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頌》深義
空海(惟傳法師)
【寒山拾得頌】歌詞是開悟者所寫出來的,裏面的含意很深、很深!大家慢慢吟詠,又能夠體會其中深義,處處都會開悟、見法。欣賞中國高僧大德的智慧,都有禅宗的禅味、精髓,但是現在禅門已經衰敗了。
夜客訪禅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空不異色不異空。
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鍾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多從容,君何須尋覓僧蹤。
如果大家有宗派之分、南北傳之分,南傳的人會瞧不起北傳的人,就分享不到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大德所寫的,這一首【寒山拾得頌】歌詞的精華與智能,其中蘊含著禅宗的精髓、禅宗的精華。如果我們緊抱著某一個宗派一門深入,這歌詞裏面活生生的佛法,聲聲都在喚醒我們,衆生還是體會不到。如果你有地理區域的分別,認爲是中國人的,我們不是中國人,又會區別出來,這些智慧又沒辦法分享到。
所以,我們學佛要來到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大家都是爲解脫而來,在空海的心目中,沒有宗派、沒有宗教之分,只要在人世間真實存在的人物,所展現出來的智慧是實在的、對衆生有益的,空海就會跟大家分享,在過去一、二年來,所講述的課程都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智慧者,對人類有貢獻的智慧、法寶。只要我們知道,也都會跟衆生分享。佛陀講經說法也是一樣,對衆生有益助的,而且是事實的,他就會講;對衆生沒有益助的、不是事實的,佛陀他不會講。
寒山、拾得是兩位比丘的名字。顧名思義,拾得就是撿來的,出家人在寒山這個地方撿到兩個小孩子,于是就取名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他們本來都是孤兒,但是不管他們的出身如何,卻是在佛門裏面非常精進用功。因爲很腳踏實地認真修行-聞、思、修、證,到後來開悟了、智慧眼打開了。當然,有人認爲寒山、拾得是菩薩轉世,這個說法我們予以保留。回溯到曆史上的人、事、物考證上,是真正有記載過這兩個人,至于是什麼菩薩轉世,我們都予以保留,因爲這些說法跟他們的體悟關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他們所體悟的內容。
「夜客訪禅登巒峰」的「夜客」,是指無明衆生,《叁寶歌》形容世間是一個娑婆世界黑暗、暗淡無光,就像一般人沒有接觸「解脫道」,不知道解脫之路往哪裏走。雖然有太陽的照射,但還是看不到解脫之路。衆生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佛陀點亮黑暗中的燈塔,讓衆生能夠從暗淡的世界,走向解脫光明之路。「夜」是形容娑婆世界,衆生處在無明苦海世界裏面,「夜客」就是一般的衆生,包括你、我、他。如果你還在尋尋覓覓,還沒有來到解脫自在,都算是「夜客」裏的一份子。
「訪禅」尋師訪道爲參禅,「訪」是大江南北、天南地北,到處去找尋要拜名師,要學佛、學解脫,于是一直到處尋尋覓覓找尋解脫之路,叫做「訪禅」,找尋真理、找尋解脫之路。「登巒峰」因爲衆生要尋師、訪道、參禅,所以像唐叁藏這樣跋山涉水,然後用生命去求法,不只是「登巒峰」,還要「八千裏路雲和月」,經過西域到印度去留學。「登巒峰」是在敘述衆生尋尋覓覓上山下海,就是要找尋解脫。「巒峰」包括非常深奧的法海,尋尋覓覓進入了佛門,或是進入宗教修行之門,這裏有一個山頭、那裏也有一個山頭…,有很多的山頭,這個山頭沒有找到,就越過另一個山頭,再不斷的找尋。「登巒峰」就指各大山頭之間。
「山間只一片霧朦胧」還是尋訪不到。在娑婆世界一直尋尋覓覓找解脫之路,或是在各各宗教團體尋找解脫之路,但都只是看到一片霧朦胧,「奇怪!每一位法師都在講自己的法門很好,每一個宗派也講自己的法最究竟,但是這個法門怎麼跟那個法門不一樣,彼此又在那裏批來批去…」結果在佛法大海裏面熏習幾年之後,還是茫茫然、失去了方向。引導的人推崇自己的法門最好、最好,但是問他邁向解脫要多久?卻是要叁大阿僧只劫!
我們有一位學員心得分享說過他以前接觸宗教信仰,一位很強調念佛的人告訴他說:「你這麼有道心、這麼有信心,以後不管怎麼樣,在你往生的時候,我一定設法把你送到西天去的…」。這位學員講到他以前就是一直在尋師訪道,結果後來引導他的法師先他往生,當那位法師病重之時,這一位學員還沒有接觸「解脫道」,就想說師父快要死了,就去問問師父看有沒有更重要的交代,說:「師父啊!你是否還留一手沒有講的?不然你現在要走了,我不知道以後要到哪裏找?我現在沒有信心,你要告訴我要怎麼到達西方,要給我保證…」結果有一句話「鳥知將死、其鳴也哀」、「人知將死、其言也善」,這時候這位法師就告訴他說:「對不起!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往哪裏走?我沒辦法幫助你!」這位法師是真的這樣跟這位學員回答。
因爲講、講、講到後來,他一樣也是「霧朦胧」。所以,很多宗教、宗派都會講出一套解脫之路,或是認爲他們的法門才是最好、最究竟,但是一問及引導之人要多久才能夠解脫?如果是回答「叁大阿僧只劫」,表示他現在還沒有到達,還是處在無明的世界,處在朦朦胧胧的世界,還是不清不楚。假如你自己都還不清不楚,怎麼引導衆生呢?因此,前面這兩句都是在敘述尋師訪道爲參禅的衆生,在茫茫大海裏面一直在尋尋覓覓,還是看不清楚解脫之路,因此「山間只是一片霧朦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是解脫者感歎衆生爲什麼生起「心念浮動」、很多的打妄想?甚至構築一個夢幻世界。一般衆生在構築夢幻世界,很多修行人還是一樣在構築夢幻世界。因爲衆生看不透「水月鏡花」,這裏是一個形容詞,就像你要在水中撈月,要在鏡裏面尋找那些花,但是你能夠得到那些花嗎?衆生不容易看清實相,被幻象迷惑住了。你看到是水裏面的月,看到是鏡裏面的花,它是一個緣起的幻象,但是衆生看不透,結果一直在那裏追逐、追逐,而不知道所追逐的,是一直要在水中去撈那個月,在海裏面要開鑿一條河流,一直在鏡裏面要去得到那些花。
這些是在透析世間的實相,但是一般衆生看不透、看不懂,結果被水中月、鏡中花騙得神魂顛倒,被一些甜言蜜語就牽引著鼻子走,心被外境牽引著走,你就在那裏「心念浮動」。看到一些幻象,卻看不到實相,看不到真正的月亮,看不到真正的花。一部經典文字出來之後,就一直在水中月、鏡中花裏面一直鑽研,而看不到真正的花,看不到真正的月亮。
有一位善知識跟我們引導月亮、指引月亮,就把目標鎖定在善知識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正的月,叫做「見指不見月」。「月」講的是真理實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實相,但是衆生都一直迷止在水中月、鏡中花。
看到這些幻象之後,衆生「心念浮動」,就在那裏起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寶,看到那裏好像有很多的珍寶、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撈那些月,就在滾滾紅塵裏面一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撈月」。看不透實相,于是構築一個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心念因此而浮動。如果了悟真裏實相之後,就會來到如如不動、遠離顛倒夢想。
「水月鏡花」是一個顛倒夢想的世界,開悟者繼續告訴我們要看清實相,「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夠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會顛倒夢想,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問題是要了悟「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否則這一句頂多只是成爲標語。大家會念、會背《心經》,就是體悟不到。所以,佛陀爲了讓衆生了解「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水月鏡花」,以及看透實相,要講經說法幾十年。我們所有的聞思就是讓大家看透「水月鏡花」,讓大家了悟什麼叫做「空」跟「色」。
「色」就是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視一切的人、事、物跟「空」的關系。在「阿含解脫道」課程,有講到現象界的一切是來自于「空」,以「空」爲背景、以「空」爲舞臺,然後又回歸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這樣讀過一遍,就以爲沒什麼。如果真正好好去體悟,能夠讓你了悟真理實相,讓你遠離顛倒夢想。《心經》的境界非常高,當然現在只是一個解釋,如果要透視、詳細了解,什麼方法最快?請看「阿含解脫道次第」84片光盤,把「叁無漏學」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夠了解。
當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會處處見法、開悟了。開悟的時候,「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表示已經有見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爲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爲淨土是在他方世界,于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遙遠的未來、向他方世界,向遙遠、遙遠的未來在找尋。但是有一天,當你了悟之後,「回眸」回過來發現,一直在尋尋覓覓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就在這裏、就在當下。「回眸」代表一個人的開悟、見法。本來心都向外看,有一天當你停下來、靜下來,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這時候「靈犀不過一點通」,那一種「言語道斷」的體悟,當下只要跟你一點、跟你一提,處處都見法、處處都開悟,這時候你處處都會心微笑。因爲你打開了智慧眼、打開了法眼,知道淨土在哪裏了,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裏,知道彼岸在哪裏。
這時候,一樣會深深體會「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開悟者所敘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到什麼,認爲花草有什麼特殊、有什麼奇怪,沒什麼啊!踐踏在土地上,也認爲它們沒有生命,是因爲沒有打開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虛空的「空」。一般衆生以爲虛空沒有什麼,科學家、天文學家的虛空也是一樣,雖然有發現到一些微妙,但還是不容易體會到「醍醐」。…
《《寒山拾得頌》深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