩定度有關系,跟見法的深度也有關系。所以,修習“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這是非常重要。【法義分享】裏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
具體講,慈悲喜舍怎麼用?我們一般講說“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實際的次第來講,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觀的悲,是來自于見到衆生苦,衆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衆生的苦,看到衆生在苦海之中頭出頭沒,看到世間的無常--生、老、病、死,看到衆生面對生死的恐懼、恐慌不安,這些處處都有。有的人認爲在生活上好像沒什麼苦,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不知不覺,敏感度太差了,沒有去覺知到。
所以,我們要慢慢去看,因爲處處都是有天使,種種苦這些都是天使在示現,在告訴我們實相,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去看到自己的苦、衆生的苦,當你看到衆生內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樣你才會産生真正的悲心,才會真正産生慈心。你的慈心是來自于見到衆生苦,這時候如果能夠深入到“身見”也破除,你就能夠做到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定是要“身見”破除以後,才能夠做得到,因爲他看到自己的苦跟衆生的苦是一體的,看到衆生在茫茫苦海裏面,沒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當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脫之後,回來看衆生在苦海中浮浮沈沈,他那一種悲憫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發。所以,一個人要證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沒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你的身心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絕對體悟不到“無常法印”,“無常法印”只是變成頭腦上的知見理解而已,因爲“無常”是一個流體,是刹那生滅的流動、流體,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軟的,就無法對得上流動的實相、脈動的頻率,于是你就沒辦法體會到無常刹那生滅的流體。
所以,真正要證初果,一定要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生滅的法流。記得!要證初果、體悟“叁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是一個生滅的法流,它是個流體、流動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軟、心僵硬,就沒辦法真正見到“無常”。因此,證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軟心,證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則二果、叁果就更不用說,證阿羅漢更是不用說。我們在大乘地區,常常會聽到批判阿羅漢是自了漢,阿羅漢是自私自利……,這些完全都是錯誤的批判,都是以訛傳訛,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阿羅漢,都是因爲別人這樣說,于是也跟著這樣說。
以實修實證方面來講,你證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軟心,你才能夠證到,才能夠會真正見法。如果不是心柔軟,沒有進入生滅的法流,你所知道的“無常”,以爲已經知道“無常”,都只是頭腦裏面的概念,都是哲學名相,不是真正體證到“無常”。一個人真正從二果、叁果這樣上來,一定都是越來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個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沒有說只爲自己的那一種自私自利。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只爲自己,不用說證到阿羅漢,連證初果都沒辦法到達。所以,請大家放心!不會說一個人證到阿羅漢之後,就是自私自利只爲自己,形成焦芽敗種……,絕對沒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脫道”上,好好從向初果、證初果……上來,將來真的讓我們自己成爲一個明眼人,就能夠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們本身要成爲一個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這樣瞎子引導瞎子,引導到哪裏都不知道。《阿含解脫道》的課程,不是裝填我們一些頭腦知見,是讓我們每次聽聞之後,要我們實際去受益,實際去受用,實際可以去做,實際的改變。學佛就是實際每天感覺到自己在脫胎換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淨化,你淨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爲什麼佛陀在世的時候,早期要證阿羅漢好像都很快?事實上,本來要解脫就不會困難,只是後來把解…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