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雲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雲何應住』。」
這一考證對沈居士來說,真是如獲至寶,他的問題迎刃而解。他的理解,實際上是一新的二周說。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尚未深解義趣,這裏所謂的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沒有徹底的明白,心中還執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還執著有一個心可以發,這個心既然能夠發起,也會退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了無上菩提心的,應雲何住?就是應該如何保住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
須菩提認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失,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系,而妄想心控製了人的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雲何降服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雲何住,雲何降服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雲何住,應雲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雲何之下,變成雲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雲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問,是請佛陀對這批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服,使他們能夠了解並生起信心。
在須菩提第二次發問的時候,須菩提對『應無所住』,已深解義趣。所以他的問題是說:佛的弟子們都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現在佛又教導應無所住,可是既有『發心』,那就是『住』,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一種『法』。既然『應無所住』那又爲什麼獨獨要住于發無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說:『雲何應住?』須菩提第二次發問,實在比第一次的問題又深入了一層。是在問佛陀,如若發無上菩提心也不應該住,而應該降伏,那麼如何方能降伏呢?
佛在第二次佛解答時,說了一句:『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希望各位細心的體會這句經文的意義。
須菩提的兩次發問並不相同,因此第一次問題的『應』字不應移動。」
沈居士的說法,近似于江味農居士之「前周爲將發大心修行者說,後周爲已發大心修行者說」和「前說『二邊不著』,後說不著『二邊不著』」,但又不一樣--就內容而言,沈居士說二周都爲發心者說:前周是已發大心者,「應雲何住」,如何保任而不退失;後者還是已發大心者,「雲何應住?」如何連發大心之心也不應住。所以就思想方法而言,就與「前說『二邊不著』,後說不著『二邊不著』」一樣,勉強地可表示爲:「前說著『發心』,後說不著『發心』」。
最後,就「『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之課題,作些考據上的補白。
沈家桢博士引用了江味農居士的考據,卻沒有提他的看法。據江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議》中,蔣維喬所作<江味農居士傳>所舉,江氏以「已發未發」之說釋之。
通行之金剛經,兩周問答,皆作「雲何應住」。居士乃依據古注及炖煌寫經,勘定前周作「應雲何住」,後周作「雲何應住」。兩問意義,絕不相同。而爲之說曰:「前周『應雲何住』,是問菩提心應雲何安住,俾無馳散,爲初發大心修行者說也。後周『雲何應住』,是問既應離一切相發心,則菩提心雲何獨應住耶。若不住此法,又何謂之發心。若不應住而應降伏者,豈非不發心耶。然則雲何降伏其心耶。是爲已發大心修行者說也。」【5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其實,對《金剛經》中「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的考據,執牛耳者,並非江味農居士。按:清人徐發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篇首之<考異>,即有明文:
「第二分『應雲何住』,今本作『雲何應住』。按住字已非實相,不當更添應字。然會譯原本,秦、周俱作『應住』,惟魏譯作『應雲何住』,則趙刻亦非無所本也。」【4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
但他僅是考據,沒有作任何發揮。而其同代人石成金著《金剛經石注》,其中<金剛經辨異>,則透露一絲消息:
「如前文『應雲何住』,不同後文『雲何應住』,曆辨既詳,雲棲伸公鎞,刻尤加囑,蓋前問功夫下手,後問無我是誰爲之?經意自別。」【44】《金剛經石注》
原來首位論辨這一公案者不是擅于考據的清人,而是明僧廣伸!果然,我們在廣伸所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中,看到了他的見解:
「『應雲何等』者,謂未發心前,住著塵境,既發之後,于何境界,方應安住。未發心前,隨逐妄心,既發之後,妄心若起,雲何製伏?蓋問冥真之道,製妄之方,正修行之要也。然必先言發心者,華嚴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魔所攝持。』夫忘失尚致落魔,況不發而修乎!
是以空修大行,不發大心,譬如終日奔馳,元無定趣。空發大心,不修大行,譬如終日思歸,曾不向往。發之與修,如鳥二翼,如車兩輪,必不可缺,故必舉發心問修也。
問:頓教先悟次發,後修萬行。今但舉發問修,而略最初者?一以問修但當齊發爲言故;二以舉發則悟必曾先故。又空生至後方悟是權非實故。新本『雲何應住』,今依古本仍以應字冠上,則二『雲何』中皆有應義,且與下文『雲何應住』不同。觀者毋忽。」
廣伸的重心,落在發心和修行的關系上面,若要歸類,則屬吉藏「前說實智,後說方便智」之古說。
追溯止此,照理說這一問題已經水落石出,塵埃落地了。不!筆者尚有疑問。
首先,「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肯定是含義不同的二句,絕不能混淆。筆者有證據--玄奘所譯《大般若經》之中,凡「雲何應住」十二處,「應雲何住」十一處。在經典的流傳中,某些字句容易發生錯訛,但在同一本《大般若經》中,部分改部分不改的可能實在太小。且《大般若經》部帙巨大,沒有通常所說的流通本,基本上是通過朝庭修藏經的方式保存和流傳,故一般因編者刻者的知識水平和責任心不夠而造成的錯訛,也不大可能發生。所以,《大般若經》中分別出現「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肯定是二句本來不同,而非一句異譯。
既然如此,有一問題就很難解釋了--筆者將現行《金剛經》六種譯本的有關部分列表如下:
譯 本
前 周
後 周
鸠 譯
應雲何住(明本爲雲何應住)
雲何應住
流支 譯
應雲何住
雲何住
真谛 譯
雲何應住
雲何應住
笈多 譯
菩薩乘發行住應
菩薩乘發行住應
玄奘 譯
應雲何住
應雲何住
義淨 譯
雲何應住
應雲何住
很難設想,是六種譯本在其流傳過程都被誤改,因爲宋明以還,《金剛經》的流通可以說是鸠譯本的天下,其余數本基本上是保留于藏經之中。但六位譯者都是大師,同一經本,何以各翻各的?會不會他們用的是數種全然不同的梵本?如若上述種種都解釋不通,則只剩下一種可能了--「應雲何住」「雲何應住」本是一句……
曆史本來就是一種解釋,在解釋中,曆史發展了。所以,任何一種解釋,都是有意義的。
九、《金剛經》八卷說
曾有這樣一種說法:《金剛經》本有八卷,在流傳中,佚去七卷,我們現在所讀的,乃是殘存之一卷。然而,此一傳言,我們只能從唐人的轉述中看到:
「《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末記……佛在舍衛祗洹精舍,說金剛般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別爲一卷,存其本名亦雲金剛。」【17】《金剛般若疏》
「問:《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末記雲:金剛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雲何?」【18】《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對此問題,智俨斷然否定:
「答:義不應爾,所以者何?此一卷經,具有叁人翻譯。一者羅什法師,弘始四年,于逍遙園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譯之。二者流支叁藏,于此土重複翻譯。經之與論,合有叁卷,而經長有信者一章,論解釋始終。事義既畢,初則明經緣起歸敬之義,末則表隨喜贊歎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緣故,止解一品?叁者真谛叁藏,于嶺南重翻此經,文小意廣,不雲有八卷。又且此經序正流通叁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18】《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但我總感到他的否定不夠有力,問者完全可反駁道:諸位大師看見的,就只是剩下的一卷嘛!
所以我很想看看,這《大悲比丘尼本願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其「末記」中又是怎麼說的。檢索結果如下:
僧祐《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第一」之中,錄有《大悲比丘尼本願經》一卷。僧祐對這批「失譯雜經」有一總按:
「蓋寡觀其所抄,多出四鋡、六度、道地、大集、出曜、賢愚及譬喻生經,並割品截揭撮略取義,強製名號仍成卷軸,至有題目淺拙名與實乖。雖欲啓學實蕪正典,其爲愆謬良足深誡,今悉標出本經注之目下。」
很清楚,早在梁代,人們已經知道《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是從其他經典中截出的,但僧祐沒有具體說出,是從何一經中輯出。
隋法經《衆經目錄》卷叁,舉凡「于大部內抄出別行」者,說《大悲比丘尼本願經》出《悲華經》(昙無谶譯)。查閱《悲華經》,于卷九中有「大悲比丘以本願故」之語,故估計《大悲比丘尼本願經》即是《悲華經》卷九。但無論是《悲華經》卷九還是全部,都無《金剛經》八卷之說。
《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和《大唐內典錄》都指《大悲比丘尼本願經》爲重譯,有譯者名,說是西晉法炬、法立所譯。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是從他經中輯出,若是截自《悲華經》,則經之本文不曾說到《金剛經》。而其「末記」是何人所寫,說些什麼,則完全無從考察了。
十、關于「彌勒菩薩偈頌」…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