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有一句话「『空』能够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头脑里面一个抽象概念的顽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个虚空、整个法界。【寒山拾得颂】是以「天地」来形容,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有醍醐在其中」,虚空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空。一般众生没办法理解,一提到「空」,就惧怕啊!认为「空无一物,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很惧怕「空」,对「空」没有正确的了解,而开悟者告诉我们,在「空」里面有「醍醐」。因为有「醍醐」,因此能够生妙有,这都是在叙述「大地风云经」,叙述法界的奥妙。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慢慢体悟「天地」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够生妙有。佛教所讲的「生妙有」,就是老子所讲的「生万物」,整个都是法界的缘起甚深,非常深奥啊!
前面两句是开悟体会,慢慢再去现观「大地风云经」,看看整个法界所跟我们启示之后,你就会臣服啊!会赞叹啊!「醍醐」很奥妙啊!「天地有醍醐在其中」。所以,不要落入断灭空,不要落入顽空,法界大自然是非常深奥的,你、我、他都是天地的「醍醐」慢慢酝酿出来。如果你能够见法,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这时候对现象界的一切生、灭、变、异,就能够很清楚体悟,包括世间的种种苦乐在内。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寒山的钟声,每一声都在唤醒人类醒过来吧!醒过来吧!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钟声是唤醒大家醒过来,都是在当下协助大家醒过来。除了醒过来之外,要溶入「无常法流」里面,让每一响钟声能够穿流而过、穿流而过,真的活在当下,心与空相应,一声一声的钟声会穿流而过。
世间的「苦乐皆随风」,包括别人谩骂我们、攻击我们、批评我们,也一样让它随风而飘,不会中箭、不会起瞋。众生是在宣说无常法流,如果我们能够体悟到「空」,体悟到「无常法印」,人家的批判、人家的攻击,这些一样就像一阵风吹拂而过,你不会抓取、不会起瞋。一般众生就是没办法让它穿流而过,别人批评你、责骂你一句话,马上「中箭落」马,没办法让它像风这样穿流而过。
但是,每一响钟声都在唤醒你,钟声一叩之后,嗡、嗡、嗡…过去啦!都在告诉我们、都在讲经说法,问题是众生没办法真正体会。所以,一个逆境或是一句逆耳的声音,就让你深陷在苦海;一句夸赞或是一个顺境,就让你忘了「我是谁」,于是成为境界的奴隶,这些现象就是众生没有了悟实相,没有体悟「无常」,没有体悟「缘起」,没办法让那些苦乐的境界随风飘,就在贪与瞋的世界打滚浮沈。如果能够了悟实相,世间的顺境也是在讲经说法,逆境也是在讲经说法,不管是顺境、逆境,你都能够坐在「无常」的法流,处处见法,而且在动态之中,能够维持一个平衡。
要能够来到这种境界,一定要有相当的开悟,还有相当的定力。比如你在海边冲浪,要顺着浪起浪落,你要随顺着它,但是要保持相当的平衡力,我们禅修就是要让大家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就是要学习定力。如果没有定力,虽说「声声苦乐皆随风」,我知道、我知道啊!问题是境界一来,马上又栽下去了。没有定力,是没办法在大风大浪之中,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很快就被淹没掉了。
所以,我们学佛纵使懂得了多深的佛法,佛学知识懂得再多,藏经再看多几遍,假如禁不起境界的考验历练,一样啦!所学都只是一些抽象的观念知见。这里所讲的都是实修实证,告诉我们要处处去见法,而且都要能够真正做到,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够维持一个很坦然的心境。
「君莫要逐云追梦」这一句话又是很强的一棒唤醒大家,因为寒山、拾得他们看到世间很多的学佛者、很多的宗教师,是在构筑一个梦幻世界,让众生一直在追那些云、追那些梦。当我们没有了解实相的时候,就会不断在「逐云追梦」,在【阿含解脱次第】课程有讲到修行人也是在构筑梦幻世界,就是在唤醒大家不要去「逐云追梦」。问题是,没有下过很多工夫,就是体悟不到这一句话。因为当我们在「逐云追梦」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不知不觉、不以为然,问题就在这里。
当一个人在「逐云追梦」的时候,他会很肯定、很笃定,认为这样是正确的、是对的。如果因缘不成熟,你跟他点醒说他是在「逐云追梦」,他也不以为然,认为「我就是要一门深入啊!我就是要…」因缘不成熟、苦吃得不够的时候,一样会继续「逐云追梦」。所以,寒山、拾得唤醒大家要醒过来啦!了悟真理实相,活在每一个当下,不要去追逐梦幻世界。这是一句很强的一棒,也是很由衷的唤醒大家,醒过来!醒过来!了悟真理实相,就能够来到涅槃的寂静世界,就能够来到彼岸的世界,所以请大家不要去「逐云追梦」。
不要很笃定的认为我们自己没有在「逐云追梦」,这样又会错失掉反省的机缘。寒山、拾得在唤醒我们,警惕自己是否在「逐云追梦」。如果我们没有在「逐云追梦」,早就应该解脱自在,早就逐渐的见法,越来越安心越自在了。如果学佛修行已经超过五年、十年以上,还没有来到安心自在,要反观自己是不是在「逐云追梦」呢?如果有这样的深切反省、这样的觉醒,你就会踩剎车,然后重新检讨、重新反省,这样就好办啦!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这里是使用他们的名字,「拾得」是一个人名,刚好是捡来的。「拾得落红」就是捡起树叶,枫树在秋天、冬天的时候,叶子会变红、飘落下来。那些树叶从嫩叶,然后转为绿色、然后黄色、红色,于是飘落下来,每一片树叶都有生、灭、变、异。就算飘落下来,也是有一份飘落的美,里面含有诗情画意。一般看到「拾得落红」,看到生、灭、变、异,都会想到是坏的、负面的、不好的。看到「无常」现象展现的时候,就会联想起秋天的萧瑟、冬天的凄凉,会兴起哀叹、哀伤的感触。
由于内心抗拒「无常」,来到山中看到枫红落叶飘落下来,就兴起一种哀凄感,感叹「啊!真是无常!世间是苦海啊!我要到另外一个树叶不会掉落下来的地方…」不希望见到「无常」的展现。但是这里士在唤醒我们,法界大自然的「无常」运转,包括一片落叶,一样有生、住、异、灭的一个正常运转轨道,你不让它「生」,它也一样会生,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就「生」。到秋天、冬天的季节,你不让它落,它也一样照常会落。你认为「生」是好,看到新鲜的绿叶才漂亮,看到落叶就觉得不好,「好」跟「不好」是人类贴上去的。
现在讲一个比喻,现象界很多都是一样。就像一般在家人,家里诞生小孩就觉得好高兴,说「喔!我要做爸爸了,我要做妈妈了,我要做奶奶了…」看到诞生,就很欢喜。万一家里发生亲人死亡,就是悲伤、悲惨、凄惨啊!但是我们看看整个法界大自然,所展现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有一个很规律的运转。一片树叶要生成、要长成,到要变黄、变红、飘落…,都是很从容,不因为你的持咒、加持、灌顶,树叶就不掉落下来。所以,法界大自然一样都是不断在流动变化。「从容」的里面含有中性的意味,「中性」是空海补充上去的,要体会到「中性」的意涵。无常法流、无常法印是「中性」的,这样才能够「从容」面对「无常」变化。
如果这一句话听得懂,你就开悟了。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无常变化,能够从容应对,一定要有相当的体悟,体会「无常」是中性的,心境才能够来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不是木头人,不是没有觉受,家人突然遭受病故意外,一般人就是在那里呼天抢地、啼哭哀嚎,如果你有见法、身心稳定、了解实相,家人突然遭到变故,一样会冷静理智、从容处理。该怎么处里,就会怎么处里,会用慈悲心、寂静的心来处理,里面是含有智慧的。一般众生遇到喜事,一样是冲动、冲动,忘了「喜」背后的副作用,忘了「喜」背后的缠缚。所以,众生在面对「无常」的时候,很难从容面对。
「君何须寻觅僧踪」一般众生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是需要善知识协助我们成长,引导我们见法、开悟,学习的过程是相当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会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不会一直迷止在「见指不见月」的偶像崇拜上,或是一直紧跟着某某大师的屁股后面,追逐了十年、廿年,还以我的大师是某某很有名的大师为荣。
如果真正了悟活生生的佛法,都是在大自然一切境界之中,一切的人、事、物里面,一样不会依人不依法。这一句话一样唤醒我们要看到活生生佛法,都是在现象界里面见法,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见法。法不是在某个人的身上,而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在现象界的一切里面都有。如果能够真正开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你一样会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境界。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问题是有的人看到「君何必寻觅僧踪」,认为我们只要「自依止」,只要依靠自己就好了,不用去跟人家学习。当你有这样一个念头之后,又容易长养很多很多的「我慢」,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不愿意虚心向人家学习,然后去找出这一句话当作借口,认为寒山、拾得他们说不要去「寻觅僧踪」,所以我没必要向任何人学习,还在跟人家学习是还差得很远。又背着一把剑在砍别人,辩称「我们要自依止啊!为什么要去皈依?为什么要举办那些皈依?那没用啊!…」。
一方面要回来反省检讨自己,我们真的来到开悟了吗?我们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了吗?我们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实相、了悟解脱道了吗?如果在还没有真正见法、了悟解脱道之前,就认为不需要寻觅僧踪,不需要去向善知识学习,靠我自己就好…。这里面很容易被我们自己的「我慢」,被我们错误的意识、判断所误导,里面在透露一个很强的「我慢」,而我们自己不知道。
所以,在还没有真正「明心见性」,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之前,我们是需要虚心的学习,要先学会当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寒山拾得颂】所讲的境界非常高,也是很实际,相当好!问题是真正要能够做到「声声苦乐皆随风」,很从容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变迁,是到达解脱者的境界,贪、瞋、痴、我慢,包括无明,都消失都止息。能够来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不错!遇有这样的功力,就不需要再追寻僧踪,因为你已经大彻大悟、大自在,不需要啦!
如果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我们就要虚心的学习,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我们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真正的善知识不会现前。因为就算他现前,也会被你排斥掉,我们要认真虚心学习、身心柔软,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证,会很快!将来透过闻、思、修、证之后,就能够跟这些高僧大德同游涅槃路,祝各位早日解脱自在!
《《寒山拾得颂》深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