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有一句話「『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頭腦裏面一個抽象概念的頑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寒山拾得頌】是以「天地」來形容,在無邊無際的虛空裏面「有醍醐在其中」,虛空不是頑空,更不是斷滅空。一般衆生沒辦法理解,一提到「空」,就懼怕啊!認爲「空無一物,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所以,很多人都很懼怕「空」,對「空」沒有正確的了解,而開悟者告訴我們,在「空」裏面有「醍醐」。因爲有「醍醐」,因此能夠生妙有,這都是在敘述「大地風雲經」,敘述法界的奧妙。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可以慢慢體悟「天地」就是老子所講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夠生妙有。佛教所講的「生妙有」,就是老子所講的「生萬物」,整個都是法界的緣起甚深,非常深奧啊!
前面兩句是開悟體會,慢慢再去現觀「大地風雲經」,看看整個法界所跟我們啓示之後,你就會臣服啊!會贊歎啊!「醍醐」很奧妙啊!「天地有醍醐在其中」。所以,不要落入斷滅空,不要落入頑空,法界大自然是非常深奧的,你、我、他都是天地的「醍醐」慢慢醞釀出來。如果你能夠見法,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這時候對現象界的一切生、滅、變、異,就能夠很清楚體悟,包括世間的種種苦樂在內。
「寒山鳴鍾聲聲苦樂皆隨風」寒山的鍾聲,每一聲都在喚醒人類醒過來吧!醒過來吧!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鍾聲是喚醒大家醒過來,都是在當下協助大家醒過來。除了醒過來之外,要溶入「無常法流」裏面,讓每一響鍾聲能夠穿流而過、穿流而過,真的活在當下,心與空相應,一聲一聲的鍾聲會穿流而過。
世間的「苦樂皆隨風」,包括別人謾罵我們、攻擊我們、批評我們,也一樣讓它隨風而飄,不會中箭、不會起瞋。衆生是在宣說無常法流,如果我們能夠體悟到「空」,體悟到「無常法印」,人家的批判、人家的攻擊,這些一樣就像一陣風吹拂而過,你不會抓取、不會起瞋。一般衆生就是沒辦法讓它穿流而過,別人批評你、責罵你一句話,馬上「中箭落」馬,沒辦法讓它像風這樣穿流而過。
但是,每一響鍾聲都在喚醒你,鍾聲一叩之後,嗡、嗡、嗡…過去啦!都在告訴我們、都在講經說法,問題是衆生沒辦法真正體會。所以,一個逆境或是一句逆耳的聲音,就讓你深陷在苦海;一句誇贊或是一個順境,就讓你忘了「我是誰」,于是成爲境界的奴隸,這些現象就是衆生沒有了悟實相,沒有體悟「無常」,沒有體悟「緣起」,沒辦法讓那些苦樂的境界隨風飄,就在貪與瞋的世界打滾浮沈。如果能夠了悟實相,世間的順境也是在講經說法,逆境也是在講經說法,不管是順境、逆境,你都能夠坐在「無常」的法流,處處見法,而且在動態之中,能夠維持一個平衡。
要能夠來到這種境界,一定要有相當的開悟,還有相當的定力。比如你在海邊沖浪,要順著浪起浪落,你要隨順著它,但是要保持相當的平衡力,我們禅修就是要讓大家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是要學習定力。如果沒有定力,雖說「聲聲苦樂皆隨風」,我知道、我知道啊!問題是境界一來,馬上又栽下去了。沒有定力,是沒辦法在大風大浪之中,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很快就被淹沒掉了。
所以,我們學佛縱使懂得了多深的佛法,佛學知識懂得再多,藏經再看多幾遍,假如禁不起境界的考驗曆練,一樣啦!所學都只是一些抽象的觀念知見。這裏所講的都是實修實證,告訴我們要處處去見法,而且都要能夠真正做到,不管順境、逆境,都能夠維持一個很坦然的心境。
「君莫要逐雲追夢」這一句話又是很強的一棒喚醒大家,因爲寒山、拾得他們看到世間很多的學佛者、很多的宗教師,是在構築一個夢幻世界,讓衆生一直在追那些雲、追那些夢。當我們沒有了解實相的時候,就會不斷在「逐雲追夢」,在【阿含解脫次第】課程有講到修行人也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就是在喚醒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問題是,沒有下過很多工夫,就是體悟不到這一句話。因爲當我們在「逐雲追夢」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不知不覺、不以爲然,問題就在這裏。
當一個人在「逐雲追夢」的時候,他會很肯定、很笃定,認爲這樣是正確的、是對的。如果因緣不成熟,你跟他點醒說他是在「逐雲追夢」,他也不以爲然,認爲「我就是要一門深入啊!我就是要…」因緣不成熟、苦吃得不夠的時候,一樣會繼續「逐雲追夢」。所以,寒山、拾得喚醒大家要醒過來啦!了悟真理實相,活在每一個當下,不要去追逐夢幻世界。這是一句很強的一棒,也是很由衷的喚醒大家,醒過來!醒過來!了悟真理實相,就能夠來到涅槃的寂靜世界,就能夠來到彼岸的世界,所以請大家不要去「逐雲追夢」。
不要很笃定的認爲我們自己沒有在「逐雲追夢」,這樣又會錯失掉反省的機緣。寒山、拾得在喚醒我們,警惕自己是否在「逐雲追夢」。如果我們沒有在「逐雲追夢」,早就應該解脫自在,早就逐漸的見法,越來越安心越自在了。如果學佛修行已經超過五年、十年以上,還沒有來到安心自在,要反觀自己是不是在「逐雲追夢」呢?如果有這樣的深切反省、這樣的覺醒,你就會踩剎車,然後重新檢討、重新反省,這樣就好辦啦!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這裏是使用他們的名字,「拾得」是一個人名,剛好是撿來的。「拾得落紅」就是撿起樹葉,楓樹在秋天、冬天的時候,葉子會變紅、飄落下來。那些樹葉從嫩葉,然後轉爲綠色、然後黃色、紅色,于是飄落下來,每一片樹葉都有生、滅、變、異。就算飄落下來,也是有一份飄落的美,裏面含有詩情畫意。一般看到「拾得落紅」,看到生、滅、變、異,都會想到是壞的、負面的、不好的。看到「無常」現象展現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秋天的蕭瑟、冬天的淒涼,會興起哀歎、哀傷的感觸。
由于內心抗拒「無常」,來到山中看到楓紅落葉飄落下來,就興起一種哀淒感,感歎「啊!真是無常!世間是苦海啊!我要到另外一個樹葉不會掉落下來的地方…」不希望見到「無常」的展現。但是這裏士在喚醒我們,法界大自然的「無常」運轉,包括一片落葉,一樣有生、住、異、滅的一個正常運轉軌道,你不讓它「生」,它也一樣會生,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它就「生」。到秋天、冬天的季節,你不讓它落,它也一樣照常會落。你認爲「生」是好,看到新鮮的綠葉才漂亮,看到落葉就覺得不好,「好」跟「不好」是人類貼上去的。
現在講一個比喻,現象界很多都是一樣。就像一般在家人,家裏誕生小孩就覺得好高興,說「喔!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媽媽了,我要做奶奶了…」看到誕生,就很歡喜。萬一家裏發生親人死亡,就是悲傷、悲慘、淒慘啊!但是我們看看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有一個很規律的運轉。一片樹葉要生成、要長成,到要變黃、變紅、飄落…,都是很從容,不因爲你的持咒、加持、灌頂,樹葉就不掉落下來。所以,法界大自然一樣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從容」的裏面含有中性的意味,「中性」是空海補充上去的,要體會到「中性」的意涵。無常法流、無常法印是「中性」的,這樣才能夠「從容」面對「無常」變化。
如果這一句話聽得懂,你就開悟了。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無常變化,能夠從容應對,一定要有相當的體悟,體會「無常」是中性的,心境才能夠來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木頭人,不是沒有覺受,家人突然遭受病故意外,一般人就是在那裏呼天搶地、啼哭哀嚎,如果你有見法、身心穩定、了解實相,家人突然遭到變故,一樣會冷靜理智、從容處理。該怎麼處裏,就會怎麼處裏,會用慈悲心、寂靜的心來處理,裏面是含有智慧的。一般衆生遇到喜事,一樣是沖動、沖動,忘了「喜」背後的副作用,忘了「喜」背後的纏縛。所以,衆生在面對「無常」的時候,很難從容面對。
「君何須尋覓僧蹤」一般衆生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是需要善知識協助我們成長,引導我們見法、開悟,學習的過程是相當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異依止」,不會一直迷止在「見指不見月」的偶像崇拜上,或是一直緊跟著某某大師的屁股後面,追逐了十年、廿年,還以我的大師是某某很有名的大師爲榮。
如果真正了悟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一切境界之中,一切的人、事、物裏面,一樣不會依人不依法。這一句話一樣喚醒我們要看到活生生佛法,都是在現象界裏面見法,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裏面見法。法不是在某個人的身上,而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在現象界的一切裏面都有。如果能夠真正開悟、見到活生生的佛法,你一樣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境界。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問題是有的人看到「君何必尋覓僧蹤」,認爲我們只要「自依止」,只要依靠自己就好了,不用去跟人家學習。當你有這樣一個念頭之後,又容易長養很多很多的「我慢」,有時候是因爲我們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不願意虛心向人家學習,然後去找出這一句話當作借口,認爲寒山、拾得他們說不要去「尋覓僧蹤」,所以我沒必要向任何人學習,還在跟人家學習是還差得很遠。又背著一把劍在砍別人,辯稱「我們要自依止啊!爲什麼要去皈依?爲什麼要舉辦那些皈依?那沒用啊!…」。
一方面要回來反省檢討自己,我們真的來到開悟了嗎?我們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了嗎?我們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實相、了悟解脫道了嗎?如果在還沒有真正見法、了悟解脫道之前,就認爲不需要尋覓僧蹤,不需要去向善知識學習,靠我自己就好…。這裏面很容易被我們自己的「我慢」,被我們錯誤的意識、判斷所誤導,裏面在透露一個很強的「我慢」,而我們自己不知道。
所以,在還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之前,我們是需要虛心的學習,要先學會當學生,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寒山拾得頌】所講的境界非常高,也是很實際,相當好!問題是真正要能夠做到「聲聲苦樂皆隨風」,很從容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變遷,是到達解脫者的境界,貪、瞋、癡、我慢,包括無明,都消失都止息。能夠來到這樣的境界,當然不錯!遇有這樣的功力,就不需要再追尋僧蹤,因爲你已經大徹大悟、大自在,不需要啦!
如果還沒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我們就要虛心的學習,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我們的頭低不下來、腰彎不下來,真正的善知識不會現前。因爲就算他現前,也會被你排斥掉,我們要認真虛心學習、身心柔軟,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證,會很快!將來透過聞、思、修、證之後,就能夠跟這些高僧大德同遊涅槃路,祝各位早日解脫自在!
《《寒山拾得頌》深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