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颂》深义
空海(惟传法师)
【寒山拾得颂】歌词是开悟者所写出来的,里面的含意很深、很深!大家慢慢吟咏,又能够体会其中深义,处处都会开悟、见法。欣赏中国高僧大德的智慧,都有禅宗的禅味、精髓,但是现在禅门已经衰败了。
夜客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空不异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多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
如果大家有宗派之分、南北传之分,南传的人会瞧不起北传的人,就分享不到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大德所写的,这一首【寒山拾得颂】歌词的精华与智能,其中蕴含着禅宗的精髓、禅宗的精华。如果我们紧抱着某一个宗派一门深入,这歌词里面活生生的佛法,声声都在唤醒我们,众生还是体会不到。如果你有地理区域的分别,认为是中国人的,我们不是中国人,又会区别出来,这些智慧又没办法分享到。
所以,我们学佛要来到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大家都是为解脱而来,在空海的心目中,没有宗派、没有宗教之分,只要在人世间真实存在的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实在的、对众生有益的,空海就会跟大家分享,在过去一、二年来,所讲述的课程都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智慧者,对人类有贡献的智慧、法宝。只要我们知道,也都会跟众生分享。佛陀讲经说法也是一样,对众生有益助的,而且是事实的,他就会讲;对众生没有益助的、不是事实的,佛陀他不会讲。
寒山、拾得是两位比丘的名字。顾名思义,拾得就是捡来的,出家人在寒山这个地方捡到两个小孩子,于是就取名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他们本来都是孤儿,但是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却是在佛门里面非常精进用功。因为很脚踏实地认真修行-闻、思、修、证,到后来开悟了、智慧眼打开了。当然,有人认为寒山、拾得是菩萨转世,这个说法我们予以保留。回溯到历史上的人、事、物考证上,是真正有记载过这两个人,至于是什么菩萨转世,我们都予以保留,因为这些说法跟他们的体悟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他们所体悟的内容。
「夜客访禅登峦峰」的「夜客」,是指无明众生,《三宝歌》形容世间是一个娑婆世界黑暗、暗淡无光,就像一般人没有接触「解脱道」,不知道解脱之路往哪里走。虽然有太阳的照射,但还是看不到解脱之路。众生处在无明的世界,处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佛陀点亮黑暗中的灯塔,让众生能够从暗淡的世界,走向解脱光明之路。「夜」是形容娑婆世界,众生处在无明苦海世界里面,「夜客」就是一般的众生,包括你、我、他。如果你还在寻寻觅觅,还没有来到解脱自在,都算是「夜客」里的一份子。
「访禅」寻师访道为参禅,「访」是大江南北、天南地北,到处去找寻要拜名师,要学佛、学解脱,于是一直到处寻寻觅觅找寻解脱之路,叫做「访禅」,找寻真理、找寻解脱之路。「登峦峰」因为众生要寻师、访道、参禅,所以像唐三藏这样跋山涉水,然后用生命去求法,不只是「登峦峰」,还要「八千里路云和月」,经过西域到印度去留学。「登峦峰」是在叙述众生寻寻觅觅上山下海,就是要找寻解脱。「峦峰」包括非常深奥的法海,寻寻觅觅进入了佛门,或是进入宗教修行之门,这里有一个山头、那里也有一个山头…,有很多的山头,这个山头没有找到,就越过另一个山头,再不断的找寻。「登峦峰」就指各大山头之间。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还是寻访不到。在娑婆世界一直寻寻觅觅找解脱之路,或是在各各宗教团体寻找解脱之路,但都只是看到一片雾朦胧,「奇怪!每一位法师都在讲自己的法门很好,每一个宗派也讲自己的法最究竟,但是这个法门怎么跟那个法门不一样,彼此又在那里批来批去…」结果在佛法大海里面熏习几年之后,还是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引导的人推崇自己的法门最好、最好,但是问他迈向解脱要多久?却是要三大阿僧只劫!
我们有一位学员心得分享说过他以前接触宗教信仰,一位很强调念佛的人告诉他说:「你这么有道心、这么有信心,以后不管怎么样,在你往生的时候,我一定设法把你送到西天去的…」。这位学员讲到他以前就是一直在寻师访道,结果后来引导他的法师先他往生,当那位法师病重之时,这一位学员还没有接触「解脱道」,就想说师父快要死了,就去问问师父看有没有更重要的交代,说:「师父啊!你是否还留一手没有讲的?不然你现在要走了,我不知道以后要到哪里找?我现在没有信心,你要告诉我要怎么到达西方,要给我保证…」结果有一句话「鸟知将死、其鸣也哀」、「人知将死、其言也善」,这时候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说:「对不起!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往哪里走?我没办法帮助你!」这位法师是真的这样跟这位学员回答。
因为讲、讲、讲到后来,他一样也是「雾朦胧」。所以,很多宗教、宗派都会讲出一套解脱之路,或是认为他们的法门才是最好、最究竟,但是一问及引导之人要多久才能够解脱?如果是回答「三大阿僧只劫」,表示他现在还没有到达,还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处在朦朦胧胧的世界,还是不清不楚。假如你自己都还不清不楚,怎么引导众生呢?因此,前面这两句都是在叙述寻师访道为参禅的众生,在茫茫大海里面一直在寻寻觅觅,还是看不清楚解脱之路,因此「山间只是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是解脱者感叹众生为什么生起「心念浮动」、很多的打妄想?甚至构筑一个梦幻世界。一般众生在构筑梦幻世界,很多修行人还是一样在构筑梦幻世界。因为众生看不透「水月镜花」,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就像你要在水中捞月,要在镜里面寻找那些花,但是你能够得到那些花吗?众生不容易看清实相,被幻象迷惑住了。你看到是水里面的月,看到是镜里面的花,它是一个缘起的幻象,但是众生看不透,结果一直在那里追逐、追逐,而不知道所追逐的,是一直要在水中去捞那个月,在海里面要开凿一条河流,一直在镜里面要去得到那些花。
这些是在透析世间的实相,但是一般众生看不透、看不懂,结果被水中月、镜中花骗得神魂颠倒,被一些甜言蜜语就牵引着鼻子走,心被外境牵引着走,你就在那里「心念浮动」。看到一些幻象,却看不到实相,看不到真正的月亮,看不到真正的花。一部经典文字出来之后,就一直在水中月、镜中花里面一直钻研,而看不到真正的花,看不到真正的月亮。
有一位善知识跟我们引导月亮、指引月亮,就把目标锁定在善知识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正的月,叫做「见指不见月」。「月」讲的是真理实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实相,但是众生都一直迷止在水中月、镜中花。
看到这些幻象之后,众生「心念浮动」,就在那里起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宝,看到那里好像有很多的珍宝、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捞那些月,就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捞月」。看不透实相,于是构筑一个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心念因此而浮动。如果了悟真里实相之后,就会来到如如不动、远离颠倒梦想。
「水月镜花」是一个颠倒梦想的世界,开悟者继续告诉我们要看清实相,「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够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会颠倒梦想,而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问题是要了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否则这一句顶多只是成为标语。大家会念、会背《心经》,就是体悟不到。所以,佛陀为了让众生了解「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水月镜花」,以及看透实相,要讲经说法几十年。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是让大家看透「水月镜花」,让大家了悟什么叫做「空」跟「色」。
「色」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视一切的人、事、物跟「空」的关系。在「阿含解脱道」课程,有讲到现象界的一切是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这样读过一遍,就以为没什么。如果真正好好去体悟,能够让你了悟真理实相,让你远离颠倒梦想。《心经》的境界非常高,当然现在只是一个解释,如果要透视、详细了解,什么方法最快?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84片光盘,把「三无漏学」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够了解。
当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就会处处见法、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表示已经有见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为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为净土是在他方世界,于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遥远的未来、向他方世界,向遥远、遥远的未来在找寻。但是有一天,当你了悟之后,「回眸」回过来发现,一直在寻寻觅觅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就在这里、就在当下。「回眸」代表一个人的开悟、见法。本来心都向外看,有一天当你停下来、静下来,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这时候「灵犀不过一点通」,那一种「言语道断」的体悟,当下只要跟你一点、跟你一提,处处都见法、处处都开悟,这时候你处处都会心微笑。因为你打开了智慧眼、打开了法眼,知道净土在哪里了,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知道彼岸在哪里。
这时候,一样会深深体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开悟者所叙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到什么,认为花草有什么特殊、有什么奇怪,没什么啊!践踏在土地上,也认为它们没有生命,是因为没有打开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虚空的「空」。一般众生以为虚空没有什么,科学家、天文学家的虚空也是一样,虽然有发现到一些微妙,但还是不容易体会到「醍醐」。…
《《寒山拾得颂》深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