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抄本是这样,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刚经》版本也都是『应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现在所谓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应住』。」
这一考证对沈居士来说,真是如获至宝,他的问题迎刃而解。他的理解,实际上是一新的二周说。
「须菩提在第一次问的时候,尚未深解义趣,这里所谓的尚未深解义趣,就是说对应无所住的道理,还没有彻底的明白,心中还执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执著有一个心可以发,这个心既然能够发起,也会退失,因此他的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既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应云何住?就是应该如何保住这个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
须菩提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之所以会退失,真心之所以会动摇,都是妄想心活跃的关系,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动,所以他接下去问『云何降服其心』。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请注意,『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应』是贯通上下两句的,意思就是应云何住,应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将『应』搬到云何之下,变成云何应住,就贯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须菩提第一次发问,是请佛陀对这批已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佛弟子们解释,应该如何保持这个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应该如何使他们的真心安住而不动摇;及应该如何修行,使他们的妄想心能够降服,使他们能够了解并生起信心。
在须菩提第二次发问的时候,须菩提对『应无所住』,已深解义趣。所以他的问题是说:佛的弟子们都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现在佛又教导应无所住,可是既有『发心』,那就是『住』,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种『法』。既然『应无所住』那又为什么独独要住于发无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说:『云何应住?』须菩提第二次发问,实在比第一次的问题又深入了一层。是在问佛陀,如若发无上菩提心也不应该住,而应该降伏,那么如何方能降伏呢?
佛在第二次佛解答时,说了一句:『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希望各位细心的体会这句经文的意义。
须菩提的两次发问并不相同,因此第一次问题的『应』字不应移动。」
沈居士的说法,近似于江味农居士之「前周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后周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和「前说『二边不著』,后说不著『二边不著』」,但又不一样--就内容而言,沈居士说二周都为发心者说:前周是已发大心者,「应云何住」,如何保任而不退失;后者还是已发大心者,「云何应住?」如何连发大心之心也不应住。所以就思想方法而言,就与「前说『二边不著』,后说不著『二边不著』」一样,勉强地可表示为:「前说著『发心』,后说不著『发心』」。
最后,就「『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之课题,作些考据上的补白。
沈家桢博士引用了江味农居士的考据,却没有提他的看法。据江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议》中,蒋维乔所作<江味农居士传>所举,江氏以「已发未发」之说释之。
通行之金刚经,两周问答,皆作「云何应住」。居士乃依据古注及炖煌写经,勘定前周作「应云何住」,后周作「云何应住」。两问意义,绝不相同。而为之说曰:「前周『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俾无驰散,为初发大心修行者说也。后周『云何应住』,是问既应离一切相发心,则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耶。若不住此法,又何谓之发心。若不应住而应降伏者,岂非不发心耶。然则云何降伏其心耶。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也。」【5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其实,对《金刚经》中「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的考据,执牛耳者,并非江味农居士。按:清人徐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篇首之<考异>,即有明文:
「第二分『应云何住』,今本作『云何应住』。按住字已非实相,不当更添应字。然会译原本,秦、周俱作『应住』,惟魏译作『应云何住』,则赵刻亦非无所本也。」【4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
但他仅是考据,没有作任何发挥。而其同代人石成金著《金刚经石注》,其中<金刚经辨异>,则透露一丝消息:
「如前文『应云何住』,不同后文『云何应住』,历辨既详,云栖伸公鎞,刻尤加嘱,盖前问功夫下手,后问无我是谁为之?经意自别。」【44】《金刚经石注》
原来首位论辨这一公案者不是擅于考据的清人,而是明僧广伸!果然,我们在广伸所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鎞》中,看到了他的见解:
「『应云何等』者,谓未发心前,住著尘境,既发之后,于何境界,方应安住。未发心前,随逐妄心,既发之后,妄心若起,云何制伏?盖问冥真之道,制妄之方,正修行之要也。然必先言发心者,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夫忘失尚致落魔,况不发而修乎!
是以空修大行,不发大心,譬如终日奔驰,元无定趣。空发大心,不修大行,譬如终日思归,曾不向往。发之与修,如鸟二翼,如车两轮,必不可缺,故必举发心问修也。
问:顿教先悟次发,后修万行。今但举发问修,而略最初者?一以问修但当齐发为言故;二以举发则悟必曾先故。又空生至后方悟是权非实故。新本『云何应住』,今依古本仍以应字冠上,则二『云何』中皆有应义,且与下文『云何应住』不同。观者毋忽。」
广伸的重心,落在发心和修行的关系上面,若要归类,则属吉藏「前说实智,后说方便智」之古说。
追溯止此,照理说这一问题已经水落石出,尘埃落地了。不!笔者尚有疑问。
首先,「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肯定是含义不同的二句,绝不能混淆。笔者有证据--玄奘所译《大般若经》之中,凡「云何应住」十二处,「应云何住」十一处。在经典的流传中,某些字句容易发生错讹,但在同一本《大般若经》中,部分改部分不改的可能实在太小。且《大般若经》部帙巨大,没有通常所说的流通本,基本上是通过朝庭修藏经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故一般因编者刻者的知识水平和责任心不够而造成的错讹,也不大可能发生。所以,《大般若经》中分别出现「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肯定是二句本来不同,而非一句异译。
既然如此,有一问题就很难解释了--笔者将现行《金刚经》六种译本的有关部分列表如下:
译 本
前 周
后 周
鸠 译
应云何住(明本为云何应住)
云何应住
流支 译
应云何住
云何住
真谛 译
云何应住
云何应住
笈多 译
菩萨乘发行住应
菩萨乘发行住应
玄奘 译
应云何住
应云何住
义净 译
云何应住
应云何住
很难设想,是六种译本在其流传过程都被误改,因为宋明以还,《金刚经》的流通可以说是鸠译本的天下,其余数本基本上是保留于藏经之中。但六位译者都是大师,同一经本,何以各翻各的?会不会他们用的是数种全然不同的梵本?如若上述种种都解释不通,则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应云何住」「云何应住」本是一句……
历史本来就是一种解释,在解释中,历史发展了。所以,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有意义的。
九、《金刚经》八卷说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金刚经》本有八卷,在流传中,佚去七卷,我们现在所读的,乃是残存之一卷。然而,此一传言,我们只能从唐人的转述中看到:
「《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佛在舍卫祗洹精舍,说金刚般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别为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17】《金刚般若疏》
「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云何?」【18】《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对此问题,智俨断然否定:
「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18】《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但我总感到他的否定不够有力,问者完全可反驳道:诸位大师看见的,就只是剩下的一卷嘛!
所以我很想看看,这《大悲比丘尼本愿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其「末记」中又是怎么说的。检索结果如下: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之中,录有《大悲比丘尼本愿经》一卷。僧祐对这批「失译杂经」有一总按:
「盖寡观其所抄,多出四鋡、六度、道地、大集、出曜、贤愚及譬喻生经,并割品截揭撮略取义,强制名号仍成卷轴,至有题目浅拙名与实乖。虽欲启学实芜正典,其为愆谬良足深诫,今悉标出本经注之目下。」
很清楚,早在梁代,人们已经知道《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是从其他经典中截出的,但僧祐没有具体说出,是从何一经中辑出。
隋法经《众经目录》卷三,举凡「于大部内抄出别行」者,说《大悲比丘尼本愿经》出《悲华经》(昙无谶译)。查阅《悲华经》,于卷九中有「大悲比丘以本愿故」之语,故估计《大悲比丘尼本愿经》即是《悲华经》卷九。但无论是《悲华经》卷九还是全部,都无《金刚经》八卷之说。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和《大唐内典录》都指《大悲比丘尼本愿经》为重译,有译者名,说是西晋法炬、法立所译。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是从他经中辑出,若是截自《悲华经》,则经之本文不曾说到《金刚经》。而其「末记」是何人所写,说些什么,则完全无从考察了。
十、关于「弥勒菩萨偈颂」…
《64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顾伟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